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言】:学习“四史”,“革命”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四史”学习又离不开文化传承,传扬历史是发挥文化功能的重要前提。“四史”学习提供了一个以史鉴今,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的契机;从空间上来说,“四史”学习是在全国铺开的,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一场学习运动。在疫情特殊时期将革命故事记载、历史文化还原,在鲜活的史料中体悟“四史”,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表现出超乎想象的强健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信仰力量的支撑,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学习“四史”的关键,在于从“四史”教育中汲取信仰之力,把稳思想之舵。近代革命史是“四史”的一个重要缩影,因此回顾我院的红色历史,也是“四史”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p> <p>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尤其是抗战胜利结束后,上海处于国民党的统治下,国民政府接管了沦为敌产的公济医院。在国人的管理下,时任院长朱仰高,为了加强临床与医技科室的力量,充实技术骨干,先后聘请了当时沪上有一定声誉的、且有留学德、法等国经历的医学博士担任特约主任,结束了医院无自己医师的历史,业务上渐渐有了起色。</p><p>国统区的公济医院虽曾是教会医院,但现在已是国人主宰。公济医院的医生,有来自大后方重庆的,有海外留学归国的,有上海当地医学院毕业的,他们在院长带领下发展业务,进行院务整顿。然而公济医院自1946年以来,医护队伍中,有一股红色的暗流在涌动,有7名地下党员,秘密进行着革命活动,在书写公济医院的红色历史。此时国民党政权,正在行将覆灭的恐惧中战栗、挣扎着。作为暗夜忠魂,地下党员对解放上海早已蓄势待发,进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罪行,宣传革命道理和解放战争的形势,迎接上海解放。</p><p>陶乃煌,1921年出生,1946年在公济医院实习,194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即入职公济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p><p>陶乃煌在医学院读书时,被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后,他开始关心社会和时局,阅读进步杂志和书刊,其中庞姓同学经常与其交谈,议论日本的侵略、社会的不公,还给他读《论持久战》,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互相了解,庞同学向他谈起了加入共产党的问题,他作为介绍人,让陶乃煌写了一个自传和志愿由他交给上级。</p> <p> 1945年五六月份间,组织上已批准陶乃煌入党,要待上级派人正式通知和进行宣誓。同年9月1日,上级派来吴姓同志在陶乃煌住所进行两个人面对面的宣誓仪式。</p><p>在校期间,他参加学生运动,在上海学联的领导下,参加了一系列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等政治斗争。曾在北四川路家中接待、掩护来自解放区的交通员。</p><p>在当时形势下,医院未单独建立党组织,医师、护士均以职业为掩护,实行单线联系。1946年7月,陶乃煌作为实习医师进入上海公济医院,组织关系也从学校系统进入医务卫生系统。当时党组织交给的任务是,团结医院医务人员和员工,以适当方式,宣传党的宗旨和政策、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揭露当局的腐败,隐蔽身份,迎接解放。</p><p>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全部解放,组织上确定陶和其他几位同志公开党员身份,穿上军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工作,从此结束了地下党员的身份。6月初,军管会来到公济医院实行接管时,许多员工看到了曾一起朝夕相处、但现在一身军装的陶乃煌,大家都很兴奋。1950年8月,陶乃煌奉调去市府参加整风学习,离开了公济医院。</p> <p> 来自大后方重庆的李颢医生,1914年出生,193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46年由渝来沪,进入公济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之前在陪都重庆的市民医院从医期间,认识、接触了大批在重庆的中共办事处的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人士。他曾在临床治病工作中为共产党人做革命掩护工作,其中包括贺孟斧、王若飞、茅盾、郭沫若、周小舟、胡绳等著名人士。徐冰、夏衍和乔冠华曾先后做过他的单线联系人。</p><p>1944年夏秋之间,李颢曾向夏衍和乔冠华提出要去延安,投身革命的愿望;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意见,劝他还是留在后方,为党多做一些工作(医疗掩护)为好。</p><p>在重庆,他曾为乔冠华等人做过手术;曾为董老(必武)冒险解困。1945年9月,董必武作为解放区的代表受中共中央委派,成为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在重庆乘机前往美国。但是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设置重重障碍,借故阻拦,以缺少免疫接种证明为借口,不准办理登机手续,由于交涉无效,周恩来当即指派乔冠华去找李颢解决办理。李颢冒险以为亲戚办理为由,得盖医院公章,终于办妥。当乔冠华拿到盖着公章的免疫接种证明后,立即驱车赶往机场,终于使董老按时登机,成功抵美,出席联大。</p> <p> 抗战胜利后,李颢回到上海进入公济医院工作。1946年,中共上海办事处成立。这时,经常有人持乔冠华、夏衍的手迹来医院看病,不论这些人有病还是没病,用的是真名还是化名,他总是想方设法妥善安排。因为他知道,同志们如果离开了医院随时有可能落入国民党特务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p><p>有一日,一位中年男子拿着条子来到李颢的诊室,他一看是老乔(冠华)的笔迹,心里就明白了。于是,李颢毫不犹豫写下了“住院治疗”的意见,并特意将患者安排在与外籍患者合住的一间病房。因为他知道,有洋人的保护,即使遇到特务的搜查,也会被嬷嬷轰出去的。他还经常利用为“患者”看病的机会,为党组织传递重要信息和情报。</p> <p>新中国诞生不久,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公济医院的大礼堂中,何秋澄院长正在发表动员大会讲话,动员全体医护人员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安居乐业的日子刚开始不久,妻子生下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才仅仅六天,内心不是没有挣扎,不是不知道前方险途可能没有归路。然而,李颢仍然第一个举起了手,“我是外科医师,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国家需要的时候应该挺身而出,我第一个报名参加。”语毕,雷鸣般的掌声响彻礼堂。随后,“我报名”、“我报名”,坚定的声音,络绎不绝。而妻子是第二天从报纸上看到“公济医院外科李颢带头报名参加抗美援朝”的报道,才知道他主动请缨。</p><p>李颢积极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担任公济医院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的队长。李颢凭借一颗火热的心和高超的医术,在前线浴血奋战,抢救了许多志愿军战士的生命,荣立二等功。归国后,李颢又去支援外地医学院建设,后成为苏州医学院外科奠基人。</p> <p> 共和国尚在襁褓之中,侵朝战争爆发,援朝工作就此启动。抗美援朝期间,上海医务界成立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自1951年1月至1955年6月本市先后派出医疗队、专业队9批19队(团),队员总数757人支援前线。我院参加其中的7批计34人次(有的医护人员曾两度参加支前医疗队),其中有19人立功受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经历。他们入朝所到之处都是残垣断壁,平壤成为一片废墟,看不到一座完整的房子,几乎被夷为平地,眼前的景象更使他们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在朝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这特殊的经历对于自己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见证了志愿军不畏生死,为了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奋勇拼搏精神。正是经历了战争炮火的洗礼,才在他们心中树立了深深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得到升华。尤其是唐孝均曾两度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入朝为最可爱的人救死扶伤,黄硕麟、徐顺猷和胡善珠等都表现不凡,荣获了二等功。为公济医院在抗美援朝中留下了一段佳话。</p><p>在和平年代的风调雨顺里再去回首那些年的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却尽显了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抗美援朝战争过去已60余年,死亡的胁迫早已淡褪,当年的残迹与参与者也已渐渐消逝于历史。怀着对祖国的崇敬之情和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以自己的行动缓解了志愿军医务工作者紧张的局面,抢救了许许多多的志愿军官兵的生命、解除了朝鲜群众的伤痛。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他们最光彩照人的青春烙印。</p><p>在朝鲜战场,无论志愿军战士,还是医疗队员,都在炮火连天中出生入死,和死亡相伴,能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凯旋回国,是上苍眷顾的一份幸运,既为世界和平奉献了一份力量,也见证了战争硝烟的激烈和残酷,那既是一段历史,也是一份荣耀,更是生命中的一份回忆。</p> <p> 学习四史,从上海红色地标、红色人物、红色历史事件等出发,回顾历史,重温我院红色经典。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常学常新、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肩上永担,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奋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p><p><br></p><p>创意:李红怡 执笔:刘文强 2020.9.18</p><p><br></p><p>图片说明:</p><p>1、 陶乃煌照片,选自陶著作《九十记事》</p><p>2、 1994年10月28日,陶乃煌偕同夫人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建院13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在新落成的外宾大楼,与昔日同事合影留念。左起陶乃煌(公济元老)、王月如(公济元老、陶夫人)、赵东生(公济元老)、黄子民(公济元老、赵夫人)、李颢(公济元老)、霍銮锵(公济元老)。公济元老:即1949年前的公济医院员工。</p><p>3、 李颢四十年代旧照,(子女提供)。</p><p>4、 5、6均为资料照片。图六表格已成为文物表格,现在几乎踪迹难访。</p><p>注:文章题目选自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