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源蜜语

万龙

<h3>2008年奥运会,我们用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欢迎远客;有志同道合的人远来与我讨论交流学问,也很快乐;有人愿意跟着我学习,不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么?媛源来的时候,我把这则古语做了三种阐释。媛源刚学这些句子,她能听懂我的欢迎之意。根据前面对她的了解,安排了文言文《咏雪》的复习,意在温故知新,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h3> <h3>结束时才发现这个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有笔记习惯的女孩住坚持两小时学习而中途没有休息。期间思维活跃,互动良好,计划要落实的学习任务也均已完成。文言字词的理解涉及了古今异义现象,渗透了联系成语理解文言实词的意识。文言语言的品味(比喻的高下)注重文本细读,尊重孩子个性化的解读,通过平等对话提升她的理解。言意理解之外,还拓展了经典作品内蕴的挖掘。媛源从“寒雪日内集讲论文艺”“公欣然”“公大笑乐”中感受到和谐的家庭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教养。我还补充了谢安的两个典故,力争让历史名人对我们的孩子产生有益的影响。最值得一记的事是媛源尝试了一次高难度挑战——自读课外文言文,虽然最终是在我的引导下才能完成,但拼图式的阅读方法应该会有印象的。以后如果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不害怕,有方法应对就成。</h3><h3> 虽然主要采用读读背背、唠嗑聊天式的方法,但毕意没有动手练习,应试效果不一定特佳。已做好沟通,下回开始会有阅读练习与作文写作。</h3><h3> 会做得更好的。良好的开端已成功了一半。师生之间的首次交流是愉快的。</h3><h3> (2020年10月10日)</h3><h3> </h3> <h3>今天早到了10分钟。首先对上次复习的两篇文言文进行了一次小检测,只失1分。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已内完成,实现预定目标,总体不错。</h3> <h3>今天计划完成《论语.十二章》中六章的复习巩固,实际只完成其中五章,究其原因,在深化章节之间联系的理解中费时较多。此次巩固,要求媛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拎出文句中的关键词,她从抓不住重点到完全抓住重点,进步很大。这个训练既是对上节课所讲的文言现象的复习,也是让她学会文言文复习的方法。</h3><h3> 较为遗憾的是第三任务——意在“读写结合”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只完成第一题,下周来时文章内容已记不太清了。</h3><h3> (2020年10月18日)</h3> <h3>今天是媛源来这里的第三天。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有意地做了点阶段性学习小结,其教育指向一在鼓励,二在把握人物特点。我说:如果让我表现我的私家弟子邓媛源,我就只能从这些天的接触和旁人的介绍入手。完了明确今天的任务。</h3> <h3>一开始照例是师生共读环节。</h3><h3> 我们所读的是我的学生写我的系列作文,今天是第三篇——《一块臭豆腐》。读此文,既是让媛源从学生作文中认识我,也是让媛源看到我的学生是如何在作文中表现身边人特点的。</h3><h3> 指导媛源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写人的文章,是得知媛源来我这儿学习之后就有计划的。因为学会对人物的进行刻画,是初中生写作的必备能力。从身边的人入手,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应该是最好的策略。</h3><h3> 所以我对媛源说:“这篇文章是写给我读的(写作时读者意识的引导)。我读了你的作文后,被你对外婆的真情所打动,所以想更深入地了解你的外婆。你写这篇作文,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春节快来了,写好这样的作文,是送给外婆的最好礼物。到时我们还可以把它录下来,到时放给外婆听(挖掘写作的现实意义)。”</h3><h3> 师生共读后简单交流了一下《一块“臭”豆腐》这篇作文在人物外貌上是如何抓住特点的,然后和媛源聊了下外婆的性格特点。媛源从印象中拾取了“慈爱、勤劳、乐观、幽默、节俭”等词语予以概括。</h3><h3> 我建议抓两个能写好的点就可以了。她便开始在草稿纸上草拟提纲。写完后媛源表示,作文与原提纲有偏离和遗漏。但必须肯定,拟提纲这个写片习惯很好。</h3><h3> 成品与预设有偏离很正常,作家也会这样。但我们原本想写成这样,结果却变成那样,到底是什么原因?媛源的感受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研究。</h3><h3><br></h3><h3> </h3><h3> </h3><h3> </h3> <h3>  媛源对50分钟内写完这篇作文是挺有信心的,结果用时90分钟(每次都感觉时间不够用)。读完她的作文,我为她从“老小孩”(家里的老“霸王”,引号表示“霸王”并非“凶悍”的意识)的角度表现外婆的特点叫好。这是出乎我意外的视角,是比较独特的视角,是孩子看世界、看身边人物的真实视角。</h3><h3> 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会受到我们的影响,但绝对与我们不完全一样!</h3><h3> 孩子为我用心地呈现了她的“世界”里的精彩(不一一评点),我该如何帮她的“世界”锦上添花?</h3><h3> 我初步拟定了6个可以升格的点:1.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拟题;2.作文开头可以更吸引人;3.学习从生平经历中去把握人物的特点;4.从人物惯常的言语方式虚构对话情景,从而表现人物,突显主题;5.如何讲故事会更吸引读者;6.区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学会用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表现人物的特点。</h3><h3> 初步考虑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去修改升格。如果能解决上述问题,则有点像现在所提倡的项目化学习了。开发有针对性的微课程的指导方法值得一试,因为写作对于孩子的意义并非写作本身,而是通过写作学会学习。</h3><h3> (2020年10月25日)</h3> <h3>任务一:</h3><h3> 《论语·十二章》复习巩固。我们从孔子的国际国内影响开始,在文言词句的复习巩固中探究了孔子取得成就的相关因素。整个过程扣住“学”这根主线,从“态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抓住“思”“问”“乐”“志”等关键词,意在对这十二章的内容重新做个整合。媛源的优点在“通”,思维上能由此及彼;媛源的缺点在“忘”,掌握情况显然没有新学之后的那次检测那么准确。</h3><h3>任务二:</h3><h3> 作文升格指导。按“读写结合”的思路,先读了一篇写外婆的文章。意在通过对人物生平经历的了解加深媛源对人物特点的认识;意在通过文章的比较,认识自己作文的优劣。已修改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下周完成外貌描写的修改。要求已经明确:1.外貌描写要体现人物年龄特点;2.外貌描写要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h3><h3> 2020年10月31日</h3> <h3>今日任务:《古代诗歌四首》复习</h3><h3> 主要采取在背诵默写中加深理解的方法。媛源的默写错了3个词:竦峙、寄、洛阳。从这里可以看出,学校学习掌握情况还可以。如何减少错误?加强对诗句的理解。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通过机械记忆完成古诗词默写任务并不难,但机械记忆时间久了之后容易模糊,学生喜欢用同音字代替。媛源错的“寄”字就是这个原因。</h3><h3> 人是情感动物,有情自然就会想表达,诗歌是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情是什么(志是什么),情从何来(志从何来),情归何处(志在何处),就是我们诗歌阅读的路经。《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的复习就是这么做的。这么做,我们更容易走近诗人,走近他的经历,体验他特定时刻的独特情感。为什么是碣石观海,为何是托月寄情,就不再有难度。《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尝试比较阅读,想让媛源触摸到乡愁主题下蕴含在不同景物描写中的不同情感。诗歌是抒情的,但感情抒发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体验他人情感的过程就是审美主体情感丰富的过程。</h3><h3> 喜欢,积累;理解,鉴赏。</h3><h3> 讲过诗眼,也提过意象,古诗词阅读,就这样启航了。</h3><h3> 2020年11月7日</h3><h3> </h3> <h3>今日任务:</h3><h3>1.故事重构。要求:①从人物生平经历中理解人物性格,能从老小孩的特点中看到外婆勤劳与节俭;②叙事要有波折,能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愿望+障碍+行动”叙事知识;③能根据人物言语习惯虚构对话情景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特点。</h3><h3>支架:《卖火柴的小女孩》《走一步再走一步》</h3><h3>2.课外古诗(《峨眉山月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复习,巩固抓诗眼、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h3><h3>过程:</h3><h3>一、玩转作文开头,评点老师拟写的作文开头四则;</h3><h3>二、故事重构</h3><h3>三、古诗复习</h3><h3><br></h3><h3><br></h3><h3><br></h3> <h3>在写作上,媛源比较成功地运用了“愿望+障碍+行动”的方法重构故事,让故事有了波折,也添加了语言描写,但主要作用在推动情节发展,未发挥刻画人物的作用。写作中添加了外公这一人物,使虚构场景贴近真实,值得挖掘利用,但初稿中较为出色的动作描写这次写作给弄丢了。</h3><h3> 2020年11月14日</h3> <h3>任务一:古诗词课外阅读复习巩固</h3><h3>1.默写,只错一字,可见学校里的语文课,也是在用心去学。说过如果只错两字,便让她读读我写的古诗词,当然得兑现承诺。分享的过程也是很开心的,自己的作品又多了一位读者。</h3><h3>2.《江南逢李龟年》的复习依然从情感切入,依然注重链接当下,链接生活,通过降维处理,消除媛源与古诗词的隔膜。郎朗进诗歌了,媛源的好友孙婉婷也进来了,媛源当然也进来了。为什么没写相逢的喜悦?时代背景进来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也小住了一会儿。李龟年的大名鼎鼎读出来了,杜甫的小有名气也读出来了,盛世相逢的场景读出来了,现世相逢的感慨读出来了。花开花落,天上人间。教学落点,“落花”意象的三重含义,古诗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在这个点上,是相通的。</h3> <h3>任务二:写作</h3><h3> 能看出两张图片的细微差别么?是的,第二张图片上多出的红色波浪线是媛源对我的改作的评点。“大摇大摆”“漫不经心”好在哪里……我品评了媛源的习作后,让媛源品评我的改作,好的划波浪线,不好的划横线,受启发的画三角形。看到文中那个大大的三角形了吗?那是媛源在表达:“我深受启发。”没有什么比这还能让一位老师开心的了。还有,古诗词复习时我同样让媛源把她想到而我没有想到的合适的理解写到了我的备课本上,媛源顾全大局,大小合适,字迹工整。都说媛源情商高,果然名不虚传。</h3> <h3>这两页是对文中第二件事的修改。没有过多指导,提供了两个支架——《红楼梦》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片段与视频;一篇表现学生幽默特点的优秀范文。看得出来,媛源选择了向经典学习。不知这是因为媛源个人的品味,还是因为经典本身的魅力?</h3><h3> 2020年11月22日</h3> <h3>因为参加“少代会”,媛源落下了一些作业。昨天作业较多,来我这里后,依然“作业”。</h3><h3> 作业是做不完的。</h3><h3> 我这里的作业是经过“挑选”的,既要有训练的价值,又要有阅读的价值。</h3><h3> 《母亲来信》是一篇引发我许多感触的好文章。众所周知,父母爱我们,我们也爱父母,但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胜过我们对父母的爱。于我而言,做儿子时是这样,做父亲了依然还是这样。</h3><h3> 每次阅读此文, 文卡领工资的情景总能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领工资的情景。和媛源的将来要将第一次所得的工资分成四份分别回报四位至亲相比,我十分愧疚。我不曾这样做过,更不曾这样想过。即便和文中的文卡比,我也自叹不如。我第一次领到工资时唯一想到的只有自己。我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双自己心仪已久的皮鞋。</h3><h3> 是篇没有电话、手机时代的美文,我们一起观照当下。我说,铭记,或许是我们最好的报答。</h3><h3> </h3> <h3>考点涉及记叙顺序、记叙线索、形象分析、语言品析。媛源答题的好习惯有边读边圈点,不足之处在于答题不规范、不全面,对于题干要求有时会有忽略,以致答题偏离方向。</h3><h3><br></h3> <h3>《与父亲干杯》一文重在阅读训练。这个练习,媛源做,我也做。做完后,我们参考标准答案相互评判。阅读是个性化的事情,考试是标准化的事情。媛源、我、标准答案之间的“三方会谈”是一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趋向“标准”的过程。</h3><h3> 回家路上,寒气袭人。我不觉想起一句名言分享给媛源——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h3><h3> 众多作业中继续作业,是一种挑战。媛源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好。</h3><h3> 2020年11月29日</h3><h3> </h3> <h3>任务一:习作二稿再修改</h3><h3>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今天修改之前,我们一起对前面的写作练习做了一次阶段性回顾。总的来说,采用的方法是添加与重构:添加语言描写,通过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添加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通过侧面描写克服线性写作思维;重构故事情节,运用“愿望+障碍+行动”的方法让叙述增添波澜。</h3><h3> 然后共读,品评,提出修改意见,独立修改。</h3><h3>任务二:《诫子书》复习</h3><h3>1.背诵默写,感受骈文风格,认识骈文句式对“诫子”的作用;</h3><h3>2.谁写的《诫子书》,说说你了解的诸葛亮;</h3><h3>3.如此聪明的人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比较刘备、曹操、司马懿的后代)</h3><h3>4.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h3><h3>5.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不应怎样?应该怎样?不这样就会怎样?(每一个人都是真善美、假丑恶的综合体,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h3><h3>6.诸葛亮为何不当面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出诸的鞠躬尽瘁与舔犊情深)</h3><h3>7.联系《论语》,强化重学、立志、惜时的观念,与黑人比较,认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家庭教育)的传统;联系自己的学习,强化“静”在学习中的重要性。</h3><h3> 2020.12.6</h3> <h3>任务一:</h3><h3> 《成为一道光》阅读练习</h3><h3> 选材上贴近媛源的特长,当我看到此文时,我已顾不上后面的练习了。有人说,阅读的本质其实是发现自己。因为我在阅读此文时真的有看到媛源,所以这次,我想尝试一下。阅读练习肯定需要练习,但我更愿意因为练习而和媛源一起阅读。</h3><h3> 理解此文,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光”的含义的理解。答题时,媛源一开始想用自己最好的字迹作答,但因为有难度,后面显得有些浮躁。“险躁则不能治性”,书本中的话真的出现在生活中了。先贤对人性的洞察,穿越时空。经典的魅力与价值显而易见。</h3><h3> 读有点烧脑的文字如同在文字的丛林里攀爬,没有山重水复,哪来柳暗花明。好在并非是文字艰涉难懂,而是文本意蕴深厚。事实证明,只要文字能被孩子喜欢,阅读和训练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你听媛源说:我怎么就想不到呢?这是思维进入的表现,这是豁然开朗的了悟。</h3><h3>任务二:</h3><h3> 《后生可畏》阅读练习</h3><h3> 任务二完成起来轻松多了,从字迹上看,媛源也“静”了许多。考点上,这个练习突出了关键句子的作用。</h3><h3> 互批互改环节,我向媛源讲述了我答题思维过程:我怎么做的?我为什么这么做?期待对媛源是个好的示范。阅读的本质是对话,谁说阅读训练讲评课就不是对话呢?对话要打开,建构一定的言语模式是必须的。</h3><h3> 最后回顾了一下前面的阅读练习,问媛源能否和教材单元主题联系起来。这家伙竟不差毫厘。</h3><h3>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矣!</h3><h3> (2020.12.13于赴北京的高铁上)</h3> <h3>任务一:《狼》复习巩固</h3><h3> 用好故事学文言,读文言里的好故事(《狼》三则)。毕竟已经学过,如何能再次走进文本,除了有生长点,还要有趣味性。</h3><h3> 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就从莎翁这句话开始,将宁波动物老虎吃人事件嵌入学习过程的始末,既看见个人力量的渺小,又看见智慧与勇气的伟大,让好故事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h3><h3> 文言积累主要是一字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讲解了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作状语这一文言现象。</h3><h3>任务二:《有你,真好》写作</h3><h3> 1.这是2014中考作文。</h3><h3> 2.应考技巧:将平时的阅读练习、写作练习巧妙结合,学会在考场中根据需要改编写过的作文和读过的好文。</h3><h3> 3.媛源的改编超出了我的估计</h3><h3> </h3> <h3><br></h3><h3> 昨天 ,我们围绕鲁迅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打开得很不错。</h3><h3> 这次我写的“下水文”有一箭双雕的意图:</h3><h3> 一是写作示范。我想让媛源在已经会“开篇点题、结尾扣题”的基础上,学习运用“三角度、递进式”的思路写好《有你,真好》这样的作文,也学习“拟小标题”的写作方法。内容上也想让她实现从“写人”到“写物(一本书)”的拓宽。</h3><h3> 二是培养经典“重读”的意识。前段时间,我发现媛源做阅读练习时,对文本读过一遍后就不怎么想读二遍(我们有时也一样[偷笑]),就想通过我下水文中对前面“通过重读解决了问题”的学习经验的回顾,激发她“重读”经典的兴趣。</h3><h3> 本次作文指导有进行,但时间不够(迟到一个小时)就没写。</h3><h3> (2020.1.3.)</h3><h3><br></h3> <h3>任务一:</h3><h3> 《杞人忧天》复习巩固</h3><h3> 字词句之外,文的理解继续运用“打开天窗法”:抓住“忧”字理情节——启忧、解忧、释忧(媛源用的放忧,我认可);抓住“忧”字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值得担心么?晓之者说得对么?两个问题将媛源带进文本,结合2032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新闻报道,既让媛源看到寓言的价值,又让媛源看到杞人的忧患意识。媛源表示对视频资料感兴趣,回去后会进行相关查阅。</h3><h3>任务二:</h3><h3> 课外文言文阅读</h3><h3> 1.《艾子教孙》。平时练得不多,虽故事较为有趣,但媛源做起来依然不是很顺畅。过程中媛源运用了打开天窗法(抓题目),教过的方法能运用让我很欣慰。但因为难,拼图式的反复细读未形成阅读经验。比较意外的是媛源在练习过程中运用了“题目助力法”(把阅读练习题当作读懂课外文言文的支架),我本来要讲这一方法的,当她自发而非自觉地运用之后,我高兴地评价曰:歪打正着。这个故事好有味,媛源会讲给幽默的外婆听吗?</h3><h3> 2. 《炊饭成糜》《原谷谏父》。有了第一篇的经验,这两篇做起来顺畅多了。原计划再讲“主谓宾”的语法知识不必了,课外文言文句子划节奏她都做来了;注意从课内向课外迁移不必讲了,“委”是抛弃她结合《期行》写出来了,“不”同“否”虽未写来,但我将课文打开给她,两秒钟这孩子就改对了。</h3><h3> (2021.1.9)</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