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靖石风景</h5> <h5></h5><h3><b>一、 黄冈石圩记</b></h3><br><h5> 古帝王市廛有设夫,市廛何为而设也?藏货财通有无也。然非有其地不可,非有其人不可,非有其力亦不可。<br> 如黄冈石平坦宽广则有其地矣,四邻户口稠密则有其人矣,得黄兴仁财资矩万创造店房建设神庙则有其力矣。有此三者,商贾云集百货交通,无烦远适他处,一乡得其便利矣,如是功成。<br> 命名是为黄冈石圩。然所以名此者,有由来也,盖是圩也黄姓之地,四围店铺黄姓之业,墟背冈石磊磊,故以黄冈石名也。<br> 然圩建自黄姓,岂无有不肖者为之厉?黄兴仁又恐来往客商受地主欺凌,故严戒子孙恪守本份,保护业商。一时商旅闻风皆入其市,每年店铺薄收其税。税之所入,一为祖宗祭祀之需,一则为读书考试之费。<br> 而黄氏子孙世世均沾利益者实兴仁公之赐也。苟不有以记之其名,不彰其地,亦弗传汆黍?族属来往有年,兹侑贵房谱事聿修,因爰笔以记之云。<br> 明崇祯己卯年(1639年)孟冬月 吉旦<br> 湘南族末邑庠生德秀拜撰</h5><h5><br></h5><br><h5>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靖石田东村的富裕头人黄兴仁(1474-1536年),在黄姓田野西南边缘,一个不易耕种、遍布冈石的开阔小丘岗上,带领族人花费巨资修宗庙、建店舍、开荒平地筑石阶大道,首开黄冈石墟(冈东圩、乱石圩前身,现更名靖石圩)——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石阶路,直到2010年后还存在于黄屋村内,后因修路现已铲除,另外,黄冈石圩的岗丘边,长有两棵大枫树,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在树底下建满钢筋水泥房的情况下,虽树势衰败但依然顽强地活着。<br> 《黄冈石圩记》说:“古代帝王都会设市场,为什么要设呢?以便财货交易、互通有无。但设立市场必有三个条件:开阔的土地、稠密的人口和有实力的富绅疏财出力。三者缺一不可。而黄冈石圩所在地正好平坦宽广,附近村子众多、人口稠密,加上黄兴仁出钱出力建好了基础设施,于是圩市发展水到渠成。”</h5><h5> 除了以上三个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方面,<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兴仁为人正直厚道,建圩之始,就告诫子孙务必本本分分、强调遵守待人处世的道理,不能欺凌外地商旅,并且仅收取一些薄税。所以很多周边的商贾、村民都汇集这里做生意,几百年来长盛不衰,最终成为靖石的中心。在黄冈石开墟以后五百年来,距离此地不远,其他宗姓还陆续开过老虎圩、杨梅圩、田东圩、渔翁圩等其他墟市,但生意、商贾、旅客都不如黄冈石墟,门前冷落无利可图,最终只能废墟。废墟废墟,从原本热闹的地方变成毫无人气的地方,它原本的含义就是如此。</span></h5><h5> 南方人口中的“墟”,亦称“墟市”,是中国南方乡村的定期市集。乡村集市是周围村落的农民、小工、小商买卖交换的场所,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交换农具、日常用品之类,称为赴墟、逢墟或趁墟。<br> 将买卖场所称为“墟(虚)”的叫法在唐朝就有了。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释:走了超过40里地,到虚市了卖了他)。虚,与“实”相对。《尔雅》:“虚,空也”。《周书·文政》:“无虚不败”(注:国无人谓之虚)。虚从丘,山丘,大土山,说明古代的“墟”市,一般都是选择这种没树没庄稼、地势比较高不积水的荒野作买卖交易。江西省赣州市雩都县的靖石墟,近代称乱石墟,乱石墟之前又称黄冈石墟、冈东墟,正是位于这种不宜耕种的乱石岗地形区。<br> 在古代,城与市是代表不一样的地方的:一个是居住的地方,一个是买卖的地方。只不过我们现在将它们概念泛化把它们并称在一起了。唐宋之时,城市与墟市,它们是对应的:一个是城里的市场,一个是乡村的市场。或者说,“市”与“墟”是对应的,“市”代表人多、繁华的买卖场所,“虚”代表人少、破落的买卖场所。宋人吴处厚《青箱杂记》: “岭南谓村市为虚。……盖市之所在,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谓之为虚。”<br> 随着唐安史之乱及五代十国北人南迁,“墟”这种叫法随着汉人、尤其是客家人的脚步普及到了南方乡间角落。宋明清时期,乡村人口增长,墟市在我国乡村地区进入遍地开花发展的繁荣时期,不过除赣闽粤桂客家地区仍保留“墟”的叫法外,北方乡村逐渐演化为将定期买卖交换的场所称之为“集”。所以,南方人说“赴墟”、北方人叫“赶集”,赴与赶、墟与集都是一样东西。随着历史发展,汉字“墟”又简化写作“圩”了。<br> 宋明以前,因人口不多,乡村墟市一般只是交易的场所,在固定墟日赴墟之后,一般四散回家。并没有居民定居墟边,更没有脱产专门从事商业的居民定居墟市。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不少乡村集市发展成为相当繁荣的贸易点,于是便有了人数不少的居民点,汇集了行商坐贾。多地乡村集市又构成了当地的商业网,条件好的在后来发展成为乡镇、县、市中心。所以现在的“圩”,与“市”又无实质的区别了。这个在江南地区的乡村墟市中表现的最为显眼。<br> 赣南的靖石墟,它的发展也符合这个规律:明朝刚开始的黄冈石墟时,墟市所在地只是位于黄氏人的地盘上,黄氏宗族并没定居在墟边,反而居住在离墟一两里地远的田东村。后来随着乱石墟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国以后,墟边才逐渐有了黄姓人迁徙定居于此,并一步步发展出一个大黄屋村,并有其他宗姓的人也定居在附近。<br> 对于乡村墟市,古代政府一般不予干预,有时还予以提倡。比如,靖石地方并不大,但在清朝时期,就在乱石墟南边一两里地的地方,同时存在杨梅墟;而在民国时期,又在乱石墟北一两里地的地方,同时存在田东墟(为了区别,“田东圩”也叫做“新圩”,而把乱石圩叫做“老圩”)。这种普通乡民都觉得不合理的现象,州县官府并不干预禁止,而是任其发展,条件不好的墟市自然淘汰废止。又比如,宋朝时期政府甚至在一些边远地方兴置墟市、招集人户驻住墟市,以方便集市交易。<br> 关于商税,从宋朝开始广大乡村墟市一般都征收商税。在全国商税中,乡村墟市的商税占有一定比重。在旧社会中,这种商税一般由开墟场的当地富豪或宗族头人承办代收。在乱石圩,商税则长期由黄氏头人负责。</h5><h5><br></h5><h5><br></h5> <h5></h5><h5> 靖石黄氏,来源于会昌黄钺家族。</h5><p><b><br></b></p><p><b>二、会昌县令黄钺及其家族</b><br> </p><p><b> 1、黄钺</b></p><h5> 黄钺(1104-1165年),宋朝建昌军南丰人,出生于“才子之乡”江西临川,祖孙五代一门七进士:<br> 祖父黄履中1109年进士(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父黄俯1112年进士(政和二年壬辰莫俦榜),二叔黄仰1118年进士(政和八年又作重和元年王昂榜),三叔黄侑(据本人推测,黄侑与黄次渊应为同人,次渊为字)1118年进士(政和八年又作重和元年王昂榜);黄钺(字元受,又作元授)1135年进士(绍兴五年乙卯汪应辰榜);子黄文昌(字世永,1128-1165)1148年进士(绍兴十八年);孙黄枢1199年进士(庆元五年)。另黄钺次子黄文晟(字世成,1137-1187年)是举人。<br> 黄钺家族不仅自己名人辈出,它同时也是海内外黄氏万派大显祖黄峭第二十子黄井的后裔。黄峭是谁?可以说黄氏能位列当今八大汉姓之一,黄峭居功至伟:当今全世界三千万黄氏中,黄峭后裔至少有两千多万。黄峭(872-953年,字峭山),战国四君子之首的楚国春申君黄歇第四十五世孙。</h5><h5> 唐朝贞元年间,黄恭(字彦高。黄峭曾祖)任袁州刺史。此时已是安史之乱以后,其子黄膺(字惟淡,黄峭祖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开闽三王”之二,王审知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开国国君),自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入闽——什么叫“衣冠南渡”,就是这原因。所以黄峭成长于闽西,在唐末乱世中,举义师、南征北战,官至工部侍郎。他娶三妻,生21个儿子,100个孙子、13个孙女,334个曾孙、116个曾孙女……<br> 其中,黄峭第二十子便是黄井(928—1008年)。谱载黄井娶5妻,共生15个儿子,其后裔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合计约400万人,是黄峭21子中后裔最多的儿子之一。黄井自幼聪敏,乡试中举,进士及第。初任南丰县尉,后迁任知州。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任朝烈大夫;越二年(979),擢刑部尚书。因平蛮有功,宋太宗钦赐铁简赞曰:“命世奇才,山斗重望;忠贯烈日,威飞秋霜。”且同赐三代诰命。黄井是江西南丰黄氏肇基始祖,南丰历史文化名人之一。<br> 黄井直系下传100余年,便到了前文提到的黄钺家族。黄钺延续了祖宗的荣耀,于1135年中进士。虽然家族族谱对黄钺生平履历所述不多,但其人其事在浩浩史料中却是有所着墨的。</h5><h5> 黄钺于1131-1134年任会昌县令,1135年中进士,后历任文林郎、司户参军、县令、通判,最后官至知州。</h5><p></p> <h5><p></p><p></p><p></p></h5><h5> 由于唐安史之乱以后,北人南迁,历经一两百年,南方人口逐渐充实起来。古代一般以辖区人口过万户为置县标准。作为赣南五岭丘陵之地的万安、会昌等县,都是于此时开始设县的。会昌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置县,刚开始有城无防。直到黄钺仕会昌县令期间(1131后),才带领官民开始修筑了会昌古城墙。城墙东北三面阻水,围2里50步,高1丈5尺,南挖濠引水、建护城河(详载县志,东南西北四门首勒有黄钺建城字迹)。<br> 修会昌城墙的背景是,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一路南下,洪州(今江西南昌)、筠州、抚州、吉州,马上要打到赣州了。谱载黄钺任县令满,在会昌安居,乃会昌黄氏肇基之祖。应与这个金兵南侵时局有关。<br> 黄钺1135年中进士、时年31岁,已娶妻生子且大儿子黄文昌(1128-1165)已七岁。</h5><h5><br> 据史料可推测得出,黄钺1135年中进士、并闲家会昌约一年后,1137年前后上任吉州司户参军。参见连国义《王庭珪研究》:<br> “当是在王庭珪归隐家乡、黄钺任吉州司户参军时两人方有交往。至早当是在绍兴五年(1135)黄钺登进士第后……绍兴九年(1139)才邵已赴阙为秘书丞。王、黄二人相识当早于此。”</h5><h5> 附:王庭珪,江西庐陵人(今江西吉安),政和八年(1118)登进士第,调茶陵丞,与上官不合,弃官隐居卢溪。刘才邵,江西庐陵人,宣和二年(1120)中宏词科,迁司农寺丞。钦宗靖康元年(1126),迁校书郎,高宗即位(1127年),申请回家养亲,在家闲居十年,直到绍兴九年(1139)再次出仕,为秘书丞。刘才邵和王庭珪都为庐陵人,相识于太学之时,是一生中最为亲密的朋友。刘才邵在家十年(约1127-1138)养亲期间,王庭珪也正是隐居家乡之时。此时刘才邵建新居,王庭珪作诗贺之,刘才邵回诗和之。此时黄钺任吉州司户参军,所以王、刘、黄三人自此便有了的交集(同时,王庭珪又与黄钺的叔叔黄次渊于1118年同登进士科、同官于衡阳,所以王、黄之间又多了一个渊源)。<br> 按宋朝律制,县令官阶八品,而一般登进士者初授官从八、九品,而吉州司户参军为八品(上州为八品,中、下州为九品),黄钺1135年中进士,1137-1139(刘才邵再次出仕为秘书丞)期间在吉州任司户参军是合乎事实的。</h5><h5><p></p><p></p></h5> <h5> 在吉州任司户参军以后,黄钺升任吉州永丰县令。《吉安府志》“秩官志”载:永丰县令有黄钺,下注“绍兴十年(1140年)任”。永丰县令后,至1160年前,暂无史料记载黄钺任官履历,考虑到黄钺父母、祖母年老,这期间黄钺应有多年时间处于在家丁忧闲居状态。<br> 故而,黄钺儿子黄文昌中进士时(1148年)的《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记载“第五十八人黄文昌,字世永,小名圣保,小字保哥,年二十一,七月十八日生。……父钺福任左文林郎,虔州会昌县令。本贯建昌军南丰县世贤乡军村耆父为户”可知,黄文昌中进士时,其父黄钺之前为官的最高或最重要履历应是会昌县令,当然,也不能排除永丰县令后,1148年前黄钺又迁调会昌任县令了。<br> 注:文林郎是散官名,在宋代从九品上,一般进士登科即授;永丰县令、会昌县令均属州县令职官,在宋朝从八品。<br> 宋朝时,县为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京城内为赤县,京郊为畿县。其他为外地县,外地县根据辖区人口,过千户即可置县,根据人口多寡又可分为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下县。 <br> 行政级别上:<br> 知县(县令):赤县为正七品,畿县为正八品,外地县为从八品;<br> 县丞:赤县为正八品,畿县为从八品,外地县为从八品;<br> 主薄:赤县为从八品,畿县为正九品,外地县为从九品;<br> 尉:赤县为正从八品,畿县为正九品,外地县为从九品(凡县不置主薄兼尉兼之)<br><br> 隆兴元年(1163年)前后黄钺“得南安军”、“任通判”,从两者应合并在一起理解,即黄钺1163年时任南安军通判。参考周必大《归庐陵日记》云:”(隆兴癸末即1163年五月)丁巳早,黄元授通判相访,世永之父也……“而参考王庭珪《与胡观光知府》云:”元授去岁得南安军,文昌复得编修,亦可谓荣矣。“以上两个事实发生时间相距极短,故而南安军与通判应是对同一官职南安军通判的两个简称。<br> 而隆兴二年(1164年)知南雄州。从黄钺官七品到四品,这种升迁,需要相对丰富的为官履历作过渡,可以佐证黄钺解组就居会昌的时间并不长。<br> 黄钺于1165年任上去世,享年六十有二。<br></h5> <h5><p></p><p> <b> 2、黄钺之子黄文昌</b></p></h5><h5> 黄钺长子黄文昌(字世永),生于1128年,绍兴十八年进士(1148年,大理学家朱熹与他同年进士)。1165年,黄文昌因送父黄钺归南丰故里,而在途中意外身亡,属英年早逝。<br> 据杨万里《黄世永哀辞》记载,乾道己酉秋(1165年)七月,杨万里去拜谒一位罗姓先生。罗先生告诉他:“你的朋友世永(黄文昌)死了。世永父亲元授(黄钺)在广东南雄任知州,六月份他病重,于是世永前来陪侍并送父亲归家。行至赣北贵溪,在一家旅店中世永父亲去世,第二天世永也去世了。有可能是中暑死的,也可能是失火都被烧死的。”<br> 杨万里听后心里很难过,但还是半信半疑、甚至抱着一点希望它是假消息的心态。直到一个月后,与两位朋友书信中再次确认无疑后,才抑制不住悲痛大哭起来。并写下了这篇《黄世永哀辞》:<br></h5><h5> “乾道己酉秋七月,予因谒乡先生武冈史君罗公。公曰:“子之友黄世永者死矣。世永之父元授得州南雄,六月某日世永自行都侍南雄公,西归至贵溪逆旅,南雄公疾不起。后一日,世永亦卒。或曰皆暍也,或曰世永毁也”。予闻之心折泣。且疑后月馀,得中书舍人周公子充与友生胡季永书,与武冈公之言不异,于是哭之尽哀。”<br> (本人注:1、文中“贵溪”应为杨万里笔误,应为“金溪”。黄钺病重,想落叶归根,是为十万火急之事,所以黄文昌应该选择的是走水路,从赣江源头一路顺江而下,到鄱阳湖转抚州河,溯河而上。金溪与南丰相邻,要去南丰正好要经过金溪。而贵溪在饶州,去贵溪走的是上饶河,与南丰天南地北。所以本人认为文中“金溪”更为准确。2、杨万里:江西吉州吉水人,1127-1206年,南宋诗人、官员。1154年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黄世永1148年进士,授赣县主薄(从九品),在赣州同僚多年,两人自此成为好朋友。)</h5><p></p><p></p><p> <br></p><p></p><h5> “世永名文昌,南丰人,自其祖至世永三世策进士第,而世永策第时年最少,盖生二十有一也。初主赣县簿,予时为州户掾。予之来去,后于世永者一年。而为寮者三年,一见即定交。</h5><h5> 世永之高远深博者,予不能竟也。其学以不愧屋漏为宗,于文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嘻笑立成,而不似立成者也。予每往观其政,则见老稚丛于堂,莫见世永也。披而入,则世永执笔决遣如飞,前者未出,后者入夜分乃已。世永不烦民,亦不咨吏,亦不欺初,以为世永勤。且严然旋观三年,如初之观,竟不见其呵一民,笞一吏。勤者亦懈,严者亦穷矣,世永果勤且严者耶。<br> 绍兴戊寅(注:1158年)三月,世永白(注:禀告,报告)太守去,出城五十里,不得行,田里之民环而止之者数十百人。曰“主簿去我,我不可生矣”。相与执舆,折山花以簪(注:插,戴)世永,持浊醪以觞世永。而其父老五六十人疾走赣之宪台,列辞以乞留。司宪御史黄公无以遣,则好谓之曰:“汝不爱黄主簿乎?”皆怒曰“否”。曰:“留而塞与去而通,孰爱孰不爱也?”乃皆曰:“然”。不得已泣而散。<br> 予时亲见此事,以为今之守,令罢则先期戒吏民以卧其辙,此足荣不足荣耶?以今之欺而谓古皆然,若(注:像,类似)世永于赣之民,乃有此古之所书卧辙云者难矣乎。使予之不信也,使予无所不信于古之云者。世永哉,虽然予于世永之事亲见者也,古之书者又不知其亲见否耶?</h5><h5> 未几,浙水西部使者邵公辟(注:征召推举授官)世永秀州(注:今浙江嘉兴市)崇德县令时,某令者待崇德次三年以适,及期而辟书下,世永抗章力辞。士大夫义之,或者曰矫也。见义则不懦于避,见利则勇于不避,此或者之所贤也?世永得辞其矫哉。世永在都下未调势家,子有阶中人得法从者,台谏(注:官名)相视,不怪世永,袖文书谒御史朱其姓者,责以天下公议,御史怒未有以发也。会(注:恰巧,适逢)中书舍人张公安国(注:张孝祥,字安国)闻世永之风,而悦之曰:“天下乃有此士。”即荐于朝,得召,世永辞焉。而御史亦言于光尧曰:“黄某沽名躁进。”世永自是偃蹇(注:高耸)江淮间上立之。<br> 二年冬十二月,以人望起故(注:已去逝)大丞相魏国张公(注:魏国公张浚),于督府而再相之,公至,首荐世永,授枢密院编修官,未赴。公(注:张浚)为群小挤去,而世永亦复论罢。今二年矣,而遂死耶。嗟乎!哀哉世永年止三十有八,而官止左从政郎(注:从八品)。而其立已如此遐其年、亨其位,以讫其施,其立何如哉?虽然寿且贵而莫之有立,有立而莫之寿且贵,使世永自择宜何择也,然则世永可无憾矣,而予犹哀之耶。嗟乎!才珍于天而捐(注:舍弃,献出)于人,厚一邑而薄天下,吾意当世君子之用心不宜有此也。不宜有而有焉,则予之哀独为吾世永哉。乃书以寄其子枢而为之辞。</h5><div><i> ……”</i></div><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i> </i> 《哀辞》中,杨万里回顾了黄文昌的生平,这也成为后人了解黄文昌事迹的重要史料:<br></span></h5><h5> 世永名文昌,南丰人。从祖父到他三代进士,而世永中进士时才21岁,最为年少。世永刚开始任职赣县主薄,我当时为赣州司户参军(注:1155-1158年),任职、去职都晚世永一年。而与世永在赣州同僚为官三年,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世永才学高远、知识渊博,我也比不上他。他学东西以穷其根源为宗旨,写文章无所不能、无所不工、嘻笑间一气呵成,却又不像是一气呵成的。我每次去看他,都只见老幼在大厅堂里,而不见世永。推开门走进去,则看见世永正在房里奋笔疾书、挥洒毫墨,一直到夜晚才结束。世永为官非常辛勤,从不劳烦百姓,也不喝使、体罚下吏。我观察了世永三年,三年皆是如此,与初识时别无二样。通常来说,三年时间,勤恳的人容易松懈,严格的人容易松弛,而世永却一直勤恳而且严格要求自己,深受当地百姓爱戴。<br> 绍兴戊寅(1158年)三月,世永禀告赣州太守离任。城门外五十里,无数百姓依依不舍,沿路阻道,不让世永离开。百姓说“黄主薄离我们而去,我们以后活不下去啊”。百姓们拉着马车绳,在路边采了山花插戴在世永身上,举着酒杯盛着浊酒敬世永。而至少五六十个父老乡亲奔走去知府处,请愿、陈情以乞留世永。<br> 赣州御史黄公没办法打发这些乡亲,只能好言相劝:“你们难道不爱黄主薄吗?”乡亲们都怒答“不是”。黄公又问他们:“留在这里没发展,与离开这里有发展,哪个爱、哪个不爱?”乡亲们无言以对,才不得已哭着离开。<br> 我亲眼所见此事。世永离任,官府要下令吏民不得卧倒在车道上阻碍马车离开,这是不是很光荣的事?<br> 不久,浙水西部使者刘才邵举荐世永任秀州崇德县令(今浙江嘉兴桐乡),当时时任崇德县令在任上,任满后举荐书下达,世永却抗拒、推辞朝廷的任命。士大夫议论纷纷,认为他是矫情。见义则避、见利则上,难道这才是所谓的贤吗?世永见利没上,原来是他们眼中的矫情。恰巧中书舍人张安国听闻世永的高尚品行,高兴地说:“天下原来还有此士”。于是向朝廷举荐,世永获得朝廷召见,但又推辞掉了。而御史又对高宗皇帝说:“黄世永沽名钓誉。”世永的品行更显得高耸立于江河之上。<br> 第二年(注:1163年)冬十二月,已故魏国公张浚因人望(注:抗金主战派),由督府枢密使再次出任大丞相。魏国公一上任,首先举荐世永,并授予世永枢密院编修官一职。世永未上任。然而魏国公被群小(注:抗金主和派,如秦桧党羽)排挤,不久辞官,同年(注:1164年)八月病逝。于是世永的枢密院编修官一职也不再提起了。如今两年了,世永却死了。唉,可怜世永年终于三十八岁,而官职止于左从政郎,而其德行操守、人望成就却远远超过他的年纪和官位。虽然长寿且富贵却没有德行操守,有德行操守却没有长寿且富贵,这两者中世永选择了后者,但世永可以无憾了。只不过我依然悲伤。唉,才高于天却从此消失了,厚一县却薄了天下,我想当世的君子不能如此罢。不能如此却已经如此了,所以我的悲伤独独属于世永啊。于是书信一封《哀辞》,寄给世永儿子黄枢。</h5><h5><i><br></i></h5><p></p> <h5><p></p><p> <b>3、黄钺</b><b style="color: inherit;">之孙黄枢</b></p></h5><h5> 黄钺之孙、黄文昌之子黄枢,据后人考证生于约1150,殁于1210年。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br> 据《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选举·进士》、《同治建昌府志》卷七《选举·表进士》、同治建昌府志》卷八《人物志·忠义》《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二《选举表·宋进士》等史料得知“黄枢,字几先。建昌军南丰人。庆元五年登进士第。历南雄州司法参军。”<br> 据清朝陆心源《宋史翼》之《黄枢传》:<br> “黄枢,字机先,南丰人。庆元进士,为南雄司法。峒寇猖獗,郡檄枢督饷,且调度破之。贼率众数万,空巢而出,官军不满千,遂死之。初,枢问途,著双韈,语其下曰:‘以此为识。’已而贼退,求尸,得韈以证。事闻,赠通直郎。”<br> 又通过《广东通志 卷三十九》:<br> “赵与偰,宋宗室也。初判南雄州,事嘉定中厯,知本州。㑹江西峝寇犯境,与偰督战至沙水。其子监庙汝振与司法参军黄枢从之,兵败俱死,郡人哀而祠焉。黄枢,字几先,南丰人,庆元中以进士为南雄司法。峝寇犯州,枢督馈饷,因画策破之。贼忿甚,率万衆空巢至,官军仅千人,皆死之。枢在后骂贼不已,又死之。事闻,赠通直郎。时进义副尉梁满,亦以御贼战死柯木坳。”<br> 及《宋史 卷三十九》:<br> “……是月,郴州黑风峒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诏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br> 十二月甲子,四川制 置大使司调官军讨黎州蛮,败绩。己巳,赐朱熹谥曰文。乙亥,诏诸州毋籴职田租。丙戌,金遣使来贺明年正旦。是岁,诸路旱蝗,扬、楚、衡、郴、吉五州、南安军 盗起。<br> 三年春正月甲辰,下诏招谕群盗。又诏戒饬监司、郡守。丙午,雨土。<br> 二月辛酉,黎州蛮复寇边。庚午,诏楚州武锋军岁给累重钱,如大军例。壬午,以工部侍郎王居安知隆兴府,督捕峒寇。<br> 三月丁酉,蠲都城及荒歉诸州民间逋负。己亥,以湖南转运判官曹彦约知潭州,督捕峒寇。庚子,赐彭龟年谥曰忠肃。甲寅,诛楚州渠贼胡海。丙辰,以久雨,释两浙州县系囚。<br> 夏四月癸亥,李元砺犯南雄州,官军大败。乙丑,决临安系囚,释杖以下。丙寅,诏监司、守臣安集泰、吉二州民经贼蹂践者。戊辰,出内库钱二十三万缗赐临 安军民。己巳,诏临安府给细民病死者棺榇。 <br> 五月乙未,淮东贼悉平,诏宽恤残破州县。”<br> 综上所述,乃如下史实:<br> 嘉定元年(1208)峒寇之乱起,峒寇罗世传于当年被招降后;第二年峒寇李元砺又开始作乱,并马上发展到几万人,并于嘉定三年(1210)四月进犯广东,攻克南雄。黄枢当时在南雄任司法参军(负责检法议刑的官),知州赵与偰令他督办军饷、并调度军队迎击峒寇。刚开始,黄枢出计谋,对寇匪造成不小损失。寇匪非常愤怒,马上倾巢而出、集结几万峒寇来攻打,而官兵不足千人,不久都战死了。黄枢牺牲前,面对敌众我寡、实力悬殊的严峻局面,反穿两只袜子,并告诉属下:“记住这双袜子,这是我的标识”。然后临危不惧,对着峒寇破口大骂,然后壮烈牺牲。等峒寇退走以后,幸存的下属通过黄枢的袜子,找到了他的尸体。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后,追赠黄枢为通直郎(散官名,从六品)。<br> 以上史实说明黄枢1199年中进士,卒于嘉定三年(1210)四月。族谱上缺失黄枢生卒年,主要应是这个缘由(战死异乡)。<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黄枢生三子黄觉(</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170-1233年)、黄常、黄赏</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其中长子</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黄觉配赵氏,生六子:万宿、万宣、万荣、万崇、万宗、万宝。<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四子万崇</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04-1276)乃靖石黄氏肇居之祖。<br></span></h5><p></p><h5> </h5><p></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