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村里过年的那些事

泾水河畔

<p>  回忆小时候,村里过年的那些事象翻江倒海似地浮现在我的眼前。</p><p> 腊月,村子里的人们就忙活起来了,生产队里男的拉架子车不是给麦地里拉粪就是拉土盘土堆,给麦地里上饱了肥,给牛圈里攢足了土。下工回来在半崖挖些白土,放在盆里,用水活成面汤状刷墙,干后白光白光的。女人们白天做衣服织布,晚上纺线拉鞋底,年前不管怎样都要给家里的大人和小孩将衣服穿戴备齐。</p><p> 腊月二十三祭灶,也称过小年。祭灶,按照旧的风俗,这一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个家的情况,是遵法守纪还是作威作恶?人们在灶神台前摆上糖果,燃上香火,祈求灶神<b>“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b>如果是心肠好的人,玉皇大帝来年就送给他财运和福气;如果是恶人,玉皇大帝来年就惩罚他,让他运气不佳多灾多难。</p><p> </p> <p class="ql-block">  过小年,意思说这一年到此结束了。人们从这一天起开始“扫舍”,置年货,做好过年的准备工作。在年前的一周内,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擦的窗明几净。置换新家具,剪做新衣服,被褥换新洗旧等。男人们开始磨年面(最早用石磨子磨面,后来换作电磨子磨面),背上背篓在附近商店、集市上买菜、购置年货。那时商店很少,太平公社只有柳村一个供销社,叫太平供销社,年跟前买年货的群众很多,有时候将供销社挤的实实的,甚至排起长队买东西。供销社每年腊月三十放假,正月初十以后收假。所以人们要将吃的、用的年货和走亲戚的礼品备齐。</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蒸馍煮肉炸油饼,供年前食用和年后待客用。腊月二十九贴窗花,贴年画,贴对联,将家里布置一新。腊月三十,上坟烧纸纪念祖先,在家里设傛堂燃烛上香磕头祭拜先人;傍晚换灶神像,在灶台摆贡品、看香火,请新灶神回家。晚上,燃烟花、放炮竹迎新年。晚辈直属同胞提上礼品上门拜长辈,陪长辈们一起吃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一凌晨,村里户户放花炮迎接新年第一天(新春)的到来。早晨,人们换上崭新的衣服吃完饺子,站在大门口等候族里同辈老大领着一大伙兄弟挨家挨户给长辈拜年,进门见长辈先称呼再道声:“ⅩX,新年好”,然后作揖磕头,祝福长辈新年快乐、健康长寿。长辈们端出糖果招待大家,从腰里掏出几毛钱作为“压岁钱”赐给小孩们,他们走完东家走西家,有说有笑热闹极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初一这天一般不出去走亲戚,除非是亲属亡故未过三周年,他们便提上祭礼(石榴馍)和香蜡去上门“点钱粮”,意思是过年给死者送钱送粮。拜新年从初二开始,男孩走丈人,女孩回娘家。过去,年前不结婚,一年到头了叫年终或年末,嫌终了末了不吉利。一般都在年初结婚,取新年新婚之意。然后再选择个好日子(年初选双日:二、四、六、八、十,后来又增加了三和九)完婚。那时候娶媳妇用马车,马车上绑个弓形架子,上面搭一页席(铺炕用的材料),在席上盖一红被面(或者红毯子)。马夫在前边赶车,上面坐着新郎和娶客,就这样风风光光地把媳妇接回家。晚上耍房更有趣,都是同辈的兄弟和好友,将新郎新娘促上炕一起耍。一是耍新娘,让新娘唱歌说口口,新娘不听话就打新郎,再不听话就把两人用绳捆在一起,直到他们妥协为止。二是耍新郎,给新郎嘴里放一颗糖,让新郎用嘴送到新娘的嘴里。新郎不做不准解绳,如果做了就会惹得在场的人捧腹大笑。</p> <p class="ql-block">  初五,又叫“破五”。意思是这一天要把以前禁忌的事全破掉。初五零点零分开始放鞭炮,从家里一直放到大门口,清“五毒”,送出牛鬼蛇神。早饭吃饺子,把不愉快的事包进饺子里吃下肚消化掉。打扫卫生,把脏东西清理后全部倒出去。迎财神,给家里贴财神像,看香火,上供品,磕头祈祷财神保佑家庭风调雨顺,财源广进。初五这一天,女人不出门,不走亲串友,害怕将晦气带到别人家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五以过,初六继续走没拜完年的亲戚和朋友。初七新亲开始“追节”,娘家妈蒸追节馍(枣眼馍),买几样副食,再给外孙买个灯笼,娘家妈就给女子追节。追节后,晚上街道的灯笼就晃动起来了,一天比一天多。小孩子打着灯笼上贴着“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四个字,他(她)们走东家串西家看谁家的灯笼好,一直打到元宵节后才灯燃烛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庭条件好点的早上吃饺子,较差点的吃面条。那时候农村条件较差,很少见过有人吃汤圆。在十五前后有些村敲锣打鼓耍社火,我们有时也跟大人一起去看热闹。十五的晚上,家里都要满屋通明,新婚的大门前挂红灯,庭院、后院、房子、灶房和厕所都要用蜡烛照明。</p> <p class="ql-block">  傍晚,女人们忙着做宵夜,男人们组织在一起上坟送灯盏,远眺坟地里的灯盏好像天上的星星似的一眨一眨地闪动着,好看极了。回来后,陪长辈们一起吃宵夜饭、观月、拉家常。</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晚上“碰灯笼”,大人领着小孩打着灯笼上街,小孩们在一起互相追逐,一个撵一个,看谁的灯笼好就碰谁的,碰燃为止。每燃一个,大家都开怀大笑,这叫“碰得红红火火,财运大开”。</p><p class="ql-block"> 十五以过,灯笼一燃,年就算过完了。年气没了,春节也就算彻底地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泾 水 河 畔</b></p><p class="ql-block"><b> 作于庚子年十月初</b></p><p class="ql-block"> </p> <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 </b></p><p> 王建设,男,生于1955年1月,大专学历,国家公务员,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太平镇太平堡村人。1976年参加工作,曾干过中小学教师和财政文秘工作,2015年2月退休。 </p><p> 本人喜爱文学创作, 曾经在《陕西财政》《咸阳财政》等刊物发表作品20多篇。撰写《美丽的太平湖》《家乡美》等诗歌30余首,撰写《印象太平堡》《太平堡二月二庙会的传说》《太平堡戏班子》《李世民手植槐的传说》《太平堡村锣鼓社火发展史》《太平堡村寺庙文化发展史》等作品22篇,制作美篇60余篇。</p><p> 本人爱好书法,平时善于观看名人字画,研究书法。春节期间为家乡百姓服务书写对联300余幅。其作品和书法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