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印象

落暮风铃

<p>客栈老板大约三十出头,黑色皮衣和短发映衬出青年人的洒脱。随和地和我们介绍闲谈,推荐着可行的路线,甚至掏出暖宝宝为我们驱寒。次日的早点人均15元,真的是近乎于粘稠的一大钵稀饭,配上四色小菜和一大碗面条,在这郊区的农舍算得上朴实无华。只是昨夜的雨并没有随夜色远去,依旧淅沥沥的天空和道路陪我们赶到南门。很明显,通道由于新增的大批游客变得拥挤。好在我们的行程异常明确,乘杨家界索道赶往乌龙寨做环保车直奔天子山和贺龙公园,旨在一堵天女散花和御笔峰,再由天子山索道下山,赶往吴家峪好夜游西部老街,观看《魅力湘西》实景演出。</p> <p>所以,当入园的大部分乘客还在新奇地为猴子拍照,感叹金鞭溪的秀丽,亦或迷恋于黄石寨的壮观时,我们仨沿着木阶一路向上赶往龙凤庵乘车。昨天还在感叹天色阴郁,并不能在百步梯或迷魂台直视张家界的奇特,今日更是糟糕,彻底迷失在厚重的雾气里。缆车上同行的游客无奈地调侃白茫茫一片,我们只能庆幸昨日来过。雨滴变得厚重,和压在轿夫肩膀上咯吱作响的轿椅一样,些许刺耳。从来没有资格同情谁,都是养家糊口的行当,放下的尊严并不能由四方围堵的墙壁决定重量,也绝不是众目睽睽下的弯腰。只是在熟悉的解放鞋和黝黑褶皱的眉眼里看到了父辈的不易,有些温暖,却又不安。或许,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可以给予他们奔劳的机会,当做分担经济压力的重要支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猜想远不能说服我坐到别人的肩头。于我,是一种会发酵的罪恶感。恶性循环,我选择逃离,避免互相伤害。</p> <p>小雨打趣说,真是白茫茫一片。索道、观景台甚至林木都被浓雾淹没,车窗灌进来同样厚重的风,打在身上,打进耳朵,冰冷。雾气终于盘踞,吞没了5米开外的一切。而下车的地点横开几里小铺,狭窄的过道被雨水摆动得狼狈。贺龙公园几个大字严肃地立在半空,行道的人或撑伞或裹紧雨衣试图抵抗邪歪歪的冷风,多是徒然。</p> <p>好在御笔峰露出了几触笔墨,淡定地浮在茫茫雾气里,说不上雄壮,甚至也不险峻,倒是昂首挺胸,颇有势在必得的勇气,但很快也也消失在烟雾里。转身,跨过两级台阶,也是黝黑色的石栏,借着摆摊人炫彩的山水姓名图,看出这便是天女散花观景台。风依旧很急,携卷山间的湿气,像是生闷气的孩子,愣头愣脑地打转,横冲直撞。片刻间,露出几分面容,些许凌乱。小雨兴奋地指着中间的一点点墨色,说是仙女散花。乍看只觉得和乱世无异,不过是官方吸人眼球的牵强附会。雾气似乎被我的无知气恼,着急地跺脚,露出一大片墨色的山影。12点方向,不偏不倚,微微抿起的嘴角显衬出温柔的侧颜,手撒鲜花,似乎山间美好尽收眼底。婧儿还不尽兴,掏出手机,百度网页图片对比,嘴里还不忘打趣这颇自嘲的旅行经历。</p> <p>临着栏杆,风呼呼地灌进衣袖,并不觉得很冷,毕竟身后一片人间烟火气。被扩音的导游词间续地飘过来,被红的蓝的黄的白的雨衣包裹的游客们像极了初秋花园里散落的野花,即便三三两两,也溢出生机。细看,迷蒙里明显透出几分混杂的喜悦。</p><p>空空荡荡的不仅仅是栏杆外的苍白。回想和展望,似乎只隔着一个我。一路行来并没有多少匆忙,该再见的已经祝福,该期望的也在努力。一直提醒自己向上的引力,一开始企图用忙碌麻木,后来成了麻痹。可这种自我沉醉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几分固执,或者别人口里的冷漠。可谁不是谜题?问题是,有多少人与愿意驻足细品。等待中显露出几分山体,也是运气。所以对于依托运气的等待,大多数人选择规避。而历经世事的人擦擦嘴角,不过如此。</p> <p>下山的路线变得明朗,东门的饭馆有几分家的温暖。山下到底多了几分活跃,嵌满花枝的宾馆属于年轻人的小清新,老板也随和地给我们换到离楼梯口远点的客房。三个英语老师碰巧住上英伦风主题房间,冷绿色的房间和浅蓝色的被褥把这份巧合里的喜悦延伸到落地窗外。阅完试卷,伴着淅沥沥的雨声小憩一会,便赶去溪部老街。三个人乐呵呵地买来奶茶,拍照片逗逗乐,却没有找到老街入口。返途中无意看到左手边略显破旧的铁门里透出来一角古建筑,好奇地张望。天色有些暗下来,和眼前铜褐色的建筑混为一体,又显得庞大。</p> <p>行人少得可怜,只有刚刚迎面的红裙子小姑娘一行人跟着我们进来,末了都是未开灯的阁房。突然觉得兴奋,是童年时无所顾忌一路往前的勇气,而不是成年人瞻前顾后的犹豫。</p><p>街灯慢慢亮起来,偷偷爬进雨里,厚厚地打在身上,有点温暖。其实就是很普通的旅游商铺,因为规整,吸引游客,多少掺杂不少吃食。生平第一次感受到,我并不是个很在意吃的人,或者说,我很挑食。印象里的这种富贵病如今确凿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些惶恐。但很快,烟雨小巷立佳人的喜悦迎面而来。</p> <p>时间变得紧迫,魅力湘西剧院在河对岸。靠着地图,我们并做一排走着。过桥后的一切变得昏暗,和河水里老街的倒影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来电影《八百》里的河岸,一面天堂,一边地狱。割裂的夜色显得委屈,被肆意丢进绵绵不尽的雨里,而我们在一个小镇自在地飘着,有风。旅途,是风雨,明明预料却还是坚持,别人并不能理解,但自己知道这不任性,而是真实,也是机会。被固化的环境容易滋生倦意,需要一个理由追逐年轻岁月。</p> <p>上次看舞台剧还是随学生去延安研学,此后,似乎开始觉察到现场和视频的区别。但湘西的剧在地方特色文化酝酿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杂技的危险,甚至赶尸的诡异。主持人说,这不是一场迷信,更不是欺骗,而是对于归属家乡的期盼。在几百人的剧场里,夹杂着迟到观众的骚动声和艰难压制的愤怒,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意义。外行人的悲凉不是欢呼热闹,而是在欢呼后一片空白。难怪会有专属文化人消遣的印象。作家的遗憾在于无法选择自己的读者,而聚光灯下的演员,明明在嘶吼这不谙人事的误解,却满眼笑意。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尴尬?不得已把鄙弃的东西作为生存的载体,再高歌圣洁?</p> <p>开场半小时,如果灯光够亮,会不会放大仍陆续进场的人脸上的愧疚,或者定格演员脸上被侮辱的愤恨。还未细想,剧场里进来些许工作人员,随后是一小队警察急切地寻找什么人。一时间,疫情、死亡等危险讯号急切地传来,让人心惊胆战,甚至谴责。原来,传统已经被急功近利的人们扔到无法纯净舞台,至于台下,有几个人在意也不是商家的考虑。</p><p>回去的路上,雨下得很大,光线被浸湿得无力。我看着父母拉着孩子的手走在这飘渺里,不知道,土生土长的孩子印象里是怎样的湘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