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的日子—怒江 怒江(五)

行者与过客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雄当是克劳洛河和麻必洛河的汇合处,继续上行可以到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一直以为从云南进藏只有“丙察察”,现在看来还有“龙(独龙江)察(察隅)”这条路,可惜的是这次不仅无法进藏,甚至无法再顺克劳洛河到达滇藏交界,因为被五月那场暴雨冲毁的路仍在修复。那就留一些遗憾为饵,再次诱惑我这条四处游荡的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从这个清白合二为一的地方开始才有了“独龙江”的名字,这里成为此次独龙江之行的终点,而怒江之行并没有就此画上句号。</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龙族纹面女</p><p> 独龙江在云南境内不到一百公里,上游近60公里区域的独龙族人信奉藏传佛教,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这里受西藏藏族土司的统治。独龙族人人数少、性格比较温和,当面对艰难的自然环境和上游强势的藏族时,隐忍成了他们不多的选择。</p><p> 弱国无外交,弱族则连正常的审美也不敢保持,于是,独龙族女性出现了纹面的风俗,以应对剽悍的藏族的劫掠。</p><p> 寻访纹面女是绝大多数到独龙江旅行的游客的目的之一,能达成愿望的并不多,现在幸存的独龙江纹面女愈加凋零,我不敢期望此行定可以遇上。</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现在孩子们的衣着装扮上已经看不出什么少数民族元素了。历史上独龙族男女都是散发,前齐眉,后披肩,左右盖耳。独龙族男子过去还喜欢带耳饰和佩项链,现在也极少看到佩挂首饰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族娃娃也都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曾经失学辍学严重的现象这几年得到巨大改变,怒江州甚至有过几起辍学孩子的父母被告到法院的案例,近一两年,独龙族适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左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雄当村处于克劳洛河、麻必洛河交汇出独龙江的西侧,“雄”在独龙族语中是“奴隶”的意思,“当”的意思是“平地”。雄当是独龙江地区离藏区最近的一块平地,也是曾经进行奴隶交易的场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雄当村还生活着几个纹面女,年纪大的已经一百多岁,小的至少也是七十多岁。独龙江的纹面女二十年前有60多人,十年前还有20多人,如今恐怕仅剩十人左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匆匆此行中想要寻访到独龙江为数极少的那几个纹面女是一种奢望,故并没有把这种奢望列入此行的计划。幸福总是来得很突然,在等那道大菜“花椒鸡”的时候突然传来好消息:村里有个纹面女正好在家,我们可以见到。香气越来越浓的花椒鸡顿时失去诱惑,低级的需要马上让位给更高级的需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纹面过程从染料的制作开始就是神秘的,制作纹面染料的原材料很普通,制作工艺却特殊:将铁锅锅底刮干净,然后点燃松明烧燎锅底,松明油脂含量较高,其烟雾与锅底接触会形成极细的黑色粉末并附着在锅底上。将这种粉末刮下来,放在竹碗中用水搅拌并经过两三天的充分溶解后,就成为文面用的墨汁,过去也有在墨汁中掺加蓝靛汁等植物汁液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纹面用的针是用藤条制作的,这种藤在村边寨旁到处都能找到。纹面师将藤截取成20厘米长的藤条,然后将其中一端修整成硬刺,藤条无需消毒,又可以随时取用,十分方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蘸墨点墨用的竹签,是用竹片削制而成,一头尖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拍针的器具可以用竹片制作,也可以使用小木棍,长短粗细以便于抓握和敲击藤针即可。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纹面时纹面师左手操针,右手握拍针棍,不断点墨、打刺,针进血出,墨汁顺着针眼渗入皮内,就留下了永久的印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全部纹完后,整个鼻子、脸颊和颌部都会肿胀变形。为防止伤口感染,几天之内是不能用水洗脸的。五六天后,伤口就会结痂并逐渐脱落,清晰的花纹也随之显露出来。</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纹面被独龙族称为“巴克图”。纹面女基本上分布在独龙江上游靠近西藏的村子:雄当、迪政当、龙元、献九当,下游少有纹面风俗。有一种说法是上游的独龙族人怕藏族土司派人来抢村里的姑娘,所以在族中姑娘未成年时就把脸纹得让人分辨不清美丑,由此看来“纹面”其实是弱小民族对强大民族的一种无奈的抗争。独龙族纹面的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消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图中这个漂亮的纹面女叫“太恰”,六十年前纹面时她18岁。问她纹面的缘由她说因为觉得美。我没有再追问她是因为觉得自己太美而被迫纹面以掩饰还是因为觉得纹面后更美而主动去纹的面,因为这两点分别印证着纹面的两个理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太恰很优雅,始终笑着面对别人,虽然语言不通但她微笑中满是清澈与和煦,这微笑足以化解一切。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太恰一定有着明亮、整洁、温和的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网上有很多独龙族纹面女的图片,大部分都难以让人有亲近感,至少不如太恰好看,网上也可以搜到太恰的图片,看上去也没有现实中我看到的这么优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很是幸运,在计划之外遇到了想遇到的人,更偶遇上了她最好的时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略微遗憾的是,忘了拍那一盆“花椒独龙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直在路上就会比别人见到更多的风景与传奇。回程的路上禁不住又在观景台俯望独龙江,临走之际在这里竟遇到了独龙江的名人、被誉为“人民楷模”的贡山县的老县长—高德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虽已退休,怒江人仍以“老县长”来称呼他,老县长长居独龙江,喜欢小酌,今天送客至此的他安坐于山顶小屋,来者都是一小杯酒水加一声问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淡淡聊上几句,遇上不喜,离时不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昨天进独龙江时一直在冲冲冲,回程路上可以放慢脚步悉心感受独龙江峡谷中的流泉飞瀑。沿途空气清新,每一个幽深的山涧中都会有轻快的溪流流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江之美,美在与世隔绝,美在高高在上的原始森林,美在潜藏于谷底的浅吟低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条条溪流吟诵着远山的风采,又带着植物的清香奔向远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由于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这里的年降雨量在3200毫米以上,这里也成为云南降雨最多的地区,茂密的原始森林很好地涵养了水土,让独龙江的水即使是雨季也特别清澈,无论高处远观还是近前细看,独龙江水都展示给游人以清澈见底的素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山中寻常景让甲子混忘,细细想来与独龙江仅仅只是一昼夜的邂逅就已不舍,宁愿放弃赶路,再下到谷底看看溪水与山石之间的聚散离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轻柔的溪水撞上不解风情的山石瞬间化为一片碎白的浪花,堆云堆雪。</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溪流似贪玩又健忘的少女,被撞碎后马上恢复绸缎般的温柔,又去抚摸着另一块静候的山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再一次被撞碎的溪水可以再一次恢复欢唱,蹦跳着离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寂静的山峦,轻摇的风,变幻的云朵,叶子上的光,这独龙江的长短句是自然的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水在谷底流,瀑在半空飘,这一路的行程值得一生回味,景色美到让人窒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路上,危岩巨石、枯木藤蔓,尽情炫耀着岁月的沧桑;山花绿叶、流水鸟鸣,无不吟唱着无限生机。</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路难</p><p> 回程除了可以让自己慢下来感受昨天忽略掉的美景,还可以重新审视进出独龙江的路到底有多难。</p><p> 高黎贡山属横断山脉西部断裂带,有着闻名于世的高山深切割地貌。这里山势陡峻,峡谷深险,地质结构复杂,盘绕在高黎贡山中的独龙江公路像是一条玉带,美丽而脆弱。</p><p> 今年5月下旬独龙江连日大雨,尤其是25日的暴雨竟打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降水记录,这条玉带般的秘境之路顿时被伤得千疮百孔,短短79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就有二百多处灾毁点。不仅公路中断,所有的线网也都毁于暴雨、泥石流,独龙江乡一度再次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四千多独龙族百姓和三百多各地游客被困孤岛……</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唯一连接外部世界的就只有独龙江公路,八十多公里的山路有八百多个弯,差不多每公里接近十个弯,山区公路的拐弯处是最容易受到暴雨山洪的侵蚀毁伤的,今年五月的暴雨令疫情后刚刚恢复开放仅一个多月的独龙江景区再次封闭,原因就是唯一的路断了,至今这条公路也没有恢复元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峡谷两岸茂盛的植物因为修路被砍伐,裸露出来的土石像大山被巨手抓过的伤痕,暴雨中土石被洪水裹挟而下,涵洞堵塞、道路被毁,每一个沟谷都变得一片狼籍,尽管公路沿途专门停有施工车辆随时对这条容易受伤的路进行抢修,可大自然暴怒造成的后果又岂是几辆推土机可以短期平息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间,只有时间才能让大自然恢复,也只有时间才能让人懂得敬畏天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江地处深山峡谷之间,在以往的岁月之中与世隔绝,被称为秘境,但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很多西方传教士跋山涉水进入过这片秘境,独龙江上游受藏传佛教影响,而独龙江下游却有不少基督教信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仅仅百来公里长度的区域就分别受两种宗教的影响,可见即便是独龙江流域内部,人们的往来也并不是特别频繁,造成这种闭塞的最根本原因还是道路的不通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泥土中水分含量太高或不足都会造成塌方,大量的土方、巨大的石块把道路掩埋,比较起路基被冲毁,这些都还是小麻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看着这些小麻烦在独龙江公路一处接一处,此时更加庆幸听取了王姐的建议没有开着那台“朗逸”贸然闯入这独龙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视频里这个路段的施工规模比较大,巨大的重型施工车辆在大山的相形中像是一个孩子的玩具车,轰隆隆作响的发动机声在大山中显得很是无助。人之于自然,本就渺小而无力。</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一段山路也像是雨季时走的老318国道,一旦塌方公路沿线的抢修队伍会立即开展施工作业,过路车或等上几个小时或等上一两天,路总会通,时间的长短则纯粹赌运气,这种不确定性或许也是走318自驾进西藏的诱惑之一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涵洞被淤塞后山谷的溪水漫公路而过,水还是那么清亮,也依然可以用手捧着直接入口。</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路上漫过的水展现出的似乎已不是君子之德,而是对路面阴柔绵韧的毁伤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年5月25日那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雨肆虐后,独龙江公路全线瘫痪,通讯、电力也全部中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是这些养护工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趟着没过小腿的泥浆徒步走进独龙江摸底,了解公里的实际毁伤程度,是他们一点点再次激活了这条生命线的脉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相比于自然,人类固然渺小,而明知自己微如蝼蚁却敢于直面大自然暴怒的平凡之人却是蝼蚁中的伟大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敬业者人恒敬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雪崩棚在高海拔山区很常见,在新疆的独库公路沿途就有一些,在进独龙江的沿路也有许多依山而建的雪崩棚,它们主要是为了防止雪崩或融雪沿山坡下滑损坏路面和车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些山区冬季并没有降雪也建有类似的棚子,那是防止松动的山石滚落下来伤到车与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个棚子有意思,叫叠水棚,实用还具有审美价值。一股水流从山上跌落棚顶又从棚顶往山下跌落,形成了像庐山三叠泉一样的景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江路旁随处可见瀑布飞流直下,从人迹罕至的高山流下来的这瀑水可是真正的矿泉水,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站在高黎贡山上,极目处,不知道那方是云还是峰顶的雪,耀眼在天际;放眼谷底,整个独龙江犹如一条长龙,奔腾咆哮;云雾缭绕的群山,林海茫茫的原始森林;洁白浓厚的云一大朵一大朵堆积环绕着远处的山巅,和湛蓝得透明的天空融为一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回程又经过神树桩观景台,这里和昨天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昨天的神树桩被轻云薄雾缭绕,屹立千百年的树桩借着朦胧的纱笼透出仙气,似乎随时会乘风归去。今天能见度很高,蓝天白云成了这些树桩尽情舒展筋骨的背景,就像一群老仙聚在一起边晒着太阳边聊着几百年的友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独龙族人眼里,它们都是有魂灵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族人在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普遍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不仅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这种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也让独龙族人严格遵守着约定俗成的规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外人和游客看来,独龙族人似乎是生活在天堂里的受上帝垂青的一族人。事实却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谁会想到,独龙江流域竟然是国内自杀率最高的地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说这个沉重的话题有些难以让人接受,如同大家都在报道扶贫开发的成绩时突然冒出一篇反映扶贫对象好吃懒做的报道。大部分时候实话不一定好听,在众人的厌恶中说实话越来越不讨好,于是实话越来越少,而实情并没有随实话减少发生改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日本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自杀大国,201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自杀人数为19959人,当年日本总人数为1.26亿人,可以算出每十万日本人中自杀人数约为16人。在国内,没有相关部门公布过此类统计数据,从百度查询到的国内的数字大约是每十万人有23人自杀。相比国外精确到年龄、原因、地域的详尽统计,国内对这些数据或是没有统计或是没有公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江乡政府当然也是如此,尽管没有官方的调查报告和相关数字,关于独龙江自杀的新闻似乎并不少见,比如,2008年,一名小学生代表独龙族进京参加大会并得到领导人接见,但刚回到家乡父母就双双跳独龙江自杀;2014年5-6月间的30天时间里,独龙江乡北端的迪政当村有3人自杀,2015年1月20日,独龙江上游的龙元村三名少年一同服草乌自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据说,独龙江的自杀率是全国这一比率的四十倍。</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时间上来看,1999年和2009年是两个关键节点,结点之后自杀人数迅速上升。1999年,进出独龙江的唯一公路打通,外来文化开始进入;2009年,大规模的扶贫项目展开,大量外来者涌入封闭的独龙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北部的迪政当自杀人数最多,这里最为封闭;乡政府所在地孔当,自杀人数也较多,这里是外来人口的集散地;倒是下游的几个村落少有自杀者,这里与缅甸交流频繁,而且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族人生性简单而嗜酒,酒后易失控应该是自杀的一大原因。更主要的是,独龙族人世代所居的封闭环境被突然打破,低欲求的他们要瞬间面对纷乱的诱惑,就像从小生活在无菌环境中的孩童被放逐到充满污染的社会中,回不去,又适应不了,自我了结成了唯一选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独龙族人外出务工的并不多,偶尔去县城买卖货物、接触游客是他们与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流途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游客都是独龙江的闯入者,从现代世界而来且终将回到现代生活中去的我们不应该以俯视的身姿去和他们打交道。独龙江内外是两个平行的时空,没有孰高孰低,尽量不要让瞬间的交叉打破彼此的平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或者,我的担心不过是庸人自扰,信奉万物有灵、生生不息的独龙族人可能并不似我们这般看待生死,他们也许是以很坦然很从容的状态投入到他们认为的另一个循环……</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希望如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独龙江出来了,希望没有把现代文明的垃圾留着那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走走停停已是几个小时过去,过了贡山县城就从独龙江流域又回到了怒江流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县城到丙中洛距离50公里,车程大约是一个小时一刻钟,沿途偶有施工,一个堵车处碰巧是怒江第一湾,正好下车看一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怒江第一湾海拔1700余米,两岸高山比江面又高出千余米,山高水深,两岸往来不便。三面被怒江包围的那个半岛型陆地难以到达也难以离开,历史上曾是隔离麻风病人的地方,麻风病人被放逐到这里任其自生自灭,所以怒江第一湾也曾被称为“麻风湾”,半岛上的村子被称为“麻风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现在麻风病基本消失,“麻风村”又恢复了本名“坎桶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坎桶村”的“桶”是怒族语言里“和平”、“平安”之意,在怒江边,凡称“桶”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怒族、傈僳族的聚居地。我们马上要经过的“扎拉桶”和即将要去的“秋那桶”都是这个意思。</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有些不明白“怒江第一湾”这个“第一”是什么标准,不说怒江在西藏境内那无数个弯,就算进入云南怒江州境内,在丙中洛雾里村村后的小山上俯视怒江,那里也有个类似的大弯,且弧度更加漂亮,虽然知道那个观景点的人极少但那里的的确确位于这个“第一湾”的上游。</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下图远处的村寨就是号称人神共居的地方—丙中洛。山顶上,白云下隐约可见皑皑白雪,那是嘎娃嘎普雪山,是高黎贡山脉的最高峰。有缘人才能一睹常年被云雾掩盖的雪山,对此机缘,很是庆幸。</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趁太阳落山之前赶到离西藏最近的秋那桶村,这个村今年刚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虽是一个近两年很火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六年前到丙中洛时并没有听说过这个“秋那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进村后最醒目的是一座顶着十字架的建筑,这是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教堂。大多数游客会以为丙中洛镇上的重丁教堂也是同时期的老建筑,其实不然,那座白色的小教堂是1996年复建的。秋那桶这座教堂得以保留是因为地处更加偏远才躲过了“破四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座东西结合又混杂了汉式、藏式风格的建筑足以代言秋那桶的旅游形象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沿山坡而建的秋那桶村子很小,小小的山村杂居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等几个民族。这几年秋那桶声名鹊起,今年却赶上疫情,整个村子趁着这个当口开展基础建设,修路、建房,闭塞的小山村因此进出更加不便,本来清爽的村子也是尘土飞杨,只希望建好后不要失了自己的民族风格,不要步丙中洛镇建筑风格杂乱无章的后尘。</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怒江州很多民族受基督教影响比较大,这里的主要民族傈僳族的文字亦是传教士所创,甚至,还专门有傈僳语版本的《圣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百多年前,传教士除了克服自然环境的异常艰苦行进到滇西外,还要在藏传佛教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发展信众,这根本的矛盾与原始的争斗自然充满血雨腥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间,还是时间平和了一切,如今各民族、各宗教在丙中洛相容共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夕阳中的秋那桶村出来已是饥肠辘辘,执着的王姐凭着隐约的记忆终于找到了这家农家乐,选这里是因为最早十几年前她来过这家并且印象深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户人家据说是丙中洛镇最早开办农家乐的农户,当年的户主曾经是本地开展农家乐的带头人,年岁已高的男主人把红红火火的生意传给了儿子,但很明显,性格腼腆的儿子将主导权交给了外向活泼的媳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个家庭也是丙中洛民族和睦、信仰和谐的一个缩影,男主人是信仰基督教的怒族,儿媳妇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游走一天,腿累了,观赏一天,眼乏了,嗅觉与味觉经过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吓啦”(酒煮鸡)的洗礼后,再听听新一代藏族女主人的祝酒歌,感官们都醉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