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

白丁

<p><b style="font-size: 20px;">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参观“三毛之父”张乐平故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丙申年正月初二。公元2016年2月8日冲着这天没什么事,早早吃了点午饭就赶公交去了。七号线常熟路站下,出来就是五原路了还算方便。</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著名漫画大师、“三毛”之父张乐平的故居于2月6日在上海开馆的。正式挂牌是在2008年,通过此次调整以后正式对外开放了。</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临近下午开馆的时间还有30分钟,288弄口已经有几十个人排着队。不敢迟疑快步上前。队伍里男女老少都有,上年纪为多数。都说是看着《三毛流浪记》长大的,今天主要是来看看他的爸爸。几十年了只知道“三毛,三毛------”地当着顺口溜说,不知其所以然。</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排在我们前面的一位转过身来主动跟我们说;昨天来过了,当得知现在的馆长是张乐平的第四个儿子。坐在大门里面穿着志愿者蓝马甲的是他的哥哥。而且馆长很健谈,对任何人都非常客气。所以今天想来跟他合个影留作纪念。必经我们都是从小看着《三毛流浪记》长大的。当年到江西去插队还带着他呢。“插队”。这个词对我们很敏感,顿觉距离近了很多。“我们也是知青”我打断了他的讲话。他也兴奋起来忙问“你们是-----”,“云南的,在西双版纳的农场。就是《孽债》里说的那个地方”。“哦,你们农场的情况比我们插队要好多了……。我见到你背着单反所以想请你帮个忙,到时帮忙给我和馆长拍几张照片好吗?”,“好的,好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迫不及待连声答应着,同时想可能的话我们也跟着来一张。</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弄堂墙壁上“三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终于轮到我们进得馆了。故居位于五原路288弄3号,张乐平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在此居住了42年。期间创作了大量漫画、国画、年画、速写和彩墨画等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现在故居内展陈的作品、遗物,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涵盖了先生艺术生涯中创作、收藏的文物精品。反映了张乐平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创作与生活历程,显示了他高深的艺术造诣与独特的生活旨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实物展品,还原了张乐平这位平民大师的生活场景和对艺术刻苦专研的过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乐平的四儿子,现在的馆长张慰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台湾作家三毛到上海来寻“爸爸”</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也圆满地完成了我们这位知青战友交代的任务。捎带着我们也与这位馆长——张乐平的第四个儿子,现在的馆长张慰军合了个影。在他同馆长的交流中得知他住在莘庄,是专为拍几张合影而从大老远的再次赶来的。真称得上是三毛的老粉丝了。在参观的过程中他像个导游一样领着我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走了一圈。出来了他又邀请我们一同去了相距不远的柯灵故居参观。</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资料上得知,张乐平出生于1910年11月10日浙江省海盐县海塘乡的黄庵头村。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张乐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虽非书香门等但从小必然受到文化艺术的浸染,母亲就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23年,在小学老师的指导下,张乐平创作了生平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当时军阀曹锟贿选。因家境贫因,张乐平于次年便离家到上海当学徒同时读小学。1925年,小学毕业之后为了生活,15岁就到上海郊区的一家木行去当手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旧上海,当学徒无异于受苦受难的同义词。张乐平在木行,白天晚上都要干活,但他对画画的爱好丝毫都没有减少。他没有钱买纸,而木行里除了账簿和信纸之外就没有其他纸张了。当时,木行的老板爱抽烟,张乐平就利用他为老板卷纸烟的机会,将多余的纸边留下来,有空就都画上画。后来,张乐平进私立美术学校学习,又在印刷厂当过练习生。在维罗广告公司绘制广告画和加工来稿,也为教科书画插图,后来又进了三友实业社当绘图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0年他的画就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逐渐成为上海漫画界较有影响的一员。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当时中国就有用漫画来作为抗日宣传的形式。他积极参与其间,并从那时起成为抗日漫画宣传队的一份子。渐渐地将漫画就作为自己的职业了。那是从1934开始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35年7月,他创作的首幅三毛漫画亮相上海,从此“三毛”形象陪伴着几代中国人成长,也成为世界漫画史上的一座丰碑。从此“三毛”这个鲜活的少年儿童的形象就到我们中间。最初主要目标是要通过孩子们的遭遇传递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祸害,尤其是孤儿。1940年,张乐平在江西上饶战区担任漫画宣传队队长,并出任《前线日报》副刊“星期漫画”主编。又在浙江金华参加进步画刊《刀与笔》的筹备与编辑工作。他在东南地区一带坚持以漫画作为宣传手段直到抗战胜利。</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45年,张乐平从广东返回上海。次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接着《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1949年4月,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水彩、素描、写生画,来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期间,张乐平受到迫害,被迫搁笔。文革后期,他从《解放日报》社调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1977年6月1日,阔别十年后,三毛以系列漫画《三毛学雷锋》形象复出。以后,张乐平又创作了《三毛爱科学》、《三毛与体育》、《三毛旅游记》、《三毛学法》等系列连环漫画。1983年,张乐平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同年起,张乐平患严重帕金森氏症,创作遇到极大困难,但仍在很多活动中,用颤抖的手坚持作画。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任于上海刊的《漫画世界》的主编。</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创作最后一套连环漫画《人到老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1年4月4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最后一幅漫画作品“猫哺鼠”。</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2年9月27日下午6时,张乐平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2岁。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张乐平先生于1992年11月10日落葬于宋庆龄陵园名人墓园。</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两米多高的花岗岩金砂石雕塑着张乐平先生的半身像,他右手紧握画笔,搂着小三毛,左手托着下颌,微微低头沉思。碑文上刻着张乐平先生书写的一段文字:“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02-10</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乐平,再干一杯吧!″</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酒,是乐平先生清贫一生中唯一的嗜好。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老酒一杯以后出来的。50年代,他在解放日报工作,工作非常繁忙。常常半夜里突击画稿。解放日报的人至今还记得,他总是带着酒,喝完以后,大笔一挥,作品就出来了。文革中,"张乐平不许喝酒″的标语一直贴到了家门口。一向本分的他,却"恶习难改″。有时候连写检查的时候,也把藏着的酒偷偷拿出来喝。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1992年,在乐平先生遗体告别会上,老友丁锡满特地献上一瓶花雕酒,并为之斟酒送行。他眼含热泪悲痛万分地说:"乐平,再干一杯吧!″</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江西插队的知青朋友与馆长交流小时候看“三毛流浪记”的</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馆长张慰军的哥哥,张乐平的第三个儿子。</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复兴西路147号的柯灵故居建于1933年,为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住宅。1959年12月2日,柯灵、陈国容夫妇迁入此地。在楼内203室寓居的41年中,柯灵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柯灵一生与20世纪中国社会风雨同行,他饱经生活磨难,刻苦自学,勤奋写作,成为卓有建树的著名作家、编辑家和文艺评论家。他为中国进步而写作,也因写作遭受过种种磨难。他的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曲折道路的缩影,而他却从未停止前行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 2016-02-10</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江西插队的知青朋友一直领着我们一起参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