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学会区分平仄,让你更懂诗词</p><p>文/@成长新视点</p><p>平仄,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韵律,也就是声调。在现代汉语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声”,也就是常说的第一、二、三、四声。古典诗词中的平仄,分别对应的是一二声和三四声。</p> <p>平仄</p><p>学会区分平仄,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要懂字的拼音声调,即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用韵母对照就是ā、á、ǎ、à。</p><p>一、什么是平仄。</p><p>为了更好地区分平仄,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四声”。在中古时期,汉字也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也简称“四声”。在古代,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p> <p>学习古诗方法</p><p>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p><p>古代汉语中的四声,和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并不相同,对比如下:</p><p>古代“平声”,在普通话中被分解为阴平及阳平(第一声、第二声);</p><p>古代“上声”,在普通话中一部分仍是上声(第三声),一部分变为去声(第四声);</p><p>古代“去声”,保持为普通话中的去声(第四声);</p><p>古代“入声”,普通话中已不存在,被分别给了(第一、二、三、四声)。</p> <p>古今音调四声对比</p><p>平仄,是古典诗词格律中的一个术语。在古诗词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p><p>二、平仄在诗词中的使用。</p><p>在古代,平声的字,是声音高且平而长,从头到尾不升不降;仄声的字,读音不平,有上升下降和短促拐弯,这样就形成了两大类型。</p> <p>押韵</p><p>为此,古人在诗词创作中,为了使诗词读起来,给人有抑扬顿挫、婉转悠扬和变化多姿的韵律美感,就会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使声调多样化。平仄在诗词中的使用,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和特点。</p><p>1.平仄在本句中的交替。</p><p>2.平仄在对句中的对立。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尤其明显。</p><p>以毛主席七律《长征》诗第五、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例。这两句诗的平仄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 <p>毛主席七律《长征》</p><p>一是在本句上,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接着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接着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平仄的交替。</p><p>二是在对句上,"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平仄的对立。</p> <p>平仄特点</p><p>尤其值得点出的是,这个对句末尾的“暖”和“寒”两个字,为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诗人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诗人九死一生后的回味。</p><p>“暖”和“寒”两个形容词,既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也是韵律的转变,给人一种跌宕起伏、张驰有致的无穷情感变化在里面。</p> <p>三、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式。</p><p>在古典诗词中,无论是五绝、七绝、七律,都有其固定的韵律格式,概括起来就是两句口诀和三句话。</p><p>1.两句口诀,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p><p>2.三句话:第一,一句之内平仄相间;第二,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第三,上下句之间平仄相粘,相粘就是二四六字的平仄保持衔接一致。</p> <p>杜甫七绝《绝句》</p><p>例,杜甫的七绝《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为例。在这首诗中,第二句的行、鹭、青,与第三句的含、岭、秋,正好是平仄平,与平仄平。这就是相粘。</p><p>结语。</p><p>作为现代人,对于古诗词的平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诗词中每个字的韵母声调,也就是普通话的四声,不需要去考虑古代的四声,否则容易糊涂。</p> <p>读诗知意</p><p>清楚了古代诗词的平仄关系和使用规则,对于欣赏诗词和创作诗词,就会有很大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