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宝路120号的校址变迁

芮永华

<p>  1965年—1970年期间,本人曾经在漕宝路上的化工学校就读。</p><p>&nbsp;</p><p> 校园不是很大,但布局合理,小巧精致,传统风格的校舍和树木成荫的绿化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p><p>&nbsp;</p><p> 离开学校已有几十年了,还会经常想起那年那人那事。对母校的身世也十分留意:校址以前是什么地方?何人所造?虽略有所闻,但不甚清楚,一直如云里雾里。</p><p>&nbsp;</p><p> 退休后,闲暇时上网浏览翻阅,才渐渐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p> <p>一、学校是上海市总工会所造,创建于1955年,它的第一位主人是<b><u>上海市工会联合会干部学校</u></b>(简称<b><u>上工联干校</u></b>)&nbsp;</p><p>&nbsp;</p><p> 上工联干校的身世有点复杂,它是由两所工会干校合并而成的,且听我慢慢道来。</p><p>&nbsp;</p><p> 上海解放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急需培训工会干部,由政府拨款购置威海路696号作为上海总工会干校校舍,首任校长由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三书记、总工会主席<b>刘长胜</b>兼任。</p><p>&nbsp;</p><p> 1951年5月30日,上海总工会干校开学,学员400人。</p> <p><br></p><p>▼刘长胜,上海总工会干校首任校长。</p><p>&nbsp;</p> <p><br></p><p>▼上海总工会干部学校1951年、1953年短训班毕业证书,校长<b>刘长胜</b>,副校长王关昶、<b>金绍朱</b></p> <p><br></p><p>▼上海总工会干部学校第一期、第二期毕业纪念章</p> <p><br></p><p> 同年的5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华东办事处主办的<b>华东工会干校</b>开学,第一学期共235名学员,学期3个月。</p><p>&nbsp;</p><p> 它的旧址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成都路的西南角),前身是旧上海英国商人建造专供外国人游乐的乡村俱乐部,又称“斜桥总会”。上海解放后,政府接管斜桥总会改办华东工会干校。</p> <p><br></p><p>▼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报登载华东工会干校开学的消息。</p> <p><br></p><p>▼1879年开业的斜桥总会会所历史场景</p> <p><br></p><p>▼“斜桥总会”地图,从这张老地图可见,斜桥总会就是今天上海电视台的位置。</p> <p><br></p><p>▼华东工会干校第二期四班一组留念1953年元旦</p> <p><br></p><p>▼华东工会干校1951年第一期毕业纪念章</p> <p><br></p><p>▼华东工会干校1951年学习材料《学习》</p> <p><br></p><p> 1954年3月经市委办公厅批准,上海总工会干校与华东工会干校合并,并在瑞金二路450号设立二部。</p><p>&nbsp;</p><p> 1955年1月,上海市工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将上海总工会的名称更改为<b>上海市工会联合会</b>。</p><p>&nbsp;</p><p> 1955年3月,总工会干校也随之更名为<b>上海市工会联合会干部学校</b>(<b>上工联干校</b>)。</p> <p><br></p><p>▼1955年1月17日《文汇报》登载:上海市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关于更改上海总工会的名称为上海市工会联合会的决议</p> <p><br></p><p> 市总工会为适应日益繁重的培训任务,决定新建干校校舍,1955年秋于漕宝路120号建造的干校新校舍竣工,新校舍占地165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拥有教学大楼一幢,办公大楼一幢,图书馆、阅览室,大礼堂一座、中型礼堂二座,学生宿舍四幢,八幢教职工宿舍小楼,健身房、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p> <p><br></p><p>▼两张学校主建筑群的照片</p><p> </p><p> 主教学大楼,红墙黑瓦坡顶,是一座有着中国传统元素的、气派的老建筑。大楼前有一个中心花坛,花坛中央设有国旗旗杆,五星红旗正在旗杆上迎风飘展。</p> <p><br></p><p>▼“上工联干校”同学在大门前合影留念(四张)</p> <p><br></p><p>▼“上工联干校”第19期主席班1班4组1956年7月教学大楼前留影</p> <p><br></p><p>▼“上工联干校”专业班第十二期同学1955年校园留影</p> <p><br></p><p>▼1956年“上工联干校”体育运动大会奖牌拼图</p><p>男子200公尺低栏第三名,成绩36秒1</p><p>男子200公尺跑第三名,成绩29秒5</p> <p><br></p><p>▼女子400公尺第二名奖牌,成绩1分28秒</p> <p><br></p><p> 至1956年,上工联干校有了很大的发展,政治理论教研室:下设哲学、党史、政治经济学三个教研组;工会建设教研室:下设组织、宣传、生产、工资、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六个教研组;经济知识教研室:下设劳动、经济企业管理两个组。学员增至1850人,工作人员194人。</p> <p><br></p><p>▼金绍朱&nbsp;:“上工联干校”校长</p> <p><br></p><p>二、从1958年起,校址的第二位主人是<b>化校</b>以及后来的<b>化专</b>、<b>农化校</b>(简称<b>化三校</b>)。</p><p>&nbsp;</p><p> 1958年,上海市总工会经过内部整风,实施机构精简。根据“关于实行工会权力下放”的精神,决定干校停办,校舍和财产上交政府(划归化工局)。</p><p>&nbsp;</p><p> 同年,化工局遵照市府决定,将上工联干校(漕宝路部分)改建为上海市化学工业学校。</p><p>&nbsp;</p><p> 如此说来,化校的前世应是上工联干校!学校的办学目标,从培训工会干部转变为培养化工技术人才。</p><p>&nbsp;</p><p> 化校建校初由化工局<b>瓮远</b>副局长兼任校长。</p><p>&nbsp;</p><p> 1962年起<b>张业林</b>任化校校长。</p> <p><br></p><p>▼化校第三届毕业生在教学楼前合影1963年2月</p> <p><br></p><p>▼化校1961年化机专业梁秀永学生成绩册,数学杨昌福、物理张家雄、政治徐振富、校长瓮远。</p> <p><br></p><p>▼化校1962年党政工团致郑重庆家长参军报喜信</p> <p><br></p><p>▼化校1962年化机专业郭馥兰毕业证书,校长瓮远副局长。</p> <p><br></p><p>▼化校1964年无机6314班学生成绩册,校长张业林、教务付校长张云阶、数学陈业宏、物理张家雄、无机谢宝根、语文谢烨、英语董承康、体育余克臣,班主任谢宝根。</p> <p><br></p><p> 看了这张成绩册,不禁也想起那些曾经教我诲我的老师:</p><p> </p><p> 班主任曹经纬、陈兴寿;</p><p> </p><p> 语文谢烨、贺卓君,数学陈业宏,化学周坤元,物理袁宜庆,英语袁锦华,政治应朝霞,体育余克臣......</p><p> </p><p> 我的教室(有机22班)是在教学大楼底楼最东面靠南的一间,走廊对面是有机化学系教务办公室,主任好像叫吴祖德(不知对否?)</p> <p><br></p><p>▼化校无机专业学生项国杰1965年8月毕业证书,校长印鉴张业林。</p> <p><br></p><p>▼当年学校广播台播音员合影老照片</p> <p><br></p><p> 记得学校广播台有一段时期,每天播放的起床音乐是《旭日东升》,曲调起始悠扬,终末大气磅礴,最后在东方红旋律的变调中结束,象征红日东升,新的一天开始。</p><p> 我在网上找到了该乐曲,就把它作为本篇的背景音乐。</p> <p><br></p><p>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校园里的学习生活是那么紧张活泼,朝气蓬勃。</p><p> </p><p> 每天清晨,当广播里放送出音乐时,寂静的学生宿舍立刻苏醒过来,同学们立即起床,以最快的速度整理洗漱完毕,就抓紧时间到大操场里晨练,记得我是住在4号楼三楼315寝室,窗户面临操场,晨曦中,有跑步的、打拳的、翻杠的.....,青春岁月、意气风发,然后吃早饭,接着做广播体操,稍微休息片刻,八点一到进教室,开始一天的紧张学习。</p><p> </p><p> 下午课程结束了,斜阳下的校园内,一片轻松欢快的氛围,那是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草坪上,林荫小道间,图书馆里,篮球场内,到处是莘莘学子的身影,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p> <p><br></p><p>▼这张照片的建筑尽管已改成小卖部,还是能看出老食堂的痕迹。</p> <p><br></p><p> 对我们那一代学子而言,食堂可是个诱人之地,尤其是将近中午时分,经常已是饥肠辘辘了,下课铃一响,人人几乎是百米冲刺。最初是吃“桌头”的,有室长分菜;后来是自己买饭菜票排队到窗口打饭菜。</p><p> </p><p> 可是,每月8.2元的伙食费,总是填不满年轻的胃!</p> <p><br></p><p>▼化校学生食堂代饭券壹两、代价券壹分、及入场券</p> <p><br></p><p>▼这张照片是学生宿舍区间的花坛,看上去疏于修剪、杂乱无章,记得以前是个荷花池,如今恐怕已埋掉了。</p> <p><br></p><p>▼化校寄给胡晓明家长信封</p> <p><br></p><p>▼化校编写及使用的教辅书籍</p> <p><br></p><p>▼ 该教材的封面设计尤感亲切,我学习的教材大多用此种版本。</p> <p><br></p><p>▼化学校徽,白底红字学生章,红底白字教工章。</p> <p><br></p><p>▼化校校牌的大门</p> <p><br></p><p>▼1968.12.18摄影于化校大礼堂边,前排左二是本人。</p> <p><br></p><p>▼本人毕业前在学校大门前的留影</p> <p><br></p><p> 1959年,化专创建,初名为<b>上海化学工业半工半读专科学校</b>,校部设在上海市化工局,学制3年。</p><p>&nbsp;</p><p> 学校设无机、合成橡胶、抗菌素、塑料、石油炼制5个系。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在职职工共155人。分别设在天原化工厂、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上海第三制药厂、上海化工厂、上海炼油厂分散办学。分别由蒋兰荪、陈焕新、许文思、郭钟福、朱古人各厂总工程师兼任副校长。</p><p>&nbsp;</p><p> 1960年7月,更名为<b>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b>。</p><p>&nbsp;</p><p> 1961年,化专迁至漕宝路120号,与化校共处一个校址。</p><p>&nbsp;</p><p> 建校时化工局局长<b>梅洛</b>兼任校长。</p><p>&nbsp;</p><p> 1962年起校长由化工局<b>余昕</b>局长兼任,<b>卢世鲁</b>任副校长。</p><p>&nbsp;</p><p> 1964年,化工局为支援农业生产,经市府批准,投资90万元,建造教育楼、实验楼,在化工学校内创办<b>上海市农业化工学校</b>。鉴此,化专、化校、农化校三校并立。学校进入兴旺发展阶段。</p><p>&nbsp;</p><p> 时任校党委书记是<b>谷正容</b></p><p>&nbsp;</p> <p><br></p><p>▼<b>梅洛</b>,上海市化工局第一任局长、化专第一任校长。</p> <p><br></p><p>▼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合影留念(1962年)</p> <p><br></p><p>▼1962年,化专、化校举行第一次毕业典礼大会(大礼堂内景)</p> <p><br></p><p>▼1962年化专、化校全景、教学大楼、大礼堂老照片(书签)</p> <p><br></p><p>▼1962年化专、化校办公大楼、运动场老照片(书签)</p> <p><br></p><p>▼化专有机系63班1963年毕业留念</p> <p><br></p><p>▼化专8122班师生合影留念</p> <p><br></p><p>▼化专编写和使用的教材</p> <p><br></p><p>▼化专建校20周年纪念(1959~1979)</p> <p><br></p><p>▼化专校徽</p> <p><br></p><p> 1966年“文革”开始,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止办学,在极左思潮冲击下,老干部及部分教师受到批斗和体罚,学生分成对立两派,一度还在67年发生“6·30”和“11·17”两次较大规模武斗,所幸只是校舍及公共财产受损,没有打死人。</p><p>&nbsp;</p><p> 1968年8月26日,遵照毛主席“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指示要求,化工局派出工宣队进驻学校,斗私批修、大联合、解放干部、复课教改......</p><p>&nbsp;</p><p> 1969年3月7日,化三校革命委员会成立,革委会主任张业林。</p><p>&nbsp;</p><p> 1970年6月12日,中共化三校新党委成立,谷正容任党委书记,委员张业林、柴定三、陈英娣(工宣队)、余文娣(工宣队)。</p><p>&nbsp;</p><p> 69年—70年,学校三届学生毕业,按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新指示,除了有数名学生坚决响应号召,到内蒙、江西插队,小部分照顾留在市郊工厂外,其余一部分分配到甘肃、内蒙、黑龙江军垦农场,另一部分分配到安徽、江西小三线军工厂。</p><p>&nbsp;</p> <p><br></p><p>▼文革揭发批判谷正容材料,署名化三校赤革会、化专大决战指挥部、化校红反会、归口工人造反队、红三司等。</p> <p><br></p><p>▼化校1966年东方红革命造反团三八等联合战斗队油印资料《中央首长讲话》</p> <p><br></p><p>▼农业化工学校赤卫战斗队翻印传单《喜讯(內容是叶剑英评价毛主席和林彪)》1966年10月12日</p> <p><br></p><p>▼文革时期化三校“红色造反者”主办的《文革通讯》1967年 9月(告别版)</p> <p><br></p><p>▼化三校1970年5月23日介绍信,有革委会章和语录。</p> <p><br></p><p> 1971年5月,化专、化校、农化校三校合并,组建<b>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b>。嗣后,学校教职工主动与工厂联系开办各种短训班。</p><p>&nbsp;</p><p> 1974年,执行“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化专一度改名为“<b>化工七·二一工人大学</b>”,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p><p>&nbsp;</p><p> 1976年文革结束后,化了2年多时间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一些规章制度,使学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p> <p><br></p><p>▼三校合并后化专校牌的大门</p> <p><br></p><p>▼“化工七•二一工大”学员证1976年1月6日</p> <p><br></p><p>▼学员证、借书卡、游泳体检合格证</p> <p><br></p><p>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b>上海化学工业专科学校</b>名称。</p><p>&nbsp;</p><p> 学校设化学工程、精细化工、化工机械、自动化4个系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橡塑工艺、化工经营管理、精细化工、化工分析、环境治理、化工机械、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计算机应用10个专业。实验室比原来扩大了3倍。规模由原来的1200人定为1600人。</p><p><br></p><p> 1971年并校时有教职工562人,其中大专教师131人,中专教师162人。1990年底,在校学生1295人,教职工75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2人,教授级高工2人,高工4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154人,工程师18人,实验师15人等共有中级职称210人。</p><p><br></p><p> 建校三十多年来,为上海化工系统共培养大、中专等学生14238人。其中大专生5905人,中专生3874人,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生860人,其他学生3599人,成为一线工程师的摇篮。</p><p>&nbsp;</p><p> (1978年以后,先后由薛永辉、董明柏、徐子成任校长。)</p> <p><br></p><p>▼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校名调整为<b>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b>。</p><p><br></p> <p><br></p><p>▼上海冶金机械学校1954年校徽</p> <p><br></p><p>▼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建校十周年(1955—1965)纪念书签</p> <p><br></p><p>▼上海冶金专科学校大门</p> <p><br></p><p>▼上海冶金七二一工人大学校门</p> <p><br></p><p>▼升格后的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门</p> <p><br></p><p>三、校址的第三位主人是<b>上海应用技术学院</b>。</p><p>&nbsp;</p><p> 2000年4月,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撤销,与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建后的新学院,已成为一所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本科全日制高校,由于规模扩大了许多,在奉贤海湾地区海泉路100号建设了新校区。</p> <p><br></p><p>▼应用技术学院揭牌</p> <p><br></p><p>▼并校后的应用技术学院南区大门(原化专)</p> <p><br></p><p>▼并校后的应用技术学院北区大门(原冶专)</p> <p><br></p><p>▼应用技术学院南北院区之间跨越漕宝路的天桥,徐匡迪题词。</p> <p><br></p><p>▼南校区(原化专)平面示意图</p> <p><br></p><p>▼应用技术学院合并组成示意图</p> <p><br></p><p>▼学校宿舍、操场航拍图。</p><p><br></p><p> 原先的老宿舍还能辨认,但随着发展扩招,如今又造了许多新建筑,显得拥挤不堪,原来的布局已经破坏掉了。</p> <p><br></p><p>▼学校建筑铭牌及铭文</p><p> 漕宝路120号的学校老建筑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p> <p><br></p><p> 但铭文错误明显:说建于1961年,是错把化专入驻的起始年当作建造年了,这就违背事实了。</p> <p><br></p><p>▼放映于1957年的《女篮五号》电影,片头背景就是取自于学校大礼堂和教学楼。</p><p>&nbsp;</p> <p><br></p><p> 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b>上海应用技术大学</b>”。</p><p>&nbsp;</p><p> 目前正满怀信心,向着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奋进!</p> <p><br></p><p>▼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更名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函</p> <p><br></p><p>▼应用技术大学老校区大门</p> <p><br></p><p>▼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新校园大门</p> <p><br></p><p>▼应用技术大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从1955年至2000年,45年里,校址数度易主,校名几经更改,令人有点晕,但主要是三次重组合并:</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1955年),是两所工会干校合并,迎来了学校的初创和第一位主人;</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1971年),是文革冲击下的化三校合并,反映了教育的萎缩和无奈(学生已全部分配掉了,又没有新的招生);</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2000年),三所高等专科学校的合并,是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一次华丽转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人物后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金绍朱</b>(上工联干校校长)&nbsp;曾任上海市科协秘书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等职,1977年11月,由于长期遭受“四人帮”迫害,折磨成疾,劳累过度,最终倒在技物所的讲台上,因公殉职。方毅同志给予高度评价:“金绍朱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全国县以上科研机构五千四百多个,如果在八年内,每一个研究单位都能出一两位象金绍朱同志那样的领导干部,我们的科研工作的面貌就一定会大为改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作出《关于学习金绍朱同志模范事迹的决定》。1978年4月14日《文汇报》刊登“忠诚党的科学事业的好干部金绍朱”长篇报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余昕</b>(化专校长),1957年以后主持化工局工作10多年,为改变化学工业不合理布局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建设,贡献毕生精力,1982年在离开人世之际,还惦念着党的事业,临终嘱咐说:“我已不能继续为党工作了,我愿把我的遗体献给医学科学,作为我个人对党的最后一次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卢世鲁</b>(化专副校长)&nbsp;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化学化工学会永久会员,其科研成果投入生产的有“保险粉”(低亚硫酸钠)、“雕白块”(次硫酸氢钠甲醛)、“J酸”等8项,为国内化学品生产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1992年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谷正容</b>(党委书记) 1980.1~1982.11任上海化工设计院院长、书记,2017年10月去世,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化三校还有几位“风云人物”的后续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鲍永昌</b> (化校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上海华丽铜版纸厂党支部书记,文革后期的75年8月,带领化校教师吴胜青、李云芝、谢烨、张更大、田祥初、沙际龙、陈兴寿等支援上海小三线,调到地处皖南东至县的后方化工公司下属化工中学任教,鲍永昌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后调到自强化工厂任党委书记。2007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薛会斌</b>(化专副校长)1940年参加革命,42年入党。曾任东北军区警卫团七连中共支部书记、副指导员、东北军区警卫团团直高炮连指导员。建国后军委民航上海管理局、总局上海训练大队徐州基地管理处保卫科长、负责人、副政委。1980年6月调任大中华橡胶厂副厂长、顾问。1985年3月离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瞿懋昌</b> 1963年化校毕业后留校的青年教师,并校后调派到“上海化学工业学校”(在普陀区的真南路1008号,原系化工部所属中专学校,该校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8年复校,改属市化工局领导,2000年更名为上海技术信息学校)工作,后任校长,他厉行改革,办校成绩突出,1980年学校被列为化学工业部和全国重点中专,1991~2003年,连续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市职教系统先进集体,本人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多年前去世,可谓“英年早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韩正</b>,1982-1986年 上海市化工局团委书记,1986年2月—1987年5月担任化专党委副书记,后来成为中央领导人,恕不赘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本文文字部分主要来自《上海地方志》</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和个人</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感谢师长和同学提供的热忱帮助!</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回忆难免遗漏和出错,欢迎指正和补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原化校有机22班 &nbsp;芮永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完</b>)</p><p class="ql-block">&nbsp;</p> <p><br></p><p><br></p><p>(补记)</p><p>&nbsp;</p><p> 关于校址的前世,除了是“上工联干校”,还有更早的说法。</p><p> 在《上海地方志》中有一处记载:以前那里是块菜地,1953年建华东工会干校,有教职工宿舍8幢,占地5333平方米云云......因是孤证,占地面积只是整个校区的1/5,而且其中还有些疑点,我没有采用。</p><p> 本文发表后,有原化校教师职工回忆告知:化工学校以前是华东工会干校校舍,是尽人皆知的说法,还有同学的母亲曾经是参与华东工会干校的筹建后担任干校的后勤负责人,当属事实的见证人。</p><p> 这和上面地方志的记载正好相互照应了。</p><p>&nbsp;&nbsp;&nbsp;&nbsp; 但苦于没有任何物证和照片,也没有更多文字资料,只好暂且搁置留存,作为本文的补充说明了。</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