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游——丽水篇(一)

anne

<p>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江南独有的灵气与韵味弥漫在半山半水之间,丽水的美是沉积下来的古典、静雅脱俗,先后二次的丽水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古 堰 画 乡</b></p><p class="ql-block"> 古堰和画乡其实是被瓯江隔开了的两个古村落,古堰景区包括通济堰和堰头村,位于瓯江北岸松阴溪畔,画乡景区位于瓯江南岸大港头镇,需要坐渡轮往返。</p> <p> 画乡比较商业化,古街两侧商店、餐饮、民宿林立。</p> <p>  村头的双荫亭因亭前两棵千年古樟树而得名。</p> <p>  堰头村的古樟树群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古樟树就有十棵,它们分布在主干渠两岸,树根深扎堰堤,牢牢的护卫着堰渠堤岸,是古堰的守护神与见证者。</p> <p>  这棵古樟树树干中空能容数人,多次遭遇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又奇迹般枯木逢春,所以渐渐被当地村民称为“舍利树”。</p> <p>  堰头村明、清时期是叶氏家族的聚居地,共有数十族人取得功名,为昌文风,在通济古道路亭的基础上重修成文昌阁。文昌阁建于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是奉祀文昌帝君而立的祖庙。文昌阁前的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p> <p>  堰头村位于松阴溪与瓯江中游汇合处,是丽水古老的“通济古道”的必经之处。堰头村村落形态比较完整,至今保留的古民居近20幢,其中多数为清中晚期所建。</p> <p>  “南山映秀&nbsp;”为清代中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是村中唯一幢四周墙体均用砖砌的建筑。</p> <p>  贞节牌坊,建于清嘉庆三年,里面的建筑原为叶氏家族的宗祠,文革时期被毁,只剩下祠堂门前的牌坊。乾隆年间,叶氏家主早逝,年仅26岁的妻子挑起了养家的重任,培养子女考取功名,朝廷便建立此“节孝流芳”牌坊,鼓励天下父母悉心育儿,使之成为栋梁之才。</p> <p>  沿着古街走到村尾,便是有着1500年历史的闻名遐迩的水利工程--通济堰,它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水利灌溉体系,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力,对1500年前的古人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造。</p> <p>  拱形大坝横卧于辽阔的江面,远山凝翠,白鹭翩然,一幅清远的水墨画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阳古民居</b></p><p class="ql-block"> 河阳古民居有着1100多年的历史,现存1500余间明清古建筑,村民94%姓朱,是一个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p> <p>  “八进士”是河阳古村正大门,始建于元末,以河阳宋元门八进士命名,门前一对石雕系明太祖朱元璋所赐,人称“稀罕”。</p> <p>  虚竹公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费时四年建成。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河阳巨富朱虚竹的六个儿子为纪念父亲建造。</p> <p>  公祠呈长方形院落式布局沿纵轴线推进,依次为大门、前院、门厅、拜庭、中院、上厅(神寝),东南、西北设厢房。祠中有七个天井,天井的鹅卵石铺就了福禄寿喜图案。</p> <p>  明间前廊曾有一座檐枋,歇山重檐顶,有八个飞檐翘角,被村民称为“八角亭”,故又称“八角亭祠堂”。</p> <p>  门厅前后廊开敞,明间前金柱前设一对门枕石鼓,门上有玲珑木雕一对,即所谓的“门当户对”。</p> <p>  它是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苏州园林式祠堂,木雕砖雕精美绝伦,是河阳众多古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p> <p>  文翰公祠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是当地朱氏三十世朱文周和三十一世朱翰臣父子的合祠,“文翰”各取自父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文翰公祠供奉的朱翰臣改变了过去河阳人先贵后富的思维,以非凡的胆识和经商成为当时的河阳首富。河阳朱氏祖先出身贵族,几十代人一直以耕读传家,村民虽然不离农事,但一直不忘诗礼,保留了贵族情怀,这是河阳村涌现出大批文化人和权贵的主要原因。</p> <p>  文翰公祠是座合院式建筑,中部留有大天井,两侧的厢房展示河阳各个时期的民间物件和生活图片,包括节庆活动图片等,是一个小型的陈列馆。</p> <p>  公祠内的雀替,梁架也是十分精致,全部采用榫接的方式。出现在横梁、竖柱和各个转角位的各种木雕,既有神话人物,也有各种动物花鸟等,细节处生动活泼,极具艺术感染力。</p> <p>  荷公特祠,又名孝子祠,为河阳孝子朱得三的己祠。据家谱记载,朱得三幼年丧父,由母亲养大。母亲卧病在床,朱得三侍奉数月,衣不解带,母亲死后守墓三年。浙江巡抚特准他建立孝子生祠和孝子坊,缙云全县得建孝子坊只有三人,而得建孝子祠的却是唯一。</p> <p>  荷公特祠的雕刻艺术与使用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牛腿造型多种多样,其中母鹿与小鹿相依的雕件造型体现出朱德三与母亲的舐犊情深,传递了劝人行孝的思想,具有教化的功能。</p> <p>  廉让之间,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整幢建筑为四合院厅堂楼层式砖木结构,四面楼,二进院落,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一进前院十八间,二进后院十五间,总计三十五间,是河阳民居“十八间”建筑的典型代表。</p> <p>  牛腿雕刻以莲花和白菜为主,就是告诫子孙做人要清清白白,出淤泥而不染。上面还雕有昆虫,每一只都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与世无争的禅意。</p> <p>  循规映月,柏轩二翁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清代河阳巨富朱翰臣第二子朱柏轩宗族的建筑,总计72间,为河阳体量最大之家族建筑群。</p> <p>  这个弄堂叫做房套,起防火作用,是十八间大院前的附属建筑,上书“循规”、“映月”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屋主清道光年间人朱锡田的墨迹。</p> <p>  房套二门上有四个奇字,是屋主老祖宗自己造的字,是“耕读家风”的意思,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念。</p> <p>  河阳乡村教育馆,明末清初河阳屡受兵匪侵扰,家族衰落,幸有七如公秉持耕读家风 七子中有六位中得功名。族人读书日盛,朱氏家族重现辉煌。</p> <p>  这片废墟就是义田公所,是河阳村慈善机构,由清末河阳大财主、虚竹公祠的主人-----朱虚竹有感范仲淹《义田记》,拿出自家100亩田作为义田公产,用于赈灾施舍饥民,每年腊月二十五,按户分给。其儿子朱坤崇等五人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建此义田公所,有房11间,半依陆,半浮关塘之上。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烧毁,只剩下这片遗址了。</p> <p>  气象钱,用鹅卵石铺设的铜钱图案,铜钱朝门口的部位缺了一部分,寓意钱进门;主人做生意,一出门就踏进钱眼里,表示发财致富。由于制作时泥土和砖头浸过盐卤水,遇天气转变时,泥土还潮变黑,起到天气预报的作用。</p> <p> 陪嫁井,当时河阳很富足,“有女嫁河阳,胜过当娘娘”,出嫁的时候娘家把所有的日用品都陪嫁上。有夫家自嘲:“水总得喝我家的”,结果被女方家听说了,派人打了一口井,因此井成了陪嫁井。</p> <p>  独角台场于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特色在于,通常要一个乐队才能演奏的乐曲,只由一个人同时以手、脚、口操纵多种乐器完成。</p> <p>&nbsp; 马头墙群所在的这片古民居建筑群,规模甚大,占地约3000平方米以上,由两个18间大院,两个13间中院,一个宗祠组成。</p> <p>  清道光年间所建,是河阳巨富朱虚竹第四、第六子住屋,门额为“耕凿遗风”。</p> <p>  “答樵路”取旧时樵夫上山砍柴对歌互答之意,在这条路上有32个马头墙,黑瓦白墙,飞檐翘角,依山傍水,气势非凡,是河阳古民居外墙建筑之精华。</p> <p>  河阳古街是河阳保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长约150米,宽为2至3米,是河阳老村的中轴线。</p> <p>  “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这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对缙云土爽面的描述,这种面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它是纯手工面,选用当地的特种麦粉、天然泉水、盐,用传统的手工制法而成。手工制作时间长达9个小时,历经和面、发酵、揉条、串面、拉面、自然风干、分切包装这七道工序一气呵成。带回家煮后面身柔韧、入口爽滑、醇香宜人,久烧不粘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缙 云 仙 都</b></p><p class="ql-block"> 缙云仙都整个风景区由仙都、黄龙、岩门、大洋四个景区,鼎湖峰、倪翁洞、姑妇岩、小赤壁、芙蓉峡,仙水洞、凌虚洞等三百多个景点组成, 总面积166.2平方公里。敲黑板:宿景区内民宿,车可以直接开进去。</p> <p class="ql-block">  朱潭山是欣赏鼎湖峰的最佳位置,对岸还有大片的花海。我们因为要准时回民宿吃早餐,然后蹭同住民宿的一个旅行团去鼎湖峰的团体票,所以没有深入进去。</p> <p>  位于两桥之间的长堤,叫做仙堤。朱潭山最出名的便是清晨老农牧牛表演,需要付钱预约,300元仙堤上走二个来回。清晨5:30起床,民宿老板带我们走到朱潭山,我们运气爆棚,恰巧有一组摄影人买了表演,妥妥地蹭拍😅!表演开始,先是有人放烟雾,然后主演出场,感觉老牛和狗都是老戏骨,知道要保持距离,不远不近,使画面保持最和谐的排列。</p> <p class="ql-block">  “你方唱罢我登场”,农夫下场后,候在桥下的各路人马,姿态万千地在桥上各种走,热闹极了😀。</p> <p>  鼎湖峰,状如春笋,高 170.8 米,顶部面积为 710 平方米,底部面积为2787 平方米,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是整个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相传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把峰压成了凹形,丹成后黄帝跨龙升天而去,那凹积水成湖,山峰因此而得名。</p> <p>  轩辕殿原名缙云堂,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距今1700年,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江南祭祀朝拜轩辕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俗称“北陵南祠”,每年清明节、重阳节举行的缙云轩辕祭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为图轻松,我们缆车上山,在山顶的步虚亭俯瞰,云雾缥缈处,村庄河流,阡陌纵横,峰岩奇绝、山水神秀,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难怪经常有摄制组到这里拍取外景,道士下山、花千骨、古剑奇谭等都在这里取过景。</p> <p>  倪翁洞又名初阳谷,位于鼎湖峰西练溪边初阳山上,相传老子学生,越国大夫范蠡的老师计倪,嫉俗遁世,隐居于此。</p> <p>  初阳谷由三个相连的岩洞组成,洞中有洞,洞上有洞,玲珑剔透,因称“阳谷三窍”。“初”字缺一点,只有在清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时,才可补全,持续时间极短,能看到实属幸运。当早晨太阳升起时,阳光射进洞中,一缕阳光直接穿过不同方位的三个洞,堪称壮观。</p> <p>  洞中留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文人摩崖石刻达60多处,行、楷、隶、篆齐全,琳琅满目,是仙都风景区摩崖石刻最集中的地方。最珍贵的是李阳冰题的“倪翁洞”三字,属书法之珍品,历时千余年,字迹仍清晰完好,是仙都百余处摩崖中最古老的一处。</p> <p>  在倪翁洞下好溪边,有块莲花状的石头叫青莲石,据说是从鼎湖峰上飞下来的,青莲石上建有八角亭子,名叫 “问渔亭”。</p> <p class="ql-block">  问渔亭四周溪水潺潺,青翠片片,薄雾冥冥,好一派如诗如画的山水佳境。</p> <p>&nbsp; 从问渔亭北行百步,山道旁有一洞穴,洞底呈坡形,洞内可容数十余人,洞口有清咸丰元年091815缙云知县李业修题的“响岩”石刻。石敲洞壁,响声如鼓,故名“响岩洞”,据说有幸听到鼓声的人就能得福。</p> <p>  出响岩洞往前走一小段路便是独峰书院,位于好山山麓,面临好溪,宋代理学家朱熹讲学的纪念地。建筑风格属晚清,占地12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 阳</b></p><p class="ql-block">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松阳--古老而美丽的地方,高山流水,风掠松竹,虫唱鸟鸣,天地淸赖,碧水、远山、茶园及星罗棋布的古村落,使它成为江南最后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都寨头村</b></p><p class="ql-block">  四都寨头摄影休闲园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四都乡,占地30亩。休闲园为仿古建筑,大部分建筑构件如牛腿、门窗、古匾、楹联等均为明清时代原件,很是古色古香。</p> <p>  休闲园顶部1500平方米的天池,将高山泉水引入池内,清澈的池水和周围的青山云雾相映成辉,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云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松阳明清古街</b></p><p class="ql-block">  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松阳明清古街全长300余米,为丁字形,其中北直街、南直街、横街等明清历史街区整体格局保护完好。在铺满青石板的甬道里,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裁缝铺、草药店、修篾店、剃头店、钉秤店,小茶棺,刻字店等传统店铺散落在街道两旁,照顾这里生意的大都是一些老主顾,他们在谈笑中达成了默契。这种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是从前慢的鲜活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火爆百年的网红佰仙面馆,是舌尖中国上榜面店。历经四代人还在坚持柴灶煮面,手工制作的筋道水牵面,每到饭点必会爆满。</p> <p class="ql-block">  由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蹦哒了一天,又饿又累不想等位,于是在当地人中调研了一番后,果断转到老街口的“一卤天下手工面”。</span>店面不大,店内布置也很普通,我们点的酒糟大肠面和炸酱面上桌后,味道和颜值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面条宽而白,柔而韧,酒糟肠处理的很干净,Q弹感十足;炸酱面的炸酱是他家自己做的,很是入味。两碗面下肚,立刻满足感爆棚。</p> <p class="ql-block">  松阳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不少草药铺仍流传着单方验方。我们被宗琮草药铺的掌柜那一头白发吸引进店,闲聊中得知,他调配的端午茶属中性药性具有辟邪驱邪,清热散风、暧胃消食、解暑之渴、防病健身等功效,当地人每天都会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象 溪 一 村<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松荫溪从村中穿过,“S”形的溪流把象溪镇镇域分割成“太极两仪”,象溪一村就坐落在“象溪太极湾”的极尾。村中至今还保留着数条鹅卵石铺设的小巷街道、太守第、宗祠、文昌阁及社公殿等古建筑。象溪村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共出了109位秀才、3名进士,素有“秀才村”、“耕读村”的美誉。</p> <p>  文昌阁坐东朝西,泥木结构,四角攒尖顶,建筑占地面积5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内供奉文曲星、武曲星神像。进士高焕然认为,文昌阁在建设之初因遵旧制墙体为红色,本村经常有火灾,疑为没有遵崇相生相克之理。民国元年(1912)七月,因大水冲坍文昌阁红墙,高焕然就趁修复之机提议改为白墙,借以遥制火山。</p> <p class="ql-block"> 高氏宗祠是松阳县规模最大的祠堂之一,祠堂内有12根用石头打造的柱子,四根方柱八根圆柱,象征着“天圆地方”。而在正门,还有二长二短两根石柱支撑着门廊。&nbsp;用巨石打造成柱子,这在丽水市境内恐怕也不多。在搬运石柱时,因为石柱实在太重了,有一根掉到了水里,当时造这祠堂的高氏祖先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单根的石柱从中间截为两段,上面再用木柱接上去,所以门廊的柱子就成了二长二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 家 堂 村</b></p><p class="ql-block">  杨家堂村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风水布局相当明显。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nbsp;3米,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整个村子都是用泥土墙建造的,墙体大约有30cm厚,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的白灰基本全部褪去,现在都是裸露在外黄泥墙。正是得益于这种乡村原生态,杨家堂村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被誉为“江南的最后秘境”。</p> <p>  三都乡是宋氏最大的族聚居,宋氏宗祠是从1787年开始兴建的,倡导者是杨家堂第一代板商宋宏堂。宋氏祠堂位于村子的中轴线上,坐东朝西,由门厅、正殿及厢房组成的四合院。</p> <p>  西面由石块砌成5米多高德墙角,门外是二十多级石板台阶连接。八字门墙,有院道,两侧有旗杆石一对,4扇木质大门,上绘门神。文革期间用石灰掩盖,避免了门神被铲除的厄运。很多年过去了,被抹过石灰的门神还在守卫着宋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  黄墙黛瓦,静谧朴素,这样的杨家堂村,令人不舍离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