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对上党战役的贡献

卿卿如来

<p> 上党战役之黎城记事</p><p>(山西 杨尚军)</p><p>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黎城同全国人民一道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然而,就在举国上下迫切要求和平建国的呼声中,蒋、阎反动派却置国家利益与人民意愿于不顾,妄图夺取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继续反动独裁统治。山西反共急先锋阎锡山更是迫不及待,不等抗战硝烟完全消散,就出于为抗战胜利后迅速掀起的内战作准备的目的,抢先下手,进犯上党,挑起国内战争。为了保卫共产党、八路军和广大人民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和革命军民不得不针锋相对,进行自卫反击,发动了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取得了全国解放第一战役的首战告捷,沉重打击了蒋、阎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嚣张气焰,促进了《双十协定》的签订。</p><p> 古城长治百里之遥的黎城县,虽然地处战场硝烟之外,却是太行、太岳、冀南参战部队东进上党的必经之地和集结地,也是刘邓首长奔赴前线指挥的出发地和最终离别上党的结束地。黎城人民为了支持上党战役,积极出资备战,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管押俘虏,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空降长宁 刘邓重回太行</p><p> 跃马漳河 奔赴上党前线</p><p> 1945年8月25日,一架美国道格拉斯飞机降落在黎城“长宁机场”。远在延安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部署,与滕代远、林彪、陈毅等我军20名高级将领完成惊天一飞,重返太行。</p><p> 走下飞机后,刘邓与众将领星夜赶到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涉县赤岸村,顾不上一一告别,马上投入部署上党战役。</p><p> 按照最初计划,战役将于9月8日正式发动。8月底,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来到黎城。随即,刘伯承、张际春赶往襄垣指挥作战,邓小平留在黎城等待冀南纵队参战部队。不日,接到冀南军区副司令员杜义德电报,部队正在急速赶往预定集结地点黎城,但因长途跋涉,淫雨不断,9月5日才能到达。根据这一情况,经邓小平建议,刘伯承、张际春、李达一致同意把战役发起时间推迟为9月10日。随后,邓小平返回赤岸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p><p> 9月7日,刘伯承亦回到赤岸,与邓小平一起签发出上党战役第一号令“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随后,率领参谋警卫一行5人,骑马来到黎城赵店村,找到黎城县抗勤科科长董海忠和村农会主席,要他们带路通过浊漳河,前往黄碾召集各部旅以上干部开会下达战役部署。</p><p> 不巧,这年秋天雨水特别多,前一天又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漳河暴涨,水面比平常高出许多。董海忠和农会主席带领着刘伯承、邓小平来到专为配合上党战役部队过河架设的水洋便桥前,一看,河水已经漫过桥面,先前垫的土早已被冲光,人马过桥都很危险。眼见此景,董海忠和农会主席不禁暗暗叫苦,一时心急火燎,手足无措。&nbsp;</p><p> 河边,刘伯承和邓小平对望了一眼,翻身下马,向下游走了几步,弯腰看了看桥墩和桥梁,说:“不要紧,桥梁摆的很密。”说着,抓住缰绳就要上马。</p><p> 董海忠看出了他俩的意思,是要涉险过桥,急忙上前拦住前面的邓小平,心急地说:“太危险,不能过!”</p><p> 刘伯承问:“水有多深?”董海忠回答:“深处足有两丈多,而且水流很急。”又说:“我去找些人来,马上就修好。”</p><p> 刘伯承皱了皱眉头,沉思片刻,又与邓小平交换了一下眼色,说:“军情紧急,顾不得许多了。”说完,腾身上马,一扬皮鞭,冲向对岸。紧跟着,邓小平也策马上桥,飞奔而去。</p><p> 见此情形,随行的两名警卫和一名参谋也准备驱马过桥。正在此时,只见一孔桥梁垮塌下来,顺水飘去,另一孔桥梁也冲去了两根支柱,眼看就要坍塌。桥上铺的树枝一丛一丛被旋涡吞没,石块哗啦哗啦滚入洪涛,河水泄洪一般奔腾咆哮,发出震耳欲聋的波涛声,情势十分危险。</p><p> 董海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伸出双臂拉住警卫的马笼头,大声地呼喊道:“快下马,不能过!”&nbsp;</p><p> 一位警卫员在马上俯身说:“首长们既已走险,我们怎么能顾命?快放我们过去!”</p><p> “不行!太危险了。一切干系由我们承担。”董海忠死活不肯松手。争执之间,只见刘邓在对岸向这边连连摆手、呼喊,虽然听不清说些什么,但手势很明确是不让过去。几人只好作罢,目送首长驰骋而去。&nbsp;</p><p> 过了许久,直到董海忠返回村里找了几名水手,将3名随行人员连人带马送过河,很长时间,董海忠的心还在怦怦作响,乱跳不停。</p> <p> 后方支前 运物架桥迎军</p><p> 前线参战 拆城押俘杀敌</p><p> 抗战胜利前夕,为了进行大反攻,八路军开展大扩军运动。8月12日,中共黎城县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接到征集兵员命令和分配任务后,迅速作出反应,经报上级批准,将正在潞城参战的民兵集结回县,动员集体报名参军。程家山村共产党员、武委会主任程河芹带头响应,率领程家山民兵班首先报名,打响头炮。全体民兵不负所望,全部报名参军。紧接着,县委、县政府又于18日召开各区干部会议,部署参军任务。19日,各区召开扩大的村干部会议,传达参军事项。20日,全县普遍开展起了参军宣传动员活动。广大群众既为抗战胜利欢欣兴奋,又为蒋阎侵犯上党无比愤慨,在“争当胜利军,保卫抗战果实”的口号鼓舞下,很快形成参军高潮,涌现出许多模范感人事迹。赤峪(联)村党支部召开庆祝抗战胜利大会,进行参军动员,当场有63名青壮年报名,下午又增加到73人,占到全村青壮年总数的70%。上桂花村共产党员、村长李恩升,李庄村共产党员、村长赵宣,西仵村党支部书记孙老虎等村干带头送自己的儿子应征入伍。前贾岭村妇救主任申连苗在动员儿子参军时,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去参军吧。咱从山东逃到山西,受了多少苦!今天翻了身,蒋介石阎锡山又不叫咱过好日子。孩你该当参军上战场,报答共产党毛主席的恩啊!”在她的教导下,她的儿子在全村第一个报名参了军。21日、22日短短两天时间,全县报名参军的合格青壮年人数就达2000余人。虽然事先已明确通知不招女兵,但还是有579名女青年坚决报名要求参军,几经解释劝告才肯作罢。最后,经优中选优,批准入伍1061人,超额51名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此次征兵,从宣传动员到新兵入伍,前后仅用了5天时间。其任务之大,完成之快,都创造了空前记录。而且,新兵整体素质也比过去有显著提高。据统计,政治面貌上,党员占入伍总人数20%,干部占11%;年龄分段上,18岁至25岁的青年占75%;阶级成份上,农民占74.6%,工人占18%,农民中贫雇农占47%,中农占50%。</p><p> 与此同时,根据晋冀鲁豫军区命令,黎城独立营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6纵17旅50团。这批新兵的大部分补充加入其中,先开往河北省磁县加入正规军序列,而后投入了上党战役。</p><p> 8月20日前后,上党战役准备进入紧锣密鼓阶段。黎城县委、县政府首先接到晋冀鲁豫军区和边区总指挥部命令,迅速组织人马到潞城抢运驻潞日军弃城逃跑时丢下的1万余石粮食和10万余斤食盐等物资。接到命令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柏峪、上遥、路堡、南堡、西仵、东水洋、西水洋等南半县民兵群众1200余人,调集300余头牲口,组成抢运大军,自带粮草前往潞城义运3天,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了总指挥部的表扬奖励。</p><p> 随即,晋冀鲁豫军区和边区总指挥部又下达紧急命令,要求黎城迅速疏通道路,架设渡桥,迎接八路军开赴上党作战。县委、县政府立即成立了支前总指挥部,由县长董富彦担任总指挥,并召开紧急部署会议,决定:一、在黎城境内邯长大道沿线的各村马上组织民兵,严加警戒,严防奸细破坏;二、各区、村立即成立支前指挥部,邯长大道沿线各村均设兵站、招待所,在县支前总指挥部统一安排下,负责接待过路部队;三、成立架桥指挥部,任命县政府抗勤科科长董海忠为总指挥,迅速架设漳河便桥,以保证部队安全、顺利渡河。会后,架桥指挥部人员当即赶到浊漳河北岸,召集西水洋、赵店、隆旺、路堡4个村的村长和农会主席,沿河察看地形、水势,选定了桥址。董海忠亲自现场指挥,调集水手160余人,分成4班日夜不停轮换施工,不几日即架起4座军用便桥。</p><p> 同时,全县各村成立了支前指挥部,县城和邯长大道沿线各村均设立了兵站和分站。县指挥部特别命令东水洋、西水洋、赵店、西仵、东仵、桥沟、坑东、坑西、桂花、仁庄、赵家山、北坊、城南、李庄、麦仓等50多个村,各准备白面200—300斤,设立拥军招待所。此外,还组织群众打扫干净房舍,铺好席子被褥,随时准备迎接部队歇息和住宿。</p><p> 9月5日,冀南纵队参战部队在副司令员杜义德率领下第一个抵达黎城集结,成为第一批得到黎城群众热情接待的参战部队。时逢秋雨连绵,东关村的商民家家户户煤渣铺路,部队一来,先是音乐团八音高奏,热情欢迎,把部队接进村里休息,再经城内送到南关宿营。战役打响后,路过黎城奔赴前线参战的部队和转移后方医疗的伤病员不断增多,群众拥军日成热潮。由于青壮年男性大都上到前线支前参战,老年群众和妇女特别是青壮年妇女就成为了拥军的主力军,表现的十分突出。赵店村是邯长大道上浊漳河边的一个渡口重镇,抗日战争中,日军前后两次在这里建立据点,群众深受其害。现在,一听说八路军要经过,家家户户立即把烧坏的门窗整修好,有的还买了新席子铺在炕上。街道两旁除音乐团吹吹打打迎接外,每隔2、30米就有几个妇女,面前排放桌椅条凳,摆着米汤、开水、白馍、煮鸡蛋进行招待。停河铺、横岭村的妇女在拥军中组织起了供柴、烧水、找房3个小组,各负其责,打理的井井有条。黄须、长垣等村的妇女,不但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许多人家还把准备过年吃的和结婚用的拿出来,战士们过意不去,却又拗不过她们,只好接受。</p><p> 拥军接待中,全县群众准备充足,除了不分昼夜轮流值班,还提出保证:不论部队何时经过,战士们都有饭吃,有水喝,伤病员有人护理。广大妇女更是把接待军队看成一份光荣,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唯恐落选。东关村一个叫张翠的年轻妇女,因为去招待部队时只叫了她的小婶,忘了叫兄弟媳妇,妯娌俩为此还闹起了矛盾,几天不说话。著名的五十亩村招待所,妇女不用派工,坚持服务,自1941年办起从未中断,深为战士称赞。北流村所设的3个拥军所,各所每天都有9个妇女轮流值班,熬米汤的锅一直没有间断。群众接待部队不管晴天阴天,也不顾刮风下雨,一切急部队所急,想战士所想。每逢雨天有部队经过,家家户户都用煤渣铺路,便利通行。“潞河招待所”就是适逢部队下雨天路过,全村几十名妇女冒雨搭建起来的。广大妇女把战士们看得比亲人还亲,不怕脏,不怕累,不嫌“丑”,尽心接待,细心照料。战士们进了家,她们就忙着给战士们烤鞋,烤衣服,烧水做饭。走时还要给带上干粮。东关村张翠、毛翠娥不顾雨淋路滑,下雨天还给战士们担水洗衣服。街道泥泞,不是沾掉鞋,就是被滑倒,总是喜洋洋的。伤病员来了,她们精心护理,一口一口喂米汤,把平常舍不得盖的被子拿出来让伤病员盖。碰上化疮流脓的,为其擦挤洗扎,一点不嫌脏臭。还说:“八路军打仗流血负伤,是为了让咱们过上好日子。咱们不照顾谁照顾?照顾的不好,心里还过意不去哩!”有一个叫吴诚的妇女,在护理一名重伤员时,不顾世俗偏见,把伤员抱在怀里,一边喂水喂饭,一边挥动毛巾扇蚊赶蝇。赵家山妇女骈先花,看到有的伤员不愿惊扰群众,蜷在街边倚墙休息,就去接他们回家照料。伤员们不肯打扰,急的她流下了眼泪,最终感动得伤员们依顺了她才罢休。把伤员接回家,她又做了汤面让伤员吃饱休息,临走还烙了油饼给带上,才准许离开。一年里攥下的为数不多的白面,几乎都慰劳了伤病员。下湾村54岁的小脚妇女王翠,部队夜晚行军路过她家,她或坐或站在门外,点着油灯麦秸为战士们照明指路。部队陆陆续续过了4、5天,她就点了4、5夜。还对战士们说:“我儿子就是当八路军的,八路军就是我的儿子。”还有的村庄,早早做了准备,却等不到部队经过,妇女们就结队出发寻找部队慰问。有一次,上遥、柏峪几个村的妇女带着针线包和慰问品寻找部队,竟一直找到了前线上,让战士们又惊又喜。</p><p> 当时,在东阳关村大街黑板上写着一支拥军歌:“前方后方都紧张,军队过来大家忙;音乐东西响,路筵摆两旁;村村送猪羊,家家熬米汤;妇女抬,儿童帮,大爷大娘喜洋洋。妇救会的王玉香,一担一担更加忙。挺着胸,流着汗,赛过许多男子汉。”生动地描绘出了群众拥军的热烈场面和动人情景。黎城群众拥军可谓不吝其力,不啬其财。下湾村妇女在部队路过的一天内,就为战士们缝补被子7条、衣服301件、袜子13双、鞋12双,洗衣服302件。另据不完全统计,军队路过附近各村送给部队的慰劳品有:白面3868斤,蔬菜53737斤,羊648只。毛巾、肥皂、纸烟、酒、挂面、鸡蛋、豆腐、粉条、鸡、猪肉、牛肉、月饼、各类水果等不计其数。全县人民对军队如此热情接待,充分反映了战争年代八路军和人民群众浴血战斗所结成的鱼水深情和血肉关系。</p><p> 黎城群众拥军的真挚热忱受到部队指战员的一致赞扬和纷纷传颂,有的还来信表达感激之情。一位受伤的某部指挥员路过东阳关拥军所,得到该村妇女们的精心护理,临走时留下一封感谢信,写到:“东阳关招待所:你们辛苦了。我来是第一次。以前只是从报上看到你们的事迹,绝未料到你们待军队这样好的事实,是我亲眼见到、亲临经过的。”八分区司令部一位叫郭春林的干部走后托人转送给东关村妇女的信中写到:“东关妇救主席转全体妇女同志:很短时间内,我见到你们忙着招待军队,在火热的太阳光下,煮饭、担水、洗衣,忙个不休,但都很高兴,比待亲人还好,感动了我。你们还有很多出色的事实,难以一一详述。我只有到新的工作岗位上积极工作,消灭敌人来报答你们。我们的口号是军民团结战胜一切。”</p><p> 后方忙拥军,前方忙支前。在上党战役中,当时只有6万多人的黎城县(不含黎北县),先后分8期组织民兵4400人,自卫队4期3027人,两者总计7427人随军参战。他们抬担架、运弹药、破城墙、看管俘虏、侦察敌情、担任警戒,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在攻打张庄战斗中,八路军某部11名战士攻克碉堡时负伤,跌到城壕内。黎城古寺头村的参战民兵立即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到城壕边,用绳子把伤员一一拉救上来。五马战斗中,战士们的手榴弹用完了,随队民兵及时把成箱成筐的手榴弹运送上去。战士们攻上房顶,民兵们就带着担架弹药在房下等候,随时准备抢救支援。黎城民兵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密切配合,被部队战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亲兄弟”。此外,黎城民兵自卫队还组成破拆队和多个破拆小组,专门配合部队破拆城墙。在破拆潞城县城城墙时,黎城1100名破拆队员,仅两天时间,就拆毁城墙25丈,拆除碉堡15座,并帮助潞城队破拆城墙10丈。为此,受到上级特别嘉奖,奖励黎城粮食80石。破拆长治城墙时,黎城参加破拆民兵1113人,共破拆城门1座,城墙53丈,大小碉堡300座。涌现出特等破城能手8名,甲等25名,乙等44名,丙等53名。再次受到上级奖励粮食16石。</p><p> 黎城参战民兵和自卫队,不但随军支前作战勇敢,而且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还用老解放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激励当地人民的斗志,并帮助驻地群众秋收秋种,给房东担水、扫院,被誉为“政治民兵”。据统计,仅住在南垂等5个村庄的民兵自卫队,战余时间就帮助当地群众下种小麦7亩,割收谷子55.5亩,豆子8亩,玉米20亩。</p><p> 战斗中,黎城民兵自卫队成绩突出,先后缴获敌人机枪1挺,长短枪51支,小炮l门,刺刀51把,手榴弹139颗,子弹1230发,以及其它大量物资。受到部队奖励冲锋枪8支,手枪4支。</p><p> 此外,黎城彭庄子弹厂,作为八路军创先生产原装子弹的军工企业,为上党战役提供子弹数万发;北委泉利华制药厂发起“一万磅药品生产竞赛活动”,为上党战役提供大量医药品,做出了特殊重要的贡献。</p> <p> 刘邓返黎 会晤红谍定南</p><p> 古宅策反 部署高部起义</p><p> 1945年9月10日(《刘伯承年谱》记载为“中旬”),上党战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战场厮杀正酣,局势瞬息万变,刘邓首长却从前线火速赶回黎城县政府会见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发生了什么急事?还得从头说起。</p><p> 抗战胜利后,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改称黎城县民主政府,迁驻县城正街49号原曲周知县黎城人杨永昌故宅。杨宅建于十九世纪20年代,是一处南北两院并列的传统建筑。其中,北院又分前后两院,以过厅连接。后院主房是一座2层7间西楼,南、北偏房皆为2层3间楼房。刘邓首长在黎期间,曾在此院办公,分住南北偏楼。</p><p> 刘邓赶来要见的人是王定南。他的公开身份是时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将军的好友和“座上客”,实际上,是我党派在高部进行策反,被称为“红色间谍”的地下工作者。</p><p> 原来,高树勋多年来受到国民党军内部的歧视和排挤,与蒋介石嫡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党多次对他进行政治说服,其态度逐渐明朗,倾向起义。1945年8月1日,高树勋给八路军彭德怀副总司令修书一封,派王定南作为信使,由河南南召高部驻地前往太行山八路军总部面呈彭总。当时交通十分不便,主要靠步行。王定南出发经过20来天,直到日本宣布投降几天后,才到达新乡。</p><p> 在新乡,王定南遇见了在孙殿英部同样从事地下工作的朱穆之,由他带着一起北上太行。一路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王朱二人日夜兼程,月底,到达林县任村晋冀鲁豫军区接待站。正巧与刘邓一起从延安乘飞机过来,准备转道回华东的陈毅和到冀鲁豫的薄一波、滕代远等人也在这里。听说王定南来了,热情地接见了他。王定南向陈毅等首长汇报了高树勋的近期情况和起义意图,并把他给彭总的信交给陈毅和几位首长看。陈毅看过后,对王定南说:“你来得很好。我们在延安时就听党中央的领导同志说,曾接到陈先瑞同志的报告,他在河南省南召县马石坪,由你联络和高树勋在火线上会谈的情况。党中央已作了分析,认为高树勋有争取的可能,希望是很大的。我们几个都是路过这里,听说你来了,和你先见个面。具体如何工作,你到涉县去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他们会对你作出具体指示的。”</p><p> 几位首长也都点头赞同。王定南表示:一定努力去做工作,争取高树勋起义。</p><p> 在路上,因着急赶路,连日淋雨,又加饮食不洁等原因,王定南患了痢疾。陈毅等首长十分关心,要他在任村休息几天病好再走。王定南考虑到形势逼人,必须尽快见到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接受下一步工作指示,于是,谢绝了众首长的好意。过了一夜,朱穆之找来担架和民夫,抬着他赶路前往晋冀鲁豫军区驻地河北涉县赤岸。</p><p> 刚到赤岸,黄镇就找到他说:“刘司令员、邓政委知道你要来,在这里等了一天,没见你来,他们就到黎城前线指挥部队去了。”并安排他先住下,还叫来医生给他看病。第二天,晋冀鲁豫中央局联络部部长兼太行军区情报处处长申伯纯跑来通知他:“刘司令员、邓政委从前线来电,叫你到黎城去见面。”</p><p> 王定南当即跟随申伯纯赶往黎城。这样,就有了刘邓火线返黎,接见王定南的事。</p><p> 在黎城县政府里,王定南首先把高树勋写给彭德怀的信交给刘邓两位首长。接着,又汇报了高部近期动态和争取高树勋起义的相关情况。刘邓首长对高树勋的态度表示热烈欢迎,并表扬了王定南的工作。刘伯承对他说:“蒋介石已调动了几十万军队,准备向我各个解放区进犯。第一战区胡宗南的两个军,已在同蒲路南端集中,准备北上。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的三个军已汇集新乡一带,高树勋的新八军也在内,其意图现在虽不甚清楚,但可以断定是来抢夺抗战果实的。”</p><p> 邓小平接着说:“你来得正好,我们也准备做这项工作。为打退蒋介石的进攻,使蒋介石政治上陷于孤立,必须在国民党军队中开辟新的战线。首先要争取受蒋介石排挤、歧视的非嫡系部队,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国民党将领站到和平、民主的旗帜下来。党中央、毛主席要求在这一工作上迅速做出成绩。所以你要赶快回到新乡去,做好高的工作。”</p><p> 王定南当即表示:“我马上回去!”</p><p> 邓小平又说:“为了把争取高部的工作做好,要把党的工作组建立起来。工作组的成员由你提名组成。”</p><p> 王定南考虑了一下,提出3个人选,包括高部的两个团长田树青和周树一,还有跟随他在高部工作的爱人唐宏强。邓小平和刘伯承商议了一下,当即批准了这个提议,并指定王定南任组长,迅速返回开展工作。还指示和叮嘱他,要带领好其他同志,努力做好高树勋的工作,争取高树勋走向光明,举行起义。</p><p> 刘伯承扬扬高树勋的信,又说:“彭总已不在太行,到延安工作去了。我给高树勋写封回信,你带给他吧。”说完,铺开纸张笔砚,用毛笔写了两页回信。主要内容是欢迎高树勋将军和我党联系,希望他不断前进,为革命、为人民做出贡献。</p><p> 百忙之中,刘伯承、邓小平还亲自招待王定南吃了一顿“黎城宴席”,使王定南极为感动,深深感受到了党中央和刘邓首长对争取高树勋起义的重视。饭后,刘邓首长顾不上休息,立刻返回前线。王定南也与申伯纯同行,离开黎城,开始执行策反高树勋起义的新任务。</p><p> 1945年10月30日,在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后半个月,邯郸战役即将胜利前夕,高树勋率部宣布起义,成为解放战争中第一位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作为一面旗帜,引发了国民党军在内战前线的大批倒戈起义,史称“高树勋运动”,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p> <p> 监管战俘 教导解放军官</p><p> 大战落幕 始终同归黎城</p><p> 1945年9月10日,上党战役正式打响。随着我军的不断胜利,被俘阎军官兵越来越多,前前后后共达3万1千余人。一下子生俘这么多人,对我军来说前所未有。怎么处理成为了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件大事和难事。经过慎重考虑,刘邓一致决定,对普通士兵进行战场政治教育,愿意留下参加革命军队的都编进部队成为新战士,不愿意再当兵想回家的一律发给路费遣返回家。对剩下的以第二战区炮兵司令兼援军副指挥胡三余和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为首的29名将官和上千大小军官,先予以集中关押,训导教育,以观后效,再分别处理。并且决定,将战俘营设在老根据地老解放区黎城县,对外保密,称“解放军官教导团”(简称“解教团”)。</p><p> 随即,晋冀鲁豫军区人员来到黎城,先后选定了霞庄、东黄须、西黄须、西长垣、东长垣、庄头、靳家街、苏村等作为“解教团”俘虏驻地,并正式成立了太行军区解放军官教导团领导机构,由王百评(即魏梦龄)任团长兼党委书记,党向民任黎城大队队长,总队部设在东长垣村。很快,一批接一批的战俘陆续被押解到黎城。其中,胡三余、史泽波等校级以上军官专门编成将校队,共一百来人,入驻西黄须村。其余下级军官上千人分为数个尉官队,分别关押到上述几个村庄。后来,随着邯郸、运城、临汾、晋中各战役的进行和刘邓挺进中原,黎城“解教团”规模扩大,又陆续接收了一些俘虏,与上党战役俘虏混编一起,总数达到两三千人。共设将官队1个,校官队4个,尉官队14个。所有驻村都划为军事禁区,实行军事化管制,严格人员出入。以关押人数最多的霞庄村为例,“解教团”驻址以前清举人王延旺住宅“棋盘四院”为主,周围四邻和整条街都包括在内。王宅前院住警卫,后院关押俘虏。主房后墙设有“学习园地”,在此进行集中教育。大门东侧设有岗楼,昼夜有人值守。隔壁李家,是后勤管理处。西边的观音堂是伙房。街道两头住着负责看押的民兵,分别筑立岗楼,设有哨兵监视。</p><p> 军区首长十分关心“解教团”的建设,特别指示对待战俘要人格上平等,生活上优待。“解教团”建成不久,10月中旬的一天,刘伯承、邓小平等军区首长特意派人将上党战役中俘获的胡三余、史泽波等29位将官一起“接”到司令部,设下晚宴款待。席间,向他们讲解我军政策,希望他们重新做人,再为人民立新功。徐向前副司令员还亲自到“解教团”驻地西黄须和霞庄等村视察,召集全体管教干部开会,一再告诫必须严格执行我军的俘虏政策,只要敌人放下武器投降,就要以礼相待,不杀、不打、不骂、不歧视、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给予他们人道的和阶级的教育,使他们能在新旧两个军队、两种对比中提高认识,选择自己今后应该走的道路。并特别叮嘱要注意加强对其中如炮兵、工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军官的帮助和改造,教育鼓动他们参加解放军,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人民的功臣。</p><p> 当时,黎城虽然是老解放区,但毕竟还处于战争环境,生活条件差,群众吃的都是粗粮糊糊,民兵稍好一点,也不过多几顿小米稀饭。然而,优待俘虏的政策却做到了严格执行和很好执行。单就饮食上来讲,“解教团”里的俘虏吃的可说是又饱又好,几乎天天大米白面,顿顿有菜有肉。各村还专门建起了鸡场鸭场,猪圈牛圈,用来养鸡养鸭,喂猪喂牛,保证供应。</p><p>在“解教团”里,俘虏不光是被关押和接受教育,还要接受劳动改造。一般是半天学习,半天劳动。通过劳动提高认识,改变价值观和人生观,变成人民的普通一员。这些人从前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惯了不劳而食的寄生生活。现在一下子要他们自己动手,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参加劳动生产,开头都有抵触思想,极不情愿,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接受了。其中,表现较好的翟品三、张襄国、张西主、戴吉征带头悔过自新,于第二年8月投身参加了革命。</p><p> 当然,也有如胡三余、史泽波等顽固分子,始终顽瞑不化。就拿胡三余来说,上党战役中带炮24门,配属彭毓斌救援长治。被俘后,军区首长对他很重视。当时,我军缺乏炮兵人才,从上党战役、平汉战役中缴获的许多大炮,特别是平汉战役中缴获的美制榴弹炮,一下还使用不了,很想把他争取过来,为革命事业发挥专长。为此,刘伯承司令员对他再三劝导,几番做思想工作,还曾亲自上门与他座谈,并赠送狐皮大衣御寒,以示优待。但胡三余却仍是抱住满脑子封建“忠效”思想不放,还胡言乱语“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标榜所谓“节操”,死硬不改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立场,最终成为了愚忠阎锡山的牺牲品。</p><p> 1947年9月21日,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开办两年之际,中央军委发布了《对释放俘虏军官的方针》。刘邓首长决定先行释放一批俘虏,大部分以上党战役中俘虏的阎军将官为主,包括一些经教育改造表现好的低级军官。其中,也有如胡三余、史泽波等极少数未经彻底改造脱胎换骨的顽固分子。释放他们不是因为不需再改造了,而是为了打破国民党的谣言,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因为阎锡山一再宣扬共产党残杀俘虏,蒋介石也煞有其事频频为“烈士”举行追悼会,一方面抹黑共产党,一方面宣扬国民党所谓“忠勇”。11月,释放大会在霞庄举行,会场设在五龙庙广场。当天一早,将校队队长王延周(原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第三大队八中队飞行员,抗日战争中先后击落日军1架大型运输机、3架零式战斗机和1架东条战斗机,8次穿越“驼峰航线”。1946年4月20日驾机迫降解放区后起义,1947年6月任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大队将校队队长)宣布所有人到霞庄开大会。邻村关押的俘虏也被一起押解到场,先是看戏,目的既是为了活跃战俘生活和寓教于乐,也是为了给即将获释的战俘送别。演出剧团主要是黎城县黎明剧团和太行五一京剧团,剧目有《捉放曹》《霸王别姬》《风波亭》《血泪仇》《对绣鞋》《小二黑结婚》等,一连3天。最后一天,是宣释大会。党向民代表上级宣布了军区释俘命令和第一批获释人员名单。共有胡三余、史则波、杨显明、杨文彩、郭天辛、郭溶等百余人。宣布完毕,台上台下一片掌声,一些人感动的当场痛哭流涕。</p><p> 黎城“解放军官教导团”作为上党战役战俘归宿地,为上党战役划上最后的句号,成为上党战役最终的尾声,一直到1948年底才迁移到河北永年,北平解放后又迁往功德林,最后迁至秦城。其中,上党战役中的许多战俘在黎城获得解放,走上新生。</p><p> 上党战役在黎城揭开序幕奏响序曲,又在黎城唱罢终曲落下帷幕,可谓“始于黎城,终于黎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