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生长在六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那时国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的那个年代,听母亲经常讲到那个时候的艰难岁月。</p><p> 人生确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乡愁;忘不了的童年,还不来的时光。我家住在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原西泾村第5生产队)黄家浜自然村,有趣的是黄家浜中没有一个姓黄的,大部分是陆姓氏,还有张姓氏、赵姓氏和高姓氏。据《大云镇志》记载:现缪家村是由西泾村、高一村合并而成。而1950年从西泾村析出南片建立缪家村,1955年农业合作化建立曙光社、曙轮社、跃轮社,1957年西泾村、施介村合并建立群毅高级社,1958年10月为惠民公社第七管理区(营),1959年9月改为群毅大队。又记载原西泾村1955年建立大胜社、优胜社、永胜社、新联社,1957年并入群毅高级社,1961年4月建立西泾大队,1984年1月改为西泾村,1999年4月并入缪家村的。</p><p> 看来我与西泾村有缘,刚出生一年就建立西泾大队,怪不得后来工作后在酒席上“吹牛”道:东有日本东京,南有江苏南京,北有中国北京,西有大云西泾。这里有一段历史值得记忆,1961年1月底,毛泽东主席派田家英等调查组到嘉善和合生产队调查,同年2月,国家粮食部粮食处组成调查组一行5人,到大云公社群毅大队(原西泾大队),组长胡新民带队,吃住在农民姚阿大家里,走访群众,搜集情况,每周书面方式向中央汇报。时间从2月到10月,历时8个月。遗憾的是短短的几行字,没有留下具体内容,有时间可值得深挖和研究。工作后才知道田家英农村调查的历史背景,此时农民生活确实贫困,有“稻熟黄黄,眼泪汪汪”的场景。</p> <p>(旧房一角)</p> <p> 尽管儿时物质条件艰辛,但人们当时的自然环境是纯洁的,荷叶田田的欢乐,就在这似懂非懂的年代,江南水乡是一个净洁的大地,清清的水,绿色的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他概括了江南的特色。江南水乡,这个多愁善感的天堂孕育出了地佳人善的江南宝地,无论是大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还是我们少年时求学路上的风风雨雨;无论是令人津津乐道的传统美食,大云西瓜、柑榨等农产品,还是独特的大云青龙桥、大云寺等水乡文化标志,都让人记忆犹新,只要是意识还清醒的人们,那时的一草、一木、一瓜、一菜、一桌、一凳,都含有独自的无法忘怀的乡愁和情愫。</p><p> 我们那时玩的游戏也十分丰富多彩,有滚铁环、拍洋片、跳绳子、打玻璃球珠、翻山羊等。具体玩法介绍百度一下就全知道了,在这里不再啰嗦了。(待续)</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