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

<p>曾经,让人羡慕的单位——国营中和机械厂</p><p><br></p> <p><br></p><p> 1965 年 11 月 28 日工厂建成投产,一个生活设施齐全的军工企业在彭县偏僻山村诞生。工厂占地 300 多亩,远离中心城市,就像一个世外桃源。</p><p> 彭县相关部门先后在关口设置了银行储蓄所、邮电所, 在工厂生活区外开办了粮店、矿贸店,设立了菜市场。在厂内开设了理发店,解决了工厂及周围地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问题。</p><p> 工厂生活区有老宿舍九栋和新建的宿舍十七幢,交叉布局。生活区中央是 20 世纪 80 年代新建和改建的职工俱乐部、大礼堂、职工食堂、二楼餐厅和洗澡堂,曾在彭县首屈一指。大礼堂建好后,工厂结束了坝坝电影时代。</p><p> 工厂就像一个小社会,职工医院解决了职工看病就医问题,子弟校解决了职工子弟读书问题,技校解决了职工子女就业问题,电大为工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管理人才。</p><p> 为了丰富职工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工会和团委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工厂的灯光球场是工会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场所。每到夏季有工会组织的篮球比赛,团委组织的排球比赛;冬季工会还会组织拔河比赛。工会每周组织一次舞会,地点在工厂二楼餐厅,是工厂舞蹈爱好者必去的天堂。逢年过节工会团委还要联合举办五四火炬接力赛、游泳比赛、歌咏比赛、歌舞汇演、迎新春文艺晚会、春节游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丰富了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p><p><br></p> <p>曾经的警卫排驻扎地</p><p><br></p><p> 因是军工单位,厂门口有警卫站岗。上下班都是听广播号。</p> <p>透过茂密的枝叶,依稀还能看见曾经的菜市场的棚架</p> <p>厂区和宿舍区只隔了一条马路两条小河</p> <p>故地重游</p> <p>当年设计人员办公的地方——设计所</p> <p>路的尽头是曾经的木工房</p> <p>厂区办公大楼</p> <p>从生活区办公大楼走向厂区的梧桐路,夏天,最想这条路没有尽头。</p> <p>  面向办公大楼,左边是设计所,右边是托儿所。曾经,最美的景点就是这条路的两旁。</p><p><br></p><p> 那年那时,我们的生活区是花园。</p><p><br></p><p> 当春风吹拂大地时, 办公大楼前面的铁脚海棠树就悄悄绽放,接着洁白的、紫色的玉兰花又在道路两旁,电影院里,宿舍楼前盛开,眨眼间,每一个花台里的花都开始争奇斗艳好不热闹。</p><p> 夏天来临,梧桐树成了人们的最爱。工厂生活区和厂区的主要道路旁都栽种了法国梧桐。梧桐树的树冠很大,树枝经过人工修剪,疏密有致,春天发出的嫩叶到了夏天几乎完全遮住了树冠上面的阳光,形成一道绿色走廊和天然凉棚。</p><p> 秋天是厂区一年中最香的季节,从灯光球场通向办公楼主干道两侧的桂花树,散发着沁人心肺的芳香让人难忘。桂花品种很多,有橙黄色的金桂、乳白色的银桂,还有经嫁接而成的金银桂。金桂香味最浓,金银桂花色最美,银桂花期最长。</p><p> 冬天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入冬以后至次年的早春,生活区里腊梅随处可见,有红梅、黄梅还有绿梅,如遇大雪,办公大楼前,电影院里,厂区等地常有瑞雪压青松的壮观景色。</p><p><br></p><p><br></p><p><br></p><p> </p> <p>现在的设计大楼旁,曾经的花园成了菜园。</p> <p>去幼儿园,寻儿时记忆</p> <p>长满青苔的这座平房是曾经的高楼改建而成的,可以叫做鸳鸯楼,因为住在这里的住户都是刚结婚的小青们。</p> <p>孩子们的乐园现在也成了菜园子。</p> <p>那年,我家楼下通向厂区医院的路</p> <p>今年,我家楼下,路的尽头是曾经的厂区医院</p> <p>那年楼下景如画</p> <p>今年楼下草封路</p> <p>那年,五宿舍前的景色和通向灯光球场的路</p> <p>今年,五宿舍前通向灯光球场的路</p> <p>曾经,宿舍与宿舍之间,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皆有花工打理;现在,怎么看都像是走在农家小道上,家园早已改变了模样。</p> <p>七宿舍的背后,路已消失不见。</p> <p>七宿舍二单元,我住了二十年的地方。</p> <p>那年窗前的花台</p> <p>身后一楼,我的娘家。</p> <p>那年,</p><p>九宿舍前</p> <p>今年,</p><p>九宿舍前</p> <p>和曾经的家合个影</p> <p>身后二楼,我的婆家</p> <p>同一个地方,那年,今日,不一样的感觉</p> <p>大有收获</p> <p>读书的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约会的地方。</p> <p>路的左边,灌木背后是曾经的厂区开水房。</p> <p>俱乐部背后的路,一路👣印一路故事。</p> <p>红门之后,是生活区曾经的蒸饭房,早上上班前把米淘洗好,在蒸饭盆里加上适量的水,上班时把蒸饭盆端到蒸饭房放在蒸架上,下班的时候就可把饭端回家,只需在蜂窝煤上炒个菜就可吃饭,饭后还能睡个午觉。</p> <p>从开水房、蒸饭房向前走十几米就是食堂大门,曾经并排可走几人的路面,现在走两人都显得拥挤。</p> <p>当年职工文化中心————俱乐部,</p><p>图书室,棋牌室,两台开放式彩色电视都在这里。两台电视有专人管理,每天下班就打开,直到电视里面雪花飘才会关闭。</p> <p>坝坝电影放映室</p> <p>  坝坝电影在 913 厂历史上有近 20 年的历史,最早的坝坝电影在工厂东门围墙边,后来改在灯光球场和俱乐部前。</p><p><br></p><p> 那时候家庭没有电视,看坝坝电影是举家出动,也是工厂职工家属主要的娱乐生活。在职工忙碌了一周的周末,能看上一场坝坝电影,确实是一大精神享受,也是小孩子翘首期待的美事。</p><p><br></p><p> 只要一到周末,上午就开始张贴电影海报,下午开始挂银幕,接着孩子们就开始占位子。占位子的方法很多,有的用石头作标记,有的画圈作标记,有的用竹椅、藤椅、木凳做标记,不一会儿凳子占满整个场地。</p><p><br></p><p> 吃完晚饭,大家三三两两来到这里,男孩子一般在位置上打牌, 女孩子坐在位子上打毛线,上了年纪的职工就吹牛谈天,等着电影开演。</p><p><br></p><p> 坝坝电影不仅受到工厂职工喜爱,而且对当地农民来说就像是过节一样。</p><p> 虽然那时候通信非常落后,但消息传得特别快,据说当年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那天,周边的农民朋友是大量云集 913 厂,上至白水河,下至彭县城关,里三层外三层把电影坝围得水泄不通,连电影坝周围的桉树丫上、围墙上都坐满了观众,场面十分壮观。</p><p> 看坝坝电影给工厂职工带来了无限的享受,美中不足的事情也常常发生。夏天看坝坝电影蚊子多,忘带扇子的观众备受蚊虫叮咬;冬天天气比较寒冷,没穿大衣的要忍受寒风侵袭;秋天和春天雨水绵绵,看电影突遇下雨,没带雨具的就要遭受雨淋之苦。因出家门就是灯光球场,看见天气不好就提前占位置看反面。呵呵,相信很多朋友不知道看电影看反面是啥情况。</p><p><br></p><p> 为了改善观看电影环境,1982 年工厂把大礼堂改建成集电影、会议、文娱于一体的大礼堂,室内堂厢座 1255 个、楼厢座 519 个,共 1774 个座位, 基本满足了工厂职工家属看电影的需要,当年“五一” 节的成功试放,标志着 913厂 20 年的坝坝电影时代从此结束。</p><p><br></p><p><br></p> <p>灯光球场,三代人的回忆</p> <p>电影院侧门已被肆意滋生的树木遮挡,想当年,《少林寺》连演三场的场景还记忆犹新。</p> <p>偶遇还生活在厂区的老同事</p> <p>所有中和人都留下深刻记忆的灯光球场</p> <p>曾经排队购买电影票的地方已被植物占领</p> <p>电影院大门已被灌木掩映</p> <p>那年,</p><p>我们在电影院前的喷水池边</p> <p>那年,</p><p>电影院前台阶上留下了我们的倩影</p> <p>路的右边,前方的红砖建筑是消防大队,后面的楼房是食堂</p> <p>我的左手方向是食堂,右手方向是电影院,它们之间只隔着我脚下的水泥路</p> <p>记忆依然清晰,学校已消失不见,只是大门还依稀可见当年模样。</p> <p>心情好,菜未上,酒先干</p> <p>厂外农家乐,上了央视的脆皮鱼……好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