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乡村记忆》第53村:马西</span></p><p><br></p> <p> 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善治坊领乡都十二,马西都,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为村二:向家沟、西康家。”并“马西寨,在本都隐泉山上,堰石为城,围三里,高三长,基阔一丈五尺,上阔八尺,乃天然之险也。嘉靖十九年,知县邹以大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相传宋兵伐辽时曾驻扎此地,元帅帐设在穆家寨,左右翼各扎一马队,因位于元帅帐以东马队驻扎的村为马东, 元帅帐以西马队驻扎的村,故名马西。</p><p> 其实马西村先有的下街,下街先有兰、李二姓。下街在马西村东,是马西早期宅地主,后来这里修了堡墙。堡墙东有古井,西南有座关帝庙,关帝庙坐东朝西,有戏台、钟鼓楼,正殿三间,南配殿四间;下街中间有座五道庙,其东南有十王殿;下街还有西门楼,西南有碑楼地,碑楼地有两通碑,一通记载着村里下葬人时,遇到一神人看见棺材往外滴血,那人蹲在地上看了看血便对主家说,此人还活着,主人打开棺材,果然人活着,于是立碑以记。另一通碑记载着一位孝义镇医术高超的韩姓医生,在马西看病不收钱,名声大振的故事。</p><p> 随着人口的逐渐壮大,在下街堡的西面逐步成了马西的主要村庄。有南北向三条街:南街、北街、西后街;东西向三条街;东街、西街、刘李街。东街和西街衔接处有一段南北巷,形成了一拐把状。村西有一水西门,泉水从这里进村,通过刘李街到东街,从东门流出,来浇灌村东的耕地。</p><p> 这里的东门外有座庙,村里人叫“寡庙”;东门上是魁星楼,东街有五道庙、大庙;后东街有十王殿。</p><p> 大庙也叫净心寺,庙门东有钟楼,进了庙门两侧廊亭下是四大天王,对面是塑弥勒佛像,后面是一庙院,有正殿和东西配殿,再后面正殿里塑有三座神像,是三霄娘娘,有东西配殿。在净心寺西面有坐南朝北的戏台,戏台前面有个楼院,东西厢房和正殿均为二层楼,正殿里塑有“千手万胳膊”佛像。在这个楼院西侧还有个较小的学堂院,而净心寺对面路南有座大院,住着和尚。传说有个卖豆腐的每天在净心寺门口有个小孩来买豆腐,既不给钱,也不给豆子,一次,卖豆腐者跟着小孩进了净心寺,看见小孩进了三霄娘娘正殿,却怎么也找不到人。突然,发现殿的一侧有个小童像,小童嘴上正含着豆腐。卖豆腐的把这事个告诉了看庙人,便把小童像用钉子钉住,之后再没有出来“买”豆腐了。</p><p> 南门外有座戏台,坐南朝北面对南门;南门楼上是文昌阁,有许多木雕佛像;南街上有三官庙。西门上是座木构过街戏台,西街十字路口有座关帝庙,坐北朝南,正殿三间,有钟楼;西后街有十王庙,北面有一古井,井台石人上刻有“洪武”字样。北门有两处,新北门楼上是座庙,有佛像;老北门在东街北,门楼上是娘娘庙。</p><p> 马西村南有棵大槐树,这里叫槐树地,槐树地原来有座七星庙,当地传说杨继业和佘太君就是在这座庙里结婚,晚上在庙里神台上圆房时,七星庙里的七个神像都偷笑了,佘太君对他们说,你们不用笑,我要一个个把你们生下。结果,佘太君真的生了七个儿子。</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村里人口较多的姓氏有翟、邢、李、傅。下街主要是李姓,东街有翟、张、郭、钮姓,南街以邢、郭、刘姓为主,正街有傅、王姓。</p><p> 村里有六座祠堂:刘家祠堂、傅家祠堂在刘李街,翟家祠堂、郭家祠堂在东街,邢家祠堂在南街,钮家祠堂在东后街。</p><p> 邢氏来自陕西米脂县,始祖是邢贵,至今已二十六代,当年邢贵和弟弟一起迁来,邢贵落户马西,弟弟去了平遥长寿村;翟姓从交城翟家塔,始祖是翟思贤,至今已二十九代;李氏兄弟三人从洪洞大槐树迁来,老大定居汾阳杜村,老二落户马西下街,老三去了文水李家掌;于氏从本县赤峪迁来,已有十代;东街张氏原本姓吴,吴三桂起兵叛乱之后,他们迁来并改吴为张,至今已十三代;钮氏本是满族正黄旗,乾隆期间由于宫廷争斗,兄弟二人逃到文水,一人落户石侯,一人来到马西,来马西的钮氏始祖为钮涛,涛意为逃。</p><p> 马西村有八个社社:东大社、西大社、刘李社、傅家社、井泉社、邢家社、李家社、郭家社。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各社社便垒塔塔火,扎九曲搭秋千,敲锣打鼓闹红火。白天有“推车车”“ 嘡咣咣”混秧歌等,晚上,他们沿袭一种“溜沟沟”的游戏,人们聚集在塔塔火旁,十人左右围坐一起,一人手中握一小物品,在十人手中放,大家都把手握住,让人猜小物品放在了哪位手中。大家轮流猜,猜中了还可以有奖励,这样的游戏可以玩一个通宵。</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br></p><p> 马西“推车车”一般由四个人一组进行表演,过程活泼,情趣盎然。推车的男性由丑角扮演,坐车的女性一般男扮女装,头上顶着一盏点亮的麻油灯,整个表演过程中麻油灯要一直亮着,前面有装扮媒婆和二楞则的两人引路,便走边跟着锣鼓节奏舞蹈,还不时地传情逗趣,用诙谐的言语和滑稽的动作逗人发笑。 </p><p> “嘡咣咣”是流传于文水县马西一带古老独特的汉族民间音乐。演奏时以铙为中心,钹、镞、鼓陪衬,“嘡”是打锣发出的声音,“咣”是拍“铙”发出的声音,一锣一铙有节奏拍打演奏,形成“嘡咣咣”这一表演形式,故称 “嘡咣咣”,后来称之为“马西铙”。 “嘡咣咣”起源于祈雨,祈雨祭祀最初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到唐、元已成为一项完整的并承载着当时社会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祭祀形式,后被封建统治者定之谓“国之重事”,因所为之,祈雨祭祀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古代特有的一项文化活动内容,学术界称之为“祭祀文化”。</p><p> 马西村祈雨要去神堂攀上隐唐洞,把洞中的铁孙猴背下来,然后把一个桌子倒过来绑上棍子,把铁孙猴放在上面抬起来,有的后生们臂挂铡刀、锄头、铜钱串,参加的人都要赤脚,头戴柳枝圈,“嘡咣咣”在鸣锣开道,绕村的每条街道。村里的店铺和大户人家都会在街头摆上瓜果茶水,迎接祈雨队伍。</p><p> 据考,唐朝时期文水的打击乐相当盛行。“马西铙”更加扩大充实,逐渐配有大鼓、大铙、大钹、小铙、小镞等。主要在迎送宾客,祈雨、庆功、驱瘟除邪、逢年过节时演奏。在文水马西铙和岳村鈲子、桥头大鼓齐名。马西铙是文水迄今为止在古乐传承上鼓谱保存完整、传承脉络清晰、影响范围广泛,且以古代军列为阵的别具一格的汉族民间音乐。其基本内容可分《天地人之和》、《吵鸡会》、《狗嘶咬》三部曲。它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风格雄浑、粗犷、古朴、厚重,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世代汉族劳动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追求。“马西铙”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名录。</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张槐迷恋上赌博,族人们怎么教育都不顶用。一天回到家母亲告诉他,你快跑吧,你父亲要活埋你。张槐不以为然地往炕上一躺,没当回事。一会儿,父亲拿着铁锹冲了进来,张槐吓得只穿了一只鞋,一口气跑到郑家庄表哥家,换了一双鞋,一路讨吃上了京城。白天讨吃要饭,晚上就睡在一个琉璃瓦颜料铺门口台阶上。一天傍晚,张槐听到铺子里三架算盘正在合账,到最后竟然合不上,张槐准确地报上他心算的数字,掌柜一下惊呆了,真是个奇才。掌柜本想让他来店里做事,可看看衣着褴褛的张槐不敢信任。正好财东刚得了伤寒病需要人伺候,便问张槐愿不愿意伺候,张槐满口答应了。于是他开始精心地照料财东,财东被他感动了,便把生产琉璃的所有技术传授给他。当时的伤寒是一种比较难治的病,财东后来去世了,张槐便成了琉璃厂的骨干。</p><p> 一天,张槐听说老乡段开喜和武庭秀在京城修正阳门,便拿着自己生产的琉璃瓦找到他们,便有了文水人修前门楼子的佳话。前门楼子修完后,他们得到皇帝的赏赐。张槐的祖坟立起了九龙碑,在村里东街购置了大量房屋,号称“张槐一条街”。</p><p> 在东街路南有座翟家五进院,一、二、三进院均有东西厢房。第四进院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厅五间,南厅中间是过厅;西面有一门通往西院,对面有砖雕照壁。五进院东西厢房各三间,正房是二层楼房,一层是砖结构,二层为砖木结构。这座宅院是翟方震院,他不仅在村里有许多土地,还开着酒坊。翟家还出过一位举人翟恬,在东街路北有二进制宅院。</p><p> 村北正街有王家二进院,中轴线由南到北建有二进院院门、正窑,两侧依次为一进院东西厢房二进院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单坡硬山顶。正房为两孔砖券窑洞。院门开在院落东南角,为砖雕垂花门,雕饰斗栱、飞椽、垂莲柱,栱眼壁雕饰香炉,砖雕匾额“德茂”,门额木匾题“笃敬”,院门后檐为单坡悬山顶,柱头科一斗二升,耍头为龙形,额枋间有木雕花卉垫木。</p><p> 村北正街还有座郭家院落,中轴线上有大门、正房,两侧有厢房。正房为三孔砖券平顶窑洞,东面有楼梯通向屋顶,屋顶有小望楼。拱券院门,门额题“竹苞松茂”。</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p><p><br></p><p> 在村正街有两座邢家宅院,北是二进垛口四合院,南是三层闷楼院。这是邢嘉桢、邢嘉龙兄弟俩的宅院。邢嘉桢曾当村长,很有威望。邢嘉龙在村里开着“乾恒厚”当铺,北京还做着生意。</p><p> 马西村南有一大片桃林,是邢家桃园。民国时期,这里经常有一伙晋剧票友,摆开阵势唱大戏。邢嘉龙会拉晋胡,虽然拉得不是太好,但他特别喜爱晋剧,于是他投资组织了这个票友同乐会,经常在自己的桃园里活动。那时候文场有傅承贵、邢嘉龙等;武场有刘兴汉、邢传章、武有成、任永茂等;演唱者有邢三根、康继兰、王宝钗、任二奴、孔巧珍、邢传武、田玉仙等。他们演出《金水桥》《打金枝》《空城计》等剧目。结果票友同乐会培养出了不少戏曲骨干,王宝钗被招进省晋剧团,邢三根到了祁县剧团,康继兰到了交城剧团,孔巧珍、任二奴进了离山剧团,邢传武、田玉仙进了偏关剧团。</p><p> 邢红袍人称半仙,是私塾先生,有个学生学了三年,准备进京赶考,半仙一再劝说你今年不要去考,学生执意要去考,结果考中了榜眼。学生回来给老师报喜,半仙还没起床,吩咐学生说把尿盆倒了,学生觉得自己已经考得榜眼,有点不情愿。半仙叹了口气说,可惜我的学生少了一个状元。学生霎时明白了,如果听老师的明年再考,那可能就是状元了。</p><p> 邢家墓地叫牤牛坟,对面就是芦则坡,邢氏家族原来一直很兴旺。村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民国期间,南方人看到这里风水极好,牤牛遇上芦则草越吃越壮,牤牛每叫一声,邢家就会出一个人才。有人嫉妒觉得把牤牛骟了就不会叫了,便在牤牛坟真的挖出两颗石蛋,一颗是180斤,另一颗稍轻几斤。因为很光滑,村里人一般人很难抱起来,不过有点功夫的人还是能抱起来。</p><p> 传说宋代名将杨延昭为雪父仇,曾在上贤西坡的黑松林中追杀了潘仁美,追杀过程中还用过一种很奇特的暗器——铁棘黎,至今该村仍保存有很多铁棘黎,并盛传潘仁美之墓就在上贤梁这一带。当地人说潘仁美有72座墓。马西村南就有座墓,人们称潘仁美墓,而在村西南接近汾阳的地方也有一座称为潘仁美墓。</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p><p><br></p><p> 村里钮文科、刘润楚等是左家拳的弟子。传说村西有条长流不断的泉水,村民们常因浇地和邻村发生摩擦。一次邻村十来个后生拿着铁锹和马西争水,刘润楚只身过去,三下五除二,把十来把铁锹夺过来插在了面前。还有一次在北京做生意时,刘润楚一人夺下十八人的花枪。</p><p> 李贵枝与汾阳著名抗日英雄蒋山既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又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他们经常一起打猎,练得一手好枪法,积极投身抗日斗争。民国三十一年(1942),358旅七团和地方抽调50名有单独工作能力和作战经验的骨干进行培训,李桂枝参加培训后,任第三支武工队队长,曾参与并圆满完成了护送刘少奇等领导去延安的任务。</p><p> 1942年8月1日一早,日军开着两辆汽车路过马西村,遭到工卫旅的伏击,一辆汽车连忙倒退着走了,另一辆汽车上的日军倒退不及,在东街五道庙旁慌忙跳下汽车仓惶逃窜。工卫旅缴获了汽车、大炮、枪支,大炮、枪支都扛走了,汽车没有人会开,便用火烧了。中午,增援的日军来到马西,烧了许多村里的房子,邢家楼院和“乾恒厚”当铺也被烧了。</p><p> 一天,参加保卫延安的部队来到马西正在吃饭,从汾阳方向来了一个师的阎军,想阻挠部队向延安进发,部队马上派出一个连在105高地打阻击,105高地其实就是上贤梁。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在战士们的英勇阻击下,部队顺利向延安挺进。</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乡村记忆》第53村采访座谈会人员:</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font color="#167efb">傅兆勇、李 富、和庆元、</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167efb">于广春、邢三全、李锡生、</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167efb">张振崇、傅 忠、邢明俊、</font></div><div style=";"><font color="#167efb">翟振威、钮增瑞</font></div></h3> <p>作者</p> 马西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