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太行――2020年山西穽底写生记

申剑晖

<p>  秋叶流金,风光正好。穽底村,这个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自然村,奇峰、怪石、碧水、飞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p><p> 12天的写生活动,穽底村的角角落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也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和画纸上。</p> <p>  斧劈狰狞的太行山,在暖暖的太阳照射下,显得祥和安静。</p> <p>  我们在羊肠小道上气喘吁吁的爬行,偶尔停下来休息。满眼的绿色下面知名不知名的昆虫无忧无虑地歌唱,和着潺潺的溪水声,组成美妙的自然协奏曲。</p><p> 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满整个河床。在小坝前,溪水静静的流淌,倒影着近处的树、远处的山和明亮的天空。水面上凸现出几块白色的石头,加上远处紫黑色的树杆,本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p><p> 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垦石开路。在山的一边筑起的石头墙上,几株菊花争相探头,关顾着行走的人们。</p><p> 石路、石墙、石台阶,就连屋顶都是石板搭建而成。这是这儿的最大特色。纯朴的人们,追着太阳生活,呼吸着清爽的空气,石屋依山而建,在这生活了一代又一代。一抹金黄突现在静谧的绿海中,那是老乡们的秋收成果。</p> <p>  我们从穽底村抄小路爬上挂壁公路,俯瞰山下,一切变得那么渺小。放眼远望,山势若隐若现,满眼烟云,好一片壮观景象。</p> <p>  以前的山石路变成现在的水泥路,蓝色的隔离带盘山而上,彰显着党的情怀,把温暖一直送到大山深处。在好政策的鼓励下,老百姓也开起农家乐,做起了旅游事业,开启了绿色生活。</p><p><br></p> <p>  这里一汪清水,蜿蜒远行;灰色的山;成熟的绿。我赶紧支起画架,捕捉瞬间的光色变化。 </p> <p>  这两幅画取材于我们的居住地。在这幽静的大山里面,随便一景都能入画。《山乡巨变》是这幅画的名字,它是欧亚集团投资的小区,小高层整齐地排列着,蓝色的瓦,白色的墙,有点欧式建筑味道。怎样表现群山环绕下暖蓝色的屋顶是这幅画解决的难点。</p> <p>  爬到半山腰,一处石板四合院映入眼帘,虽然破败,久无人住,但能想像到当时主人的富有和辉煌。随着时代的变迁,后辈人逐次迁往城市生活,留下这石板房在风中摇曳。</p><p> 那天的天气阴晴不定,石板的颜色不好调配,我一边考虑光线的变化,一边揉合写生知识,打型,上色,塑造。虽然感觉没画完,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还是美滋滋的。</p> <p>《太行农家小院》 色彩</p><p> 大山脚下的农家小院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光鲜亮丽。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啦啦的响。矮墙上石头亮灰过渡的刻画,屋檐石板的明暗转折变化,窗棱、门框的细节处理,都是我绘画的重点。</p> <p>《静谧》《高峡平湖》 色彩</p><p> 山中的水甜甜的,日夜不停的流淌,遇到较平坦的低洼处,形成镜子般的水面,倒影着旁边的景物。聪明的人们找到契合口,封闸筑坝,形成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这两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场景。</p> <p>  一台石磨,一间石房,一条石道,一处石院……山中的一景一物,都是我们写生的内容。</p> <p> 《写生基地》 速写</p><p> 这幅画,画的是我们写生的居住地:五层楼房,有展厅、餐厅、食堂、宿舍,一应俱全。每天早晨我和三两学生坐在楼前,挤着时间画上几笔,体会着太行大山的雄浑。</p> <p>《太行石屋》速写</p><p> 以石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用周围的景致充实画面,用长短不一的线条表现太行特色。</p> <p>《石台阶》 速写</p><p> 石台阶在这里随处可见。正确熟练把握透视,是画好它的关键。</p> <p>《门前小景》 速写</p><p> 山里的老乡热情好客。我和一个老乡聊了几句,看到门前网格状的木架和长长的石板很有意思,于是坐下来开始了这张画的组合构图。</p> <p>《石板路》 速写</p><p> 走上来,绕过去。现代水泥路环绕着古朴的村落。我坐在这里静静的描画着古村落的安详与静谧。</p> <p>《居住在羊肠小道深处的人家》 速写</p><p> 从穽底村向南的羊肠小道深处,有零星的院落,像飘落在高高的石墙上面。我把握住透视,定好大形,运用疏密层次,洋洋洒洒描绘这幅画。画幅下面简约的花草和上面繁杂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p> <p>《太行七孔桥》</p><p> 这里的多孔桥有别于黔东南的七孔桥。它高深,雄壮。湖水从孔垂直落下,有如白布悬挂。</p> <p>《太行·江南》</p><p> 这里,有如江南水乡。但这确实是太行景致,您不妨到此一观。</p> <p>  十多天的写生结束了,太行山的博大雄浑深深镌刻于我的记忆中:那山、那水、那树、那村,还有那里的人们……一切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是一段经历,更是一次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