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二舅母过世了,外婆家最后一位长辈也走了,享年98岁。</p><p><br></p><p>今天,是2020年10月9日,我们兄弟姊妹送二舅母上山。</p><p><br></p><p>焚香,跪拜,祭酒,当起棺的鞭炮响起,禁不住悲从心来,眼眶里噙满了泪水,赶紧低头拭去。泪水里有对舅母永别的伤心,也有对母亲的怀念。</p><p><br></p><p>送了二舅母上山,心好象有种留恋,我似乎不想急着回去。我想再呆一会,静静地听听母系血源的脉动,寻找下,舅母家老屋的影子。</p><p><br></p><p>下意识地,伫立在舅母家、那院子前隔塘相望的小路上,望着老表们所新砌的楼房,与那块我走动过五十多年的土地,心里填满了莫名的伤感。</p><p><br></p><p>田垅中那口老井还在,但又仿佛面目全非,萋萋杂草中,难得见从前的影子。</p><p><br></p><p>对门田垅中那条小路,不知是否还铺满石板?那条小路,从冷水坑通往龙公桥,写满我童年的记忆,那是连结父亲家与舅母家、姑母家的亲情。那时候,母亲常常带着我行走在血浓于水的日子里,只要翻过右手边的山梁,立在渠道的堤干上,望见舅母家老屋前那棵驮背的老栗树,我童年的步子就会走得飞快,因为我想早些看见隔了些日子的四个舅父母,还有年纪相近的表兄弟,母亲在身后远远地呼唤,要我小心别掉进了水田。</p><p><br></p><p>十四岁那年,母亲过世后,父亲替我娶了位后娘,为了逃避在我心里认为是凄楚的家运,多数的时间里,我都行走在姐姐们家里,除了读书求学,在父亲家呆的日子,我其实很短,只有每年的正月初一去拜年,才去看望舅父舅母们。去舅母家的路,也变成了沿石屯营而上的石子道。</p><p><br></p><p>十七岁那年,在三中读高中,几个月后放假回家,正碰见父亲独自一人在做饭弄菜,笨手笨脚的举动里写满了凄凉。原来,后娘与父亲吵架后出走了她的小女儿家。那一天,沿着田垅里这条小路,我是代父亲去迎接后娘,一路打听着寻到龙公桥朱子山,找到了继姐的家。但除了敞开的房门,还有阶基上晒打的黄豆藤,一条小矮凳,一个米筛,米筛里剩着剥好的黄豆,却没见后娘与继姐的影子,千呼万唤也没听见过回声,向邻里打听,也只得到一个"不知道"的结果。于是,时近中午,我只好原路返回。行走在石板小道,路过外婆家门前,隔田望着舅母的老屋,泪水,淋满了我的双面。朝着舅父母们的住屋,我移动了几步,最终,还是退了回去,我不想让舅母他们担心,也不想把我伤痛的情绪传染给已经年迈的老人们。于是,我去了邵东,告诉给了大姐。几天后,大姐与三姐再去朱子山,才将后娘接了回来。</p><p><br></p><p>年轻的日子已一去不回,两位舅父也相继过世,但外婆赵家,三家屋,母亲的出生地,每次来去,都会有一阵阵痛的回忆。也许,如果母亲不是过世得太早,我会是另一种心情。也许,如果那时能在母亲过世的创痛中早些走出来,我的人生,也可能会是另一种写法?直至成家立业,看透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后,面对日渐衰老的父亲与后娘,我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不容易,活好活丑,除了努力,那都是人的命。珍惜每一位过往的亲人,那才是对得住母亲的孝心。</p><p><br></p><p>父亲与后母也相继过世后,每次来到这外婆人家,除了拜年与作生,其实,我是想在舅母身上,寻找母亲那代人血缘的影子。每当舅母与老表将我送过了老床门,一步几回头,穿过田垅,走上申家屋坡上的马路,床门口还立着黄昏中的那位长辈,我远远地望着,那是母亲一代人唯一留下的亲情。</p><p><br></p><p>而今,床门前,除了地坊与石坨还在,那挂老床门,只留下远去的回忆。</p><p><br></p><p>舅母走了,正如昨天何建武说的,除了电话与微信的互相问候,我们可能难得再能有相聚的日子。除非老表们家里再有大喜事,可能才会回来。</p><p><br></p><p>告别了表文与亲戚,当车子越过塘堤的马路,再驶上那个山坡,回头望见那棵门前的老栗树,那枝繁叶茂的顽强生命里,依然写着血缘的万年青。</p><p><br></p><p>那里是外婆人家,舅父舅母曾经的老屋,如今表文们的新楼,母亲的诞生地…</p><p><br></p><p><br></p><p><br></p> <p>2020.10.09.21: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