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每看大院回来总会想想我的家乡赛鱼村,尤其是我生长的院子——昌盛號。具体这个院子的由来我不太清楚,只知院主人没有后人,土改时村里就把这个院分给了百姓。</p> <p>赛鱼村在这一带属于一个大村子,五六十年代是人民公社所在地。解放前村里有五六个大户人家,如万盛堂、贵如堂等,昌盛號是其中之一。</p> <p>五十年代,这些大院一直保存着原来的风貌,院子的格局、各类雕刻都保存完好。从破“四旧”开始,所有一切当封建迷信给破坏了,想起来很是可惜。</p> <p>村口的大柳树和戏台是村里的一个地标。</p> <p>每年过年、过庙村里都要唱戏,那时,村里有剧团,演员都是村里的农民,农闲时就在村部排练。我们村的剧团在附近很有名,经常有邻村邀请。</p> <p>儿时,经常在戏台的侧面窥探后台演员化妆。</p> <p>台下有各种地摊,很是热闹。</p> <p>顺戏台西侧进去叫“井沟”,沟里有一眼大水井,还有一眼小水井。常年有水从沟里流经戏台到桃河。我家就在戏台后不远处。</p> <p>一道石路上去,看见的这个门叫“圈门”。圈门进去看见的是一盘石碾,因为我们住的这个院是长工住的,也是这个大院的西门,碾子是长工用来推米面用的。碾子东边原来有棵百年大槐树,文革时让村里给砍了。</p> <p>碾子西边是侧所</p> <p>再进是大门,这是一座三进式院落。</p> <p>上书“翰墨林”三个大字</p> <p>门两侧有两樽石狮,儿时经常骑在上面玩。</p> <p>石狮下面还有石座,雕有牡丹、石榴,期盼富贵平安。</p> <p>进门左边有一道门,我们习惯叫二门,我家就住这里。</p> <p>这是个大杂院,共住了五户人家。</p> <p>院子分上下院,我家在上院有一个窑洞,下院有一个房子。</p> <p>这就是我家的窑洞,听奶奶说是买下别人的。</p> <p>从这个小门进去还有个后院是磨房,原来里面有一盘大磨,用来推面。</p> <p>大门进来右边的门是又一家。这个院是整个大院的正院之一,是主人住的,一看门楼就不一样,很是考究。</p> <p>这个门档中间原来有一个伸出有半米长的麟麟木雕,文革时主人怕村里造反派批斗,当封资修给锯了。</p> <p>这个院里一进门有一座四间大的客厅,儿时记得里面还挂着宫灯。后来院主人兄弟们分家给截成了小房子了。</p> <p>这里院的窑顶,原先装有门。</p> <p>我们看到的这个窗,其实原来是道门,通往磨房,从磨房可以直接上到窑顶,便于来去粮仓。</p> <p>上到窑顶可以看到大院的全貌。</p> <p>走到东头就可以看到大院的正门,现已破烂不堪。但仍有当年的雄风,毕竟经历了近300年的风雨。</p> <p>大门进来是门卫等服伺人员住所</p> <p>院子里有一道石阶上来,从这个门出来就上到窑顶。</p> <p>窑顶二层就是粮仓。</p> <p>原来的门窗全是木框,每到过年都要用茅头纸糊窗户。</p> <p>大门进来左拐通过一道砖门,便进入第三道门,这是正院。</p> <p>这个院子也有一个四间房的客厅,供主人接待客人。</p> <p>现在大院已不是我儿时记忆里的样子,一切都被尘埃掩埋。院里的人家,年轻人都去住楼房了,老人屈指可数,也都随儿女居住去了。大院基本闲置了。</p> <p>只有这些还在向人们讲述着大院曾经的辉煌。</p> <p>这是大车院,主人养车马的地方。</p> <p>我爱这个大院,它留下我永远磨灭不了的欢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