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月间,两位兄长从上海来到美国,我便从纽约飞往乔治亚州,在亚特兰大的侄女家中与他们相聚。</p> <p>亚太兰大是著名的花园城市,也是“好山好水好寂寞”的所在。我们驱车到佛罗里达、田纳西游玩一通后回到亚特兰大。忽然想起除了著名的可口可乐、BBC公司之外,亚特兰大还是马丁·路德金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乡。</p> <p> </p><p>或许,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名字已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但是说起小说《飘》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浪,仍然可以津津乐道。这位只写了一部小说就让全世界记住的女作家,因车祸去世时还不满50岁。她生于亚特兰大,殁于亚特兰大,她是亚特兰大市民的骄傲。</p> <p> 奥克兰历史公墓,这座有着一个半余世纪历史的公墓中,安息着众多乔治亚州的名人,内战时的将领和战士,州长和官员。1968年惨遭暗杀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也在此安息。</p><p><br></p><p>虽然地处市中心,但墓园内树影婆娑,安详静谧,墓园中的建筑和墓碑雕塑不乏象征主义的佳作。</p><p><br></p><p>几经询问找到玛格丽特的墓地时我们才发现,墓园道路旁其实有着指向玛格丽特墓地路牌。一位值班老者告诉我们,很多游人慕名来这里为追忆这位女作家,所以墓园特意制作了指路牌为游人提供方便。</p> <p>玛格丽特出身名门,父亲是一位律师,也是亚特兰大历史学会的主席。童年时期,她常常看到父亲和朋友们在家里谈论南北战争。在亚特兰大报社当记者期间,她发表了很多为南方邦联将领写的专题报道,同时萌生了写一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小说的念头。</p><p><br></p><p>没有多少人知道她在写小说,直到1935年春,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的一位编辑偶尔发现了她。1936年6月,《飘》一经出版即洛阳纸贵,销售打破了美国出版界的多项纪录,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小说问世当年,好莱坞便以高价购得电影改编权,由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于1939年问世后又创票房奇迹。</p><p><br></p><p> 这一切使玛格丽特一夜间成了名人,由此改变了她的生活。可这些改变不是她所需要的,她说:过去的几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直非常宁静,我不知道一个作家的生活会是这个样子,如果知道,我绝不会去当一名作家。</p> <p>让人意外的是,饮誉世界的女作家的墓地就像她的为人处世一样,平淡,简朴。她是和他的父母丈夫葬在一起的,墓碑上只有名字和生卒年月,没有碑文。</p><p>或许,在很多读者的心中,玛格丽特就是郝思嘉……</p> <p>我们记忆犹新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浩劫刚刚过去,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印的《飘》再次掀起热浪。印数飙升至6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奇货可居。《飘》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目标,一时间,郝思嘉、白瑞德成为人们交流中绕不开的话题。</p><p><br></p> <p> 瑪格麗特的故居坐落在亚特兰大市区的桃树大街。</p><p>這幢建造于1899年的红砖三层小楼,几经火灾,已经远非原貌,但参观者仍然络绎不绝,因為它是《飄》的誕生地。</p><p><br></p><p>故居一楼有各种版本和语言的《飘》以及各种纪念品出售。走廊的墙上挂满了瑪格麗特各个时期的照片和她的生平文字。</p><p>二楼空蕩的房间里,除了几把椅子空无一物,但是,空间和时间中仿佛仍然弥漫着玛格丽特和郝思嘉的气息。</p><p><br></p> <p>二樓房間裡的電視機,循環播放著瑪格麗特的生平和關於《飄》的電視片。</p> <p> 走出玛格丽特故居,我在留言簿上寫了这样一句话:歲月隨風飄去,記憶猶在夢中。</p><p>姪女九歲的女兒Alva則寫下了: I love the book。</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