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和周婶

听雨

<h3> 周叔和周婶<br> 周叔和周婶,是陶城五七大队院里居住的一对城市夫妻。周叔既不是老农,也不是领导,据说是打成右派下放到这里的干部。周婶像是一个有文化的妇女,不同于当地的农村妇女,很聪明,会说话,特别是比较关心知识青年,很多女同学喜欢和她聊天。<br> 周叔个子不高,清瘦干练。额头宽广,目光总是炯炯有神,充满智慧的光芒。<br> 我对周叔印象深刻的起因,是发生在麦收的场里。有一天,麦子收到该灌包装车交公粮的时候,诺大的麦场上堆满了麦包,马上就要开进来卡车装车了。麦场中间,有一个碾麦子的石磙,好像很碍事。同学们纷纷议论着:应该推到场边上去。有人说:几个人去把它掀开吧!也许是人多激情高,也或许是年轻气盛。有几个力气大的同学,在旁边鼓动着,看谁能一个人把它掀走。<br> 说话不及,人群中冲出一个大汉,李大顺,号称一连“大哥大”,腰粗背阔,圆眼鼻方,双手一搓,弯腰顶膝,只听他大声一吼:起!200多斤的石磙立马翻了一个个子。他直起身子,往四下看看,说道:谁不服!来一下!<br> 嘿!真有不服的!只见人群里走出一个人来。红脸庞,厚胸膛,高高个,英俊郎!一步上前,把大顺推开,扎弓步,俯上身,双手把住石磙下沿,肩膀顶住石磙上边,一声:走!石磙翻了一个个,又跨一步,连续动作,一声:走!石磙又翻了一个个子!接连三个!全场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三小,好样的”。谁呀?哦,原来是一连男生连长王恒富,人称“俊三小”。<br> “滴、滴滴”,汽车的喇叭声,打断了热闹的比武,石磙也翻到了场边。“开始,装车,交公粮了。”四个人抬起一个缝好的标准麦包,装满小麦是180斤。另外一个人弯腰钻进麻袋下面,扛起来走到汽车旁边,两个人立在车箱边上,再把麦包掀到车箱上面。扛包的都是力气大的同学,可是,还没扛几袋,大家都累的直不起腰了,刚才还进行比武的大顺,三小也累的要歇一歇,换换人了。<br> 当我们正在这样吃力的作业时,一个瘦小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说:我教你们一个既省力,又快捷的方法。叫扛角。你们现在这样扛在麦包的中间,虽然比较稳当,但是麦包整个压在身上,身体承受的压力大,付出的力量也多。我的方法是扛包要扛角,右手扣进麦包的一个角里,左手轻扶麦包,另外两个人乘势一抬,扛包的人右肩一下沉,接着松手,麦包的一个角就立在了右肩上面。说着,他就给我们演示,只见他轻盈的身材,飞快地扛起直立肩头的麦包,迅速走向车箱,肩膀一耸,麦包直接飞向车内。一连扛了十几包,看得我们大伙都惊呆了!<br> 我好奇的一问,原来这就是下放干部周老师,大家都称他“周叔”。所有的人,没有不佩服的,就连“大哥大”和“俊三小”也只有甘拜下风了!<br> 从此,我们都学会了这种扛麦包的技巧,在每年上交公粮时,从装车到卸车,再到入粮库,上翘板,一个人扛着180斤的麦包,走在一尺宽,四、五米高的翘板上,晃悠晃悠地能够把麦子倒进粮仓里,这可是绝对离不开周叔的教导!<br> 周叔还是我们五七大队出了名的能人。有文化,有智慧,有技术,有品德。从来不与别人争吵,慢条斯理,头头是道。无论做什么事情,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身体力行,不拘小节。五七大队里面只要是有不好办的事情,学生们有什么难题,都是找他出面搞定。最经典的应该是他一手建起来五七大队酒厂了!<br> 为了搞好大队的经济,提高大家的生活条件。周叔亲自研究建造酒厂,挖地坑,用苹果葡萄等水果和成泥,修筑酿酒的泥池。自己设计制造出蒸馏机等造酒的机器设备。研制酒精酵母,建立发酵室。设计酒瓶商标,最后批量生产出陶城五七大队的“迎宾牌”白酒,销售到各地。<br>  我们有这样一个优秀的长辈,恩师周叔“周国恩”,同样也有一个慈祥的如母亲一般的周婶!<br>  四十五年后,当我们这群以前的毛头小伙子,清涩美少女们前去看望这两位老人时,周叔说了一句极为感人的话:“我何德何能啊,没想到这个年纪了,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大老远跑来看我们”!<br>  此言一出,令我辈汗颜!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呀!周国恩老师,你永远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好老师!周叔、周婶,我们永远想念你们!<br><br> 作者:听雨<br> 2020年10月10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