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余其平先生在鬼谷岭博物馆,在刻有他亲书对联门前留影</p> <p> 在我10来岁的时候,就认识余其平先生,那时他来我们老家――石泉熨斗木竹山脚下干沟河畔、他高中同学廖邦平家里玩,我与廖邦平住在同一个院子,平时总以叔侄相称。余先生在他家玩那两天,有时也来我家坐坐。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对他还是有印象的,只不过有些朦胧而已。我姐比我大三、四岁,她说起余其平先生描述的更清楚:口才灵利,语出惊人,幽默乐观,确有与众不同之感。</p> <p> </p> <p> 真正让我对余老师记忆最深刻的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家乡石泉县文化馆举办的一次个人书画展。据了解,这次由县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的“余其平书画作品展”,在石泉县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他当时刚29岁,此举在石泉引起不小轰动。由于我从小也喜欢写字,对书法艺术很感兴趣,所以特别关注这方面活动,尤其象余老师这样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他的那次书画展持续好几天,我碰巧在县城办事,于是我连续几天都去展厅品味他的作品,尤其是对他那副用真人脚掌印下的一个很大的“路”字,下面落一行小字“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作品和他画的一副自嘲漫画像,配上如诗一般的自述,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其实我当时在展厅现场知道是他,但我没有一点勇气,也没有自信去接近他。之后多少年,我也一直关注余老师在全国及在家乡做善举的相关报道。</p> <p> </p> <p> 今年的国庆假期,在我姐夫张守海和廖邦平先生的推荐下(他们三人是高中同学),我才有幸真正走近这位在书法界成名已久的书法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和自己仰慕了30余年的兄长、老师交流。原来余老师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难以接近,他态度和蔼可亲,一点架子都没有,不象许多成名艺术家的傲气。他看了我平时写的字,给予精心点评,并耐心给我灌输了习书奥旨,真是“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提壶灌顶一般。如果我能早点得到他的指点,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余老师知我马上要搬新居,还亲自为我书赠“室静兰香”墨宝,并语重心长对我说:三十年来,感谢你对我的默默关注,咱俩有缘,谢谢你。</p> <p> 余老师亲自为我书写作品</p> <p> 余老师书赠我的作品</p> <p> 和他交流后,又关注了百度上对他的相关宣传才知道,余老师不光是书法大家,而且在绘画和楹联方面造诣也那么高深,他早年携文从戎,部队转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书法专业,毕业后,在央企中铁系统工作,任《铁道建设报》总编、党委宣传部部长、党委秘书长等职,高级政工师。现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河北省楹联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国书法院书记、院长,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等。</p> <p> </p> <p> 能精通一门艺术已属不易,余老师能在书法、绘画、楹联艺术上,样样都很专博、精彩,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做到的事情。</p> <p> 这次和余老师相识相聚,圆了我三十多年的梦,是我一生的荣幸,也是我在追求书法艺术方面的起点和转折点,我很有信心在他的指点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p> <p> 作者: 何才华,出生于1969年,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基层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从小热爱文学写作,酷爱书法。九十年代曾发表多篇微型小说和教育叙事。撰写的论文《远教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曾在省级教育创新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获得陕西省安康市“乡村好教师”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