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黄万崇肇基处——原田东屋场(图中右上角)</h5> <h5><p></p><p></p><p><b>三、年深外境犹吾境,故乡靖石八百年</b></p><p><br></p><p></p></h5><h5> 黄钺会昌后裔黄觉,配赵氏,生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br> 时值宋元交际之际,社会动乱,黄觉的六个儿子再次一分为六、分迁至会昌周边县乡保。如今后裔分居赣南会昌、雩都、安远、寻乌等县市,族裔人丁现已逾几万余。<br> 其中黄觉第四个儿子黄万崇(1204-1276)分迁雩都县靖石乡田东村,为靖石乡肇居始祖。<br> 可以说,“邵武黄”自黄峭以来,便在乱世中烙下了深深的忧患意识,“多子多忧”、“树大分枝”是黄峭及其子孙、更是千百万衣冠南渡的客家人身上深深的烙印。前后几百年,黄峭子孙为官到哪、走到哪,都在时刻为家族开枝散叶,做着挑选分迁、肇居之地的选择:黄井去南丰为官,就分迁肇居南丰;黄城走到石城,就分迁肇居石城……只要是好地,就可以肇基留居。黄峭教诲犹在:“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br> 那时赣南地区还是原始森林遍布,地处南岭北缘、大山广布,九山半水半分田,只在河谷间开垦出一些稀少耕地。宋朝时期经济发达,据后世学者统计1223年的南宋时期,宋朝人口约7680万。人地矛盾在闽西、赣南、粤北耕地稀少客家山地尤其突出地体现出来了。<br> 黄万崇年少时曾在会昌附近游历,足迹遍及周边名山大川,既为增加见识,也为宗族择良地而居作着准备。会昌周边最有名的山为盘古山。据传,1225年,年方二十一的黄万崇沿水路,从庄埠溯廉江(今安远河)而上到达渔翁埠,再沿靖石河而上,去拜访盘古山上的盘古祠。</h5><h5><br> 雩都与会昌县是我国地理层面最早产生盘古文化的地方。南朝刘宋时雩都人邓德明是最早在典籍上记录盘古山的汉人。其所著的《南康记》:“本盘固讹为古耳……(君山)去盘固北五十里,上有玉台,方广数十丈,有自然石室如屋形。”雩都在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县,说明“盘古山”一名在南朝时便已存在,而邓德明考证“古”通“固”。此后,北宋的罗苹为《路史•前纪一》卷一作注“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堡,而雩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br> 这里说的会昌盘古山在今会昌县筠门岭镇,雩都盘古祠在今于都县盘古山上。值的一提的是,会昌县是宋朝时从雩都县划分出去的,而今于都县盘古山脉是附近六县最高点,长期是会昌或安远与雩都县的交界地,建国后雩都县盘古山脉两乡镇(盘古山镇、靖石乡)又划归雩都,所以说,雩都或会昌县是盘古山文化发源地,都是成立的。<br> 南宋淳熙十年(1183)春,署会昌县事的曾丰(安乐人,乾道五年进士)公事之余,登临会昌筠门岭盘古山,写下了《盘古山记》:“其势逶迤,高不觉其为数百仞也。即之,松萝参天,上偃盖而下蟠虬。其东西崖壁立,尝试投石焉,一茶顷始至。下或徙倚而俯仰也,目勇若蜚,足怯若将坠,徜徉徘徊,不忍舍而去。去矣,犹数步一回首,其得我叹赏如此。”形象地描绘了盘古山的陡峭险峻及攀登的感受。<br> 黄万崇沿着靖石河而上,行进之地,河两边到处是几人合抱的古树。河面不宽、清澈见底,鱼虾成群。上行十里地,地势渐渐开阔、水流渐缓,到达一片方圆百十亩的平坦之地,抬眼远目,忽见一座方圆数十丈、高千尺的巨石耸立山边,形似饭甑,这便是饭甑山。<br> 饭甑山对面是盘古山脉,高千米;北东南三面矮山,数百米。而中间这块地地势平坦,正处于靖石河和靖樟河在这里的交汇之处,上游河流千百年带来的腐殖质堆积在这里,形成了潮湿深厚肥沃的黑色冲积土壤,而且水源充足,虽然地面上都是丛林,但只要开了荒,它便是一片百十亩的水耕田,一年四季不缺水,挖几块池塘便鱼美鸭肥,是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这一次游历,给黄万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5><div><p></p></div> <h5>田东饭甑山</h5> <h5><p></p><p><br></p><p></p></h5><h5> 拜访完盘古祠和饭甑山,黄万崇便有了想法。这么块好地、未来自己或子孙分迁的选项之一,还是不能被其他宗族占去了。于是经过一段时间准备,他带上工具、干粮跟家人就上靖石开基占地去了。在今天靖石村黄屋田野正对面、河对岸的地方落脚,先是砍了一片地,将砍下的树材搭建了简易棚屋,在离棚屋不远的土丘上立了个墓印,然后将砍出来的地开垦种上了管理粗泛的经济树种,比如里面种了一大片木梓树(油茶)等。此后每年,他都会上靖石进行维护管理、摘木梓。<br> 在古代,中国古人对于土地的权属概念是以“实际控制”为准。不像现代的由西方传入的在“地图上”确定领土归属,可以说中国和印度的边界纠纷,很大原因是由这种传统领土权属概念冲突造成的(你不承认英国殖民者划的那条线,但它们要你承认他们划的那条线)。中国古代是,谁耕种,或者谁实际使用(放牧、种树等),地才会是谁的。你不去耕种,就不可能是你的。如果你看中了一块地,实在是鞭长莫及或精力有限无法实际耕种,哪怕在上面印一个土印(伪墓穴),都能增加争地时的话语权。</h5><h5> 1234年,蒙宋战争爆发。黄万崇已到而立之年,正值南宋后期,人口大幅增长而人地矛盾导致南方各地人员流动频繁之际。当时贡水(贡江)、会昌河(湘江)、安远河(濂江)沿河两岸的人口都越来越多。新迁地必然是往河源的上游走。由于看中的河源众多、有多种选择,黄万崇还未下决心分迁靖石河。考虑到家族亲情因素,暂随兄弟、家族先由县城,迁至珠兰羊角定居。<br> 但黄万崇心心念念靖石河边、饭甑山脚下的那块木梓岭之地。在羊角居住了几年之后,当时蒙宋战争蒙军优势渐显,战事南移川鄂之省。于是黄万崇终下决心迁居至靖石——一个拥有奇山秀水、官军不至、皇权难达的地方。<br> 此时,黄万崇年过半百、已是知天命之年。六兄弟经过商议,认为珠兰地处赣闽粤三省往来要道,自古流民寇匪众多,没有战争家族也恐难兴旺;而作为江西南下岭南梅州、东进闽西的官道之一,一旦战事蔓延则是官军行进路线、必受战火波及,所以羊角也不是安定之所;而且更紧迫的是,其他宗姓也纷纷在择良地而居了。晚迁不如早迁、先占先得,于是决定再次从珠兰羊角一分为六,除老三留居以外每个兄弟迁往之地各不同。黄万崇携子黄旋乾(均丕),于是迁至闭塞安全、神仙也找不到的靖石地区,正式定居于此。<br> 靖石地处盘古山大山脚下,交通不便,出入只有靖石河河谷一条道。此后,黄万崇及其子孙在靖石河两岸垦地几百亩,靖石河从田野边缘纵贯南北,河的西边是几百亩耕地,河的东边是屋场,屋场坐东朝西,所以黄万崇子孙将自己屋场所在地取名为“田东”,意为屋场在田地的东边。<br> 从黄万崇1225年初到靖石、开拓田东这块土地以来,历时近八百年。这八百年来,这里印上了“故乡”二字。<br> 这八百年中,田东村屋场中心慢慢北移,尤其是明朝中叶刘氏宗族从外地迁入、定居田东北边山脚以后。民国以后,随着田东桥的修建、交通的改善,田东村屋场中心正式迁移至现今黄屋田野北边的位置。</h5><p></p><p></p><p><br></p><p><b>四、冈东圩边黄鳅神</b></p><p><br></p><p></p><h5> 黄万崇作为最早开发、迁入靖石的宗族之一。此后元朝、明朝,又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宗姓迁入靖石。随着本地人口增多,黄万崇下传七代到黄兴仁,正式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立黄冈石墟,后称冈(岗)东墟、乱石墟,是为靖石圩的前身(原墟在今靖石墟北边,即靖石中心小学北边,靖石中心小学便是在原岗东墟边上建立,改革开放以后乱石墟便往小学南边甚至更远的地方“拥”了)。</h5><h5> 黄兴仁四子八孙,他以后,人丁繁衍开始繁盛起来。他开墟收税,所收税款用于兴教办学。其孙黄宪文(字碧崖,1526-1605年)创立“朝阳书院",本乡土远近儿童少年都来此学习。黄宪文教导子孙文成武就,后代业儒(相当于举人,拿朝廷奉禄)、秀才人才辈出,很多因仕发展外迁县邑、州府定居者。</h5><h5> 黄宪文生六子,别名称东山(长子章焕)、西野(三子章炫)、南涧(次子章炳)、北衢(四子章氲)、前碧(五子章煌)、后崖(六子章煜),六子再传二十孙。其中南涧(黄章炳)的孝举和品德在当时受到朝廷的褒扬(现存留有清作《处士北衢黄先生传》、《隐宾黄君南涧公传》)。</h5><h5> (附:黄宪文有一女,据说眼有疾,不好出嫁。当时黄家有一长工,来自大屋形(今靖石靖樟村),名刘乔洗,家里很穷,但老实能干,尤其是很会养猪,把黄家两头老母猪及猪仔养得很好。得黄宪文赏识,便将女儿适配给刘乔洗(族谱有载)。在古代,一般财主或地主嫁女或多或少都会赠田赐产,于是黄宪文便将田东村西北边的一片土地作为女儿嫁妆赠与刘乔洗。于是刘氏从此便在田东村黄氏人的地盘上落下基来。尤其黄宪文女儿虽眼有疾,却挺旺夫,据说为刘乔洗生了七八个儿子。从明朝直至清朝中期,黄、刘两氏多代通婚,相互交好。)</h5><h5><br> 黄宪文之孙黄文圳又开基围上(黄万崇肇居地的北边),所建门楼当时名曰"天下第一楼",所有来到乱石的官员行至门前都须下马浅行(门楼前是官道,沿靖石河从长岭村到乌山寨脚下至田东村)。现田东黄氏祠堂大概于明朝所建,当时附近还修了很多围屋(一个宗族有实力的象征。围屋现已不复存在)。<br> 明清以后,靖石辖区黄氏屋场加妇孺族人近千,在乱石田东村包括中坑村(建国后由靖石划归铁山垄镇)前后开十八个屋场。比如黄章炳(南涧)的两个儿子在中坑村立过基,其后裔葬于泥坑、中坑、甚至葬于丰田村前后的,因其后裔七世孙黄儒社返迁靖石老富坵开基,所以至今可溯。另靖石洞口村刘氏屋场也曾是黄氏开基屋场,为黄章炫一支后裔、乾隆间人丁繁盛,而且刘氏宗祠原址为黄氏宗祠,现也可考。不过靖石终究是个小地方,随着明、清社会安定,加之宗族内部发展等各种原因,靖石黄氏也有很多人口外迁。如:</h5><h5> 1、前面提到的因个人发展外迁县邑、州府者:明朝时期,黄万崇五世孙黄子伸携二子三孙外迁县邑(雩都)上官(该支当时迁走兄弟比留在靖石的兄弟更多。现在还可溯查到他们的族谱,不过已编入他房);还有外迁州府南康、杨公岭(不知县名)者,据黄氏上了年纪的老人讲,该支后裔亦比当今靖石族裔更多,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因当地建水库移民外迁,现已失联,后人寻亲无果;</h5><h5> 2、还有因外地经商、做生意外迁者,如远迁浙江绍兴于山的两兄弟(兄叫祖田、弟叫祖东,意为“祖上田东”);还有做小商贩去外地进货不归者(如去广东、福建沿海挑盐),这些不归者大部分已无法联系、也无后人认祖归宗;</h5><h5> 3、清朝时期迁湖广、填四川者。本地中坑、泥坑村黄氏他房族谱有载,后人亦失联;</h5><h5> 4、上面提到的洞口一支黄氏,因人丁繁盛,被当时县邑某异姓权贵地方官所忌,故借朝廷名义遣散,整村外迁所居他处,亦已失联。后洞口村已由刘氏居住……<br> 现今靖石黄氏分布于三个村五个屋场。除前面介绍的田东村,靖樟村老虎圩(老富坵)黄氏为清朝中期迁入;靖石村新黄屋为民国时期迁入。</h5><div><br></div><p></p><p></p><p></p><h5> 靖石村新黄屋依靖石圩而建,原来不是一个屋场。其地原名“黄鳅神”,这里位于乱石圩小山丘/石岗脚下的田野凹陷地带,地表和地下水丰富,遍布烂泥塘,相传这里居住着一条黄鳅神(当地传统上称“泥鳅”为“黄鳅”),故名。由于“建国后不能成精”的缘故,“黄鳅神”便写作“黄鳅形”。<br> 岗东墟东边有黄鳅神,意味着这里是块好地、风水宝地。<br> 上世纪30年代,靖石地处赣南苏区,是于都红色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氏族人曾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乱石墟曾是红色根据地乱石区委的驻地;田东村黄屋祠堂在土地革命时期,曾是乱石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第六后方医院驻地,十数黄氏青年踊跃参与革命,烈士众多;本地宗亲还积极供应物资支持革命,现在村民还保存很多当时的谷票;乱石革命烈士黄道堃(同“坤”。1909-1933年)是乱石区苏维埃政府区主席。</h5><p></p><h5> 1928年,年仅19岁的黄道堃响应号召,积极参加革命,由于能力出众表现突出,后被选为乱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黄道堃牺牲于于都县小溪乡的斗争中,年仅24岁。</h5> <h5>建国后黄道堃被追授为革命烈士</h5> <h5></h5><h5> 1934年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九军团,从靖石的渔翁埠条渡口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1935年1月,国民党粤军侵占乱石区全境,区委组织停止活动并解体,剩余人员转移到会昌、洛口和于都禾丰地区坚持游击斗争。<br> 随着红军撤离苏区、进行长征以后,一些国民党反动势力、与本地外姓恶霸势力相勾连,进行反攻倒算。他们借口黄氏宗祠窝藏“赤色分子”,一把火将黄氏六个宗祠烧毁。于是黄氏族人商量着要重建黄氏祠堂,最后选址黄鳅神这里。<br> 可是,当黄氏族人着手建祠堂的时候,当时一个比较蛮横的外姓宗族(人丁超过黄氏),肆意进行阻扰破坏。一施工就来拔桩子、推墙搞破坏,导致祠堂修建不起来。靖石黄氏没办法,于是邀请隔壁会昌长龙保(建国后属于都县盘古山镇长龙村)的黄氏本家出手。<br> 盘古山长龙黄氏在当地分布于6个行政村25个屋场,盛极一时,是当地望族。他们跟靖石黄氏一样也属于闽西邵武黄峭后裔。于是,长龙村的一位比较有威望、热忱的黄姓宗亲,在长龙任职保长(民国时允许拥有私人武装),儿子众多,于是派一个儿子、名黄嗣清,带领一队人马,骑十匹马、背十条枪来到乱石黄鳅神,彻夜守护督建,加上附近会昌、安远乡镇的本家宗亲资财出力,最终把乱石黄鳅神的黄氏祠堂修建起来。所以,黄鳅神的这座黄氏祠堂三县(于都、会昌、安远)有份,就是因为有这么个渊源。<br> 古语有云“旺财不旺丁”,靖石黄氏因为家庭外迁分裂、及清末民国以来人丁增长不及附近异姓宗族,经过此事深受了屈辱,对于人丁凋敝有了一个紧迫感,于是靖石黄氏放话出去,邀请只要是本姓的黄氏宗亲,都可以搬迁到靖石黄氏屋场居住(在此之前,靖石黄氏族系都是比较纯正的)。为本祠堂修建立下大功的黄嗣清自然也在受邀之列。黄嗣清出身于长龙保长家庭,眼界和能力都有,加之家底殷实、经商有道,每赚到一些钱都用来买了地,据说极盛时在黄屋拥有田地八十亩,也成为创基黄鳅神新黄屋屋场的主力之一。</h5><h5> 于是紧邻祠堂两边,一时间整整齐齐修建了一排的带天井、拥有上下渡水两进门的客家民宅,号称“黄屋十八门”,蔚为壮观。随着黄鳅神的地盘上聚居的黄姓民宅越来越多,这里终成一个黄姓屋场,新“黄屋”之名便成了通名,黄鳅神(形)的地名于是不再使用了。<br> 建国后,在黄鳅形的地面上,又陆续建起了粮管所、人民公社、乡政府、乡属中学等,看来,黄鳅形确实是一块好地、福地。</h5> <h5>靖石黄屋百亩沃野</h5><div><br></div><h5> 人之有祖宗,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h5><h5> 为什么说客家人是最纯的汉人民系之一?</h5><h5> 铭记这块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读史知故,才能清缘备查、明古知今。</h5> <h5><p></p></h5><h5>后记:<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 唐末以来,北人南渡。往上一千年,以及往下一千年,浩浩历史,泱泱巨族。正所谓:<br> 光州南渡奋春申余烈 上承汉唐古韵<br> 会昌西迁始万崇蕃衍 启荜华夏新篇<br> 作者:黄武昇</h5><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