回不去的乡愁

秦紫陌

回不去的乡愁 <p>  三十五年前,在这个院子举行着一场简朴而温馨的婚礼。最右边窑洞里烟火缭绕,热气升腾,大锅炖肉,加上自做的豆腐和大宽粉条,香气弥漫着整个院子。男人们抡着大铲不停地在锅里翻搅,面板那边传来女人们当当的切菜声。远亲近邻熙熙攘攘站满了院子,门前的树上爬满了小孩,垴畔上也围着看热闹的乡亲,欢声笑语和那沁人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村子。</p><p> 在这朴实而温馨的小小村庄里,那场传统而简单的婚礼成就了一对新人的美满姻缘。乡邻们互帮互助的这份温馨更是体现了那份古老而质朴的邻里情深。</p> <p>  新房设在高处(垴头)的另一处三眼窑中间窑洞里。这是婆家的老地方,从砖砌的墙壁和石雕上看出,这是个有历史的地方,据说住过至少八代人了,过去是村子里远近闻名的高门大户,村民们称呼为“楼子上”,也是解放以前这个山村里唯一的全砖砌的窑洞。可它如今掩映在满院子里的荒草之中,很是苍凉。这是秋季,荒草多为酸枣树,树上挂满了红红的小枣,丛生的杂草里也开着各种不知名的矮花儿,确也有些生机。</p> <p>  这是这里的大门。当年他们结婚的时候,这个门楼还算大气。里面院子里有一间平房和三眼砖砌窑洞,窑洞各住着一家人,鸡犬相闻,其乐融融。因为婆婆家是弟兄里排行老三,所以这一对新人的婚房就在中间窑洞。现在门头上的飞檐翘角不知何时被人卸走,滴水檐的瓦当也被撬走,大理石虎头门墩子石鼓也被挖走。没有了势的门楼就这样空洞洞惨兮兮的立着。因为有杂草掩饰,没有了石鼓的门脚,倒也看不出他的残缺不全。除这三眼窑以外,近处还有高低错落有致的五排窑洞,层层递升,楼上楼下,蔚为壮观,道路以青石铺就,互相连通,如今也淹没在荒草丛中。</p> <p>  新房炕墙上贴着的“双喜”还在,虽然有些褪色,但他还是经历住了历史的考验,三十五年过去了,墙纸已经斑驳脱落,“喜”却没有一丝残缺,预示着也彰显了这对新人爱情的弥足珍贵和幸福的生活。如今他们也已儿孙满堂。</p> <p>  这条由“底头”通往“垴头”的小路,今天被烂漫的山花笼罩,这条路他们走了无数遍。那时候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之一是程琳唱的《妈妈的吻》,在这条小路上,他们也曾经吟唱过……</p><p>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p><p>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p><p>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p><p>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p><p>叫我思念到如今……</p> <p>小小山村依在,村边的小河潺潺流淌依旧……我联想到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潸然泪下!</p> <p>  如今乡亲们都已经搬至下山,在公路边上盖上了平房或二层楼房,独家独院,大门口都竖立着新式的绿色垃圾桶。庭前屋后绿树环绕,炊烟袅袅,安宁祥和。乡村公路两旁栽种的太阳花,随风摇曳,不时看见有穿橙色工服的环卫工人的身影在穿梭。</p><p> 乡村已今非昔比。窑洞已经不是乡亲们的住所。可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它是挥之不去的记忆,是解不开的乡愁。</p> <p>  儿时熟悉的花花依然烂漫……喇叭花蜿蜒的藤蔓带着淡淡泥土香,缠络着小树枝,蜜蜂在它的花心打转……</p><p> 熟悉的地方依然安详,岁月改变了它的模样……却改变不了我们的乡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p><p> 此刻,脑海中又萦绕起席慕蓉写下了《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p><p> 故乡—回不去的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