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次重庆半自由行,虽只短短五天,但却印象颇深。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让我心驰神往,它迅速的崛起腾飞让我热血沸腾。这只美丽的山鹰羽翼已丰,正冲向蓝天,展翅高飞。</p><p> </p> <p> 解放碑是重庆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中国唯一的纪念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国家纪念碑,矗立于八一广场。在这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现代化的高楼鳞次栉比,只有这个纪念碑静静地傲立着。当你走近它时,立刻就会安静下来,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仿佛四周的喧嚣都不存在,而是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仰望着这只战火中的山鹰在熊熊烈火中重生。</p> <p>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陪都”。为了表明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激励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勉励同胞“当有英勇抗战”之精神,1940年3月21日兴起,1941年12月21日落成的“精神堡垒”碑,立于中心广场。它是一座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5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碑顶有时钟、方向标、风速风向仪,为防止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抗战胜利后,为了庆祝这个伟大胜利,为了记重庆人民和全国军民浴血奋战之功绩,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抗战胜利记功碑”,于1946年10月31日奠基,1947年8月竣工。碑高27.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八角形柱体盔顶。据说碑下埋有缴获日军的武器弹药,碑中存放罗斯福总统写给重庆人民的信,碑身内侧刻有成千上万阵亡将士的名字。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回到人民怀抱,重庆人民欢欣鼓舞,载歌载舞迎接解放,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纪念碑顶,由西南军政委主席刘佰承题字,将纪念碑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民间称“解放碑”。</p> <p> 1937年, 随着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转移,灾难也随之而来。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陆海空航空部队对重庆进行长达五年半的狂轰滥炸,史称“重庆大轰炸”。</p> <p> 最猛烈的是1939年、1940年和1941年。由于重庆是雾都,能见度低,每年只有5至8月浓雾散去。所以1938年前,日机大都是高空试探侦察,1939年开始,日军于“战争区别对待公约”而不顾,实施了“100作战”,“101作战”,“102作战”,丧心病狂地对重庆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轰炸。</p> <p> 1939年5月3日和4日两天,日军先后有63驾战机侵入重庆上空,对重庆市区进行狂轰滥炸,投放炸弹200多枚,燃烧弹160余枚。街道、房屋顿时起火,火势越烧越猛,多地迅速被火焰覆盖,多处建筑转眼化为灰烬,一片火海。熊熊大火掀起阵阵呼呼狂吼的热浪,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肆虐,来不及逃避的人群顿时被大火吞没。大火烧了三天才被扑灭,城市一片废墟,断壁残垣,大批大批的民众被炸身亡,尸体横陈街边,伤者残肢断臂,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日机在轰炸中不仅投放炸弹燃烧弹,还投下了许多红色软包装带有毒性的“新日牌香烟”,以便屠杀更多无辜的百姓。</p> <p> 1940年,日军对重庆进行了全方位的轰炸,有长达一周的空袭警报拉响。1941年,日军实施“神经轰炸”,“月光轰炸”,5月至8月间,随时都有空袭警报拉响,导至6月5日夜间“大隧道窒息惨案”的发生。</p><p> 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丧失了中国战场制空权,轰炸才接近尾声。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重庆近郊进行了最后一次轰炸。</p> <p> 五年半的时间里,虽然炸毁了房屋,炸烂了街道,炸死炸伤了无数的无辜老百姓,但炸不死的是重庆人民坚持抗战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大无畏的决心。 </p><p> 搬到重庆的企业有近300家之多,接续着中国工业的命脉,撑起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工业脊梁,当时全国械弹有三分之二是“重庆造”,重庆一度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p><p> 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醒目的标语牌,“愈炸愈强”!“在废墟中创造新中国”!从深秋到初春,利用浓雾遮蔽,轰炸少的时机,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修筑各种防御地道,到了5至8月,用尽各种方法各种渠道躲藏转移,保存实力。他们与炮火周旋,与敌机抗衡,从而磨练出了一种特殊的韧性,一种坚如磐石的毅志。也不失“川味幽默”,例如将“榨菜鸡蛋汤”称为“炸弹汤”。</p><p> </p> <p> 重庆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p><p> 这只战火中的山鹰,不畏烈火炙烤,不怕惊涛骇浪,即便烧焦了羽毛,折断了翅膀,但却砺练了万难不屈、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铮铮铁骨,反而“凤凰涅槃”重生,使原本坚硬如钩的喙更锋利,原本尖利灵活的爪更锐利,原本强壮的身体更加雄壮威武。这难道不是中华雄鹰吗?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难道不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吗?</p> <p> 这座城市有太多的故事,到处是文物和景点,如同一个天然博物馆,每到一处都留下深刻印象,收获不少。</p><p> 中山四路:黄桷树下的历史风云</p> <p> 磁器口:历史古镇,始于宋代,兴于民国,商贸、码头、港口。</p> <p> 山城步道:只能步行的山城小道,“梯坎儿”,拾级而上,饱收上(下)风光。</p> <p> 八一小吃街:火锅、卤脑花、酸辣粉……</p> <p> 重庆群山环峙,外围是高耸的山地,从而“禁锢”了发展,但是,充沛的水量,汇集成溪流、河流、大江后,如利剑劈山,硬是从坚不可摧的岩石中削出条条大河,汇聚重庆,汇入长江,通向东方,打开了一条与外界交流的超级大通道。</p><p> 所以,重庆是中国中部和西部结合部,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超大型城市,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二环十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八干线”铁路网,渝欧国际大通道。长江上游最大的内陆港口城市,航运中心,“桥都”。机场呑吐量居全国前八位。</p> <p> 它是我国粮食、商品猪、长毛兔生产基地,“柚子之乡”、“黄桃之乡”、“榨菜之乡”;还是老工业基地。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10台笔记本中有4台是重庆造),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全国每10部手机中有1部是重庆造),是全球最大信息产业集群,中国最大汽车产业集群,是一个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地。</p> <p> 1937年前,重庆教育以中等教育为主,高等教育只有重庆大学和教育学院两所。1937年迁都后,大量高等院校迁入,例如中央大学,政治学院,复旦,陆军大学,兵工大学,上海医学院等,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为辅的格局。而现在,已发展成有65所高校,180所中职院校的教育大城,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邮,西南大学,陆军医学院,川美等响铛铛的名校如雷贯耳,如虎添翼。</p> <p> 明末清初,由于多年战乱,到了1665年,重庆只剩下4000多人。第一次人口内迁,就是发生在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地100余万人向四川移民,促进了经济发展,也造就了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第二次人口内迁是在抗战时期,迁入许多兵工厂、学校等,同时涌入众多的军人、知识分子、名人、名流、商人等,市区人数达到125万,已是百万级城市了。第三次人口内迁是在1964年中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三线建设”时期,重庆作为中心城市之一,大量工厂、兵工厂等落户重庆,43.5万以上的产业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内迁重庆。随着重庆的发展,人口数量大增,到了2019年达到3124.32万人,至此,重庆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了。</p> <p> 这次同行的朋友,大多都不是第一次来重庆,但都有共同的感叹:“变化太大了”!都找不到旧时的路,完全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了。</p> <p> 山鹰在千米以上的高空徘徊着、等待着,它用一双千里眼,观察着地面上的一切,能将地面上的猎物看得一清二楚,一旦发现猎物,尽快找准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俯冲,猛虎般扑向猎物,用它锋利的爪将猎物抓住。山鹰的每一次展翅腾飞,都是从眼前开始,从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做起,都是时刻整装待发、韬光养晦的厚积薄发。山鹰的每一次准确无误的进攻,都是审时度势的度德量力,都是心无旁骛的一往无前,都是锲而不舍的始终如一。</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美丽的山鹰令我兴高采烈、笑逐颜开,战火中的山鹰使我钦佩敬恭、爱戴仰慕,腾飞的山鹰让我赏心悦目、欢欣鼓舞。祝愿山鹰渝州更加强大威武,翱翔长空!</span></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