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执教者: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段 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时间:2020年9月24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地点: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庙前初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活动:国培计划――夏县乡村中小学送教下乡培训活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编辑整理:王春雷</span></p> <p> 《乡愁》课堂实录</p><p>(师生问好,师生交流)</p><p>师:要学哪篇课文,你们知道吗?</p><p>生:《乡愁》。</p><p>师:以前老师告了?你们做了什么准备?怎么预习的?</p><p>师:看了看,画了画,圈点批注,圈点了什么内容?谁来说一说?</p><p>生:《乡愁》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余光中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p><p>师:你感受到的,还是你查到的?</p><p>生:我感受到的。</p><p>师:你感受到的(师生笑),从哪感受到的?</p><p>生:从这些句子当中感受到的。</p><p>师:哪些句子?(众人笑)</p><p>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p><p>师:好,这些。他刚才说了几个事物?</p><p>众生:四个。</p><p>师:四个事物就感受到了乡愁,这节课还用讲吗?(众人笑)这四个事物中怎么就有了乡愁?那邮票满大街都是,以前满大街都是信筒、邮筒,都可以投信,投信都有邮票。</p><p>生:邮票在他小的时候;船票在他长大后青年时候;之后,矮矮的坟墓,他母亲去世了,应该是中年时期;海峡,应该是老年时期。</p><p>师:老年时期。多老的时期?(众人笑)而现在,多老的时期?你查他多大时候写的这首乡愁诗?你查了吗?谁查了?也没查。</p><p>师:我们看单元前面,这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第一个目标诗歌鉴赏,鉴赏就是可以拿来进行把玩的、可以从中汲取很多艺术性的、或者心灵相通性的、或者提升你审美能力的作品,或者叫文学作品。</p><p><br></p> <p>师:那么我们常规的都会有注释,注释都会有写作的时间、有作者、写作的背景,对不对?</p><p>生:对!</p> <p>师:当你拿到书没有这些资料的时候,就要查这些内容。今天的网络信息很发达,可以从百度、微信里输入查出很多很多的内容。业内有一句话,“百度有的东西,老师就不用讲了”,你需要的是将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提炼,既然老师告诉你了,你就可以查找一些相关性的知识。余光中写这首诗的时候43岁,你们今年多大?</p><p>生:15岁,16岁。</p><p>师:读懂乡愁了吗?</p><p>师:刚才这个小伙子说他读懂了,后来……,而现在……,反正我的感觉一直是没读懂。在我们的教材里有几篇文章我一直读不懂,如《散步》《秋天的怀念》读不懂,《散步》我读不懂,《紫藤萝瀑布》我也读不懂,《乡愁》我更读不懂。师:什么叫“愁”,看那个字。禾苗到了秋天,或者稻谷熟了,熟了以后就有被烈火炙烤的危险,就容易做柴,那么你的内心世界,再来一个将秋天的禾苗或者稻谷熟了的感觉,你们可能还没有这种感觉。(老师谈早上出门的感觉和现在的感觉)师:上一周去太原北部地区参加活动,和老师聊,我说最讨厌的季节是秋天,因为它马上就没有了生命,有的老师告诉我,说你的内心可能有阴霾,我们看到的是硕果累累,我们看到的就是丰收的喜悦。那到底什么是个“愁”呢,什么又叫“乡愁”呢?能读懂吗?我们先读一次,看看能不能读懂。</p><p>(学生齐读课文)</p><p>师:写于哪年那月?</p><p>生:1972年1月21日。</p><p>师:后来过了几十年,余光中因为写了《乡愁》,人们把他称为“乡愁诗人”,又续写了诗,他会续写什么呢,先按下不表。看刚才读的内容,我们读出来“乡愁”了吗?</p><p>生:没有。</p><p>师:为什么没有读出来?哪里感觉没有读出来?怎么就能读出来?诗歌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从小就开始背诗歌,然后就是吟哦讽诵,有的还可以唱,有一个节目叫《经典咏流传》,现在你觉得怎么读,就能读出“乡愁”来?</p><p>师:怎么读?常见的抓手就是“感情”,感情怎么进入?</p><p>生:置身处境。</p> <p>师:置身处境。图就是很好的置身处境,看到了什么?</p><p>生:隔海相望。</p><p>师:隔海相望。几个人?面对的是什么?生:一个人。面对的是大海。</p><p>师:有波,可能还有浪,因为有浪,才有一个词语“波光粼粼”。水面上还可能有什么?</p><p>生:船。</p><p>师:还有什么,就是能形成粼粼的水波?生:月光。</p><p>师:有句话叫做“天上有个月亮,水里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这些都需要从我们的记忆中、从我们的学习中、从我们以前的知识中、从我们个人的感受中去早早就积淀的东西。所以语文学习需要积累,不光是积累词语,还要积累情感,这大概是一种情感。那么你设身处地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再去读《乡愁》,最起码应该怎么用语言去表现这种“愁”呢?有没有建议?有没有?再想一想。</p><p>师:就这个画面,你再读,努力展现乡愁,该怎么读?</p><p>生:深沉地读。</p><p>师:怎么读就表现出深沉?想一想。你们现在的气氛沉不沉?</p><p>生:沉!</p><p>师:为啥沉?</p><p>生:因为没人说话。师:那么怎么能让它深沉起来?生:不说话。(众人笑)</p><p>师:对。低声说话,放慢速度就能深沉起来。好,我们试一试。(学生再次齐读全诗)</p><p>师:作者一共写了几个诗节?</p><p>生:四个。</p><p>师:我们中国人一般叫“以三为多”,四个就已经很丰富了。我们在刚才的朗读处理之中,基本上都是一个节奏。我刚才说了,要读出情感,就要放慢速度,现在我又说了,四个部分都是一个速度,还是不好展现,你们说是不是?</p><p>生:是。</p><p>师:那就需要给它变化变化。变化变化,看哪些地方是深沉的,哪些地方是较深沉的?哪些地方是深沉的前奏?</p><p>师:看哪些应该深沉?深沉应该集中在哪些段落(诗节)?</p><p>生:最后。</p><p>师:怎样表现出深沉?刚才我们说了,“不说话”,那么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而现在”诗节前,应该稍有停顿,你们觉得呢这是我的建议。怎么展现呢,你们自己读一读。前面的时候,你们的节奏为什么都是那么慢呢?</p><p>师:不是那么沉,想过没有?大家都是集体作业,这次是我起的头,缘于我的第一句定基调的高低快慢,下面我们不再集体作业了,个人作业,需要自己定基调,自己定停顿。现在小组内读一读,然后展示。(小组内自己读)</p><p>老师指名一学生读(众师生鼓掌、大笑)师:这掌声是活跃气氛呢,还是肯定?众师生:肯定。</p><p>师:值得肯定。他怎么展现了情感,到最后注意了没有?“而现在”,还有“这头”“那头”,放慢了语速。在这个放慢了语速的过程中,别人就会跟着他的语音一起荡漾在情思上,到底什么是“愁”,什么是“乡愁”。</p><p>(一学生展读)</p><p>师:好,请坐,谢谢!这回没有掌声了。(众人掌声、笑声)</p><p>师:你为什么给他鼓掌?不至于尴尬,给予他鼓励,同学之间的一种相互支撑、相互之间的一种合作。那他的读,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p><p>生:有。</p><p>师:有。哪些地方?</p><p>生:语速缓慢。</p><p>师:整个语速缓慢。我们也把这种语速和每个人的这种感觉共同找一找,再读一次。但是集体作业不能像个人一样读得那么慢,要稍微快一点,这样的话自然就拖长了。(教师起头,学生齐读。)</p><p>师:读得很好,这回该鼓掌了。(此处有掌声)字正腔圆,节奏悠悠,不错。注意看旁批,它是一个让你自己学的任务单元,句式整齐,回环往复,读的时候要注意每个诗节有相似的结构。下面我读一次,你来给我点评。</p><p>老师深情读(掌声雷动)</p><p>师:(指名一学生点评)小伙子,你来说你说我读出乡愁了吗?</p><p>生:读出了(众人开怀大笑)</p><p>师:是通过声音,通过停顿,通过节奏,整个感觉是什么,说得具体点。</p><p>生:缓慢且舒适。(师生大笑)</p><p>师:总结得很到位,缓慢且舒适,一个短语结构。还有没有?</p><p>生:到了最后两段,停顿时间比较长。师:到了最后两段,停顿时间比较长。这两段诗节,我的停顿时间一样长吗?一样长吗?“后来啊”“而现在”哪个更长?生:后来啊。</p><p>师:“后来啊”,这里停顿的时间比较长。这是他的感觉,请坐!其他同学呢,有没有建议?</p><p>师:咱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我要在“后来啊”这里停顿一个较长的时间。再看旁边有批注,人家就给你批注好了。诗人选择了四个,四个什么?</p><p>生:邮票、船票、海峡、坟墓。</p><p>师:好,划住,两个字,“意象”。原来见过这个概念吗,什么叫“意象”?什么叫“意象”?</p><p>生:“意象”就是抽象。(师生笑)</p><p>师:意象就是抽象。有没有你的见解,什么叫“意象”?你琢磨前面四个事物,那是啥?</p><p>师:前面等四个事物那就叫“意象”,对不对?是吗?“意象”是啥?为啥这四个事物在这里叫“意象”?为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除了事物里面有了情感,有了情感的那个事物就叫“意象”。明白,“象”是什么?“象”就是事物,“意”就是思想、情感。比如现在一说“折柳”,你就知道干吗啦?</p><p>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客舍青青柳色新”。“折柳”是啥意思?原来学过关于“折柳”的古诗,“折柳”是干吗?送别嘛,就变成了送别的代名词。《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会默写这句吗?师:“归雁洛阳边”,会写吗?就写着一句。(一生黑板上写“归雁洛阳边”,其余学生在下面写。)</p><p>师(巡视):“雁”写成“燕”,“洛”字有写错的。为啥用大“雁”的“雁”?“雁”和“燕”都有迁徙现象,没问题吧,为啥不用“燕”?为啥诗人选用“雁”字?为啥?讲过没有?琢磨过没有?</p><p>师:你们看,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你见过一群小燕往南飞吗?(众人笑)小燕子也没有成群往南飞的,那满天都是蚂蚁,对吗?但是,春天来了,就是小燕子,“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在我们的屋檐下,那是小燕子在筑巢。对吧,那是美好的家园。你们小时候就背“小燕子,穿花衣”,有没有“大雁穿花衣,在门前筑着巢”,那得多大的巢?(众人笑)所以选取事物的时候,它必然有这种自然现象,是人观察自然现象,把自己的这种情感放到了这些现象或事物上,然后这个事物就定格成我们文化里面传承或传载我们人类思想的东西,于是这就成了我们文化里的文化事物,在诗歌里的一部分,叫做了意象。师:再回顾《天净沙•秋思》(学生齐背)应该这样读吗?</p><p>老师学学生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语调。(众人笑)</p><p>师:读的声音很好,但是也要看,那里面有些什么,有一个一个的事物,对吧?有什么事物呢?</p><p>生: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p><p>师:这些都是带有一种情感的,什么情感呢?“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感就在这些事物里。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小桥流水人家”,对吧?那大概是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以一种乐景来写此时的心情,或者写别人家的温暖来写自己家的残羹冷炙,或者说我们自己家的一种冰凉的感觉。</p><p>师: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你饿得饥肠辘辘,看到饭店里的人吃得饱饱的,然后在窗户上哈气画着那个字,你在外面一个人形单影只,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但都是事物吧,这些事物都有情感吧?它就是意象。所以这些事物它是为了干吗呢?为了抒情达意的。</p><p>师:回过头来再看,为啥我要在那停顿一下?因为那个意象变了,变成什么了?生:坟墓。</p><p>师:前面的,我靠邮票可以完成,靠船票我也可以实现,但是这“坟墓”我能不能实现?</p><p>生:不能实现。</p><p>师:这叫阴阳两隔,此恨绵绵,没有办法。什么时候的人才会经历到这种程度?大体上从生命的历程,人应该年长一些。余光中写这篇文章时43岁,我没有看到过他的母亲是否在世,但是我们应该能理解到,人到一定年龄就开始探讨生与死的问题。</p><p>师:我刚才说的那些文章我一直看不懂,我也不太喜欢读它们。《秋天的怀念》里有太多的沉重;《散步》,这使我想到了一样东西——生命,我也觉得它有点沉重;《紫藤萝瀑布》我到现在都理解不了,一朵花的陨落和整个树的繁华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通透的理解人生,我还做不到,以为我还不到太大的年龄。那么40多岁的人开始理解生命的生与死,13岁的孩子们,我们想过这个问题吗?太遥远太遥远了。随着年龄的成长,它才理解,有些东西是不能实现的,那就是生离死别,于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得顿一下,我得想一下,我得想一下怎么去展现那种沉痛,我想展现的是我内心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它读得慢一些,而且要停顿一下。我们把它一起来一下,来感知我想表现的。 </p><p> 学生齐读“后来啊,乡愁是一方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p><p>师:好。最后一句,还可以再长一些,“母亲在里头”。虽然很近,但相隔很远很远,师此生的永远。那么请大家再看,最后一个诗节为什么还要停顿一次呢?“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难道也是永远的永远吗?我还表现一直深沉吗?我想表达什么?</p><p>生:希望祖国早日统一。</p> <p>师:你说那希望呢?希望所以就放慢呢?怎么就统一呢,哪能看出希望统一?</p><p>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p><p>师:“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其实很近,对吧,只隔着什么?隔着海峡,海峡,是不是踏着就过去了,趟着水就过去了?</p><p>生:不是。</p><p>师:那他怎么说“浅浅的”呢?你说不是,“浅浅的”,踩过去就算了。为啥?讲过吗?依次往上再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诗歌为了朗读时的一种感觉,会在特殊的地方写的时候,专门找一些相似的节奏的词语,这是每个人写诗歌写文章都会这样去做的,有的人就是这样一种习惯。比如说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都是叠词,这些叠词有啥好处呢?</p><p>师:“小小的”有啥好处呢?“小小的”,小之又小,好处在哪呢?</p><p>生:看似很轻渺。</p><p>师:看似很轻,实则重,为什么?为啥有重呢?这里面有啥呢?</p><p>生:情感。</p><p>师:情感,亘古不变的,怎么就亘古不变呢?还是有文化的。在我们背的诗里面有没有写信的?</p><p>生:有。</p><p>师:最典型的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标在旁边。母亲和儿子间的情感,我们有没有这个系列?古诗里头有没有?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师:点击率很高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不是母爱?母爱千万不是单方面的,一定是双方面的才有情感。《背影》里最感动的是啥?</p><p>生:父亲买橘。</p><p>师:有没有不这样认为的?我认为那儿不感动。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呀?</p><p>生:想。</p><p>师:我觉得买回橘子来,口渴了吃两个橘子是不是感动?(众人笑)买回橘子来,“扑扑身上的泥土,显得很轻松似的”,在谁面前显得很轻松?</p><p>生:儿子。</p><p>师:儿子赶紧拭干了泪,怕谁看见?</p><p>生:父亲。</p><p>师:什么叫做亲情,什么叫做真情?彼此心中有对方,情感就在我们内心荡漾,所以情感永远是双方的。所以,“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情感的维系肯定不是靠一张邮票,而邮票却能承载更具象化的这种已经流传的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所以将情感具象化了,就变成了“小小的邮票”。明白?师:要想把抽象的东西写清楚,那就给它来个具体化;要想把具体的东西再给写得浪漫点,就来点虚的,大体上都是如此。师: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那把愁比作了什么?</p><p><br></p> <p>生:丝。</p><p>师:乱发呗。老百姓说,“生活像一团麻,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那么生活到底是啥?是一团麻。顾城说,生活是“网”。所以要想把抽象的东西,把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比如说“生活”,就是一个概念,啥叫“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洗擦刷,我给它具体化了。所以大体上,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这种感觉。</p><p>师:以此类推,再看“窄窄的船票”,船票干啥?上船就能相见,这是人到成长的有一种情愫,这种情愫都好实现,也都好具体化,但是到了“后来啊”就变成坟墓,生命历程有美好就有伤感,这是40多岁的人再去回忆自己的成长,这是用岁月流淌才凝结出来的“意象”。这就是我一直说不通的,我也不知能不能给大家表述清楚,拿生命去体量的邮票、船票,但是下面的和它就不一样了。</p><p>师:下面变成啥了?</p><p>生:海峡。</p><p>师:这个概念已经很大很大,但偏偏很大很大了,他又放得很小很小,那就是“一湾”,真那么简单吗?那前面顺着来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那坟墓确实时间长了,越是矮矮的。现在变成浅浅的,这里边有什么?有他的主观愿望。你们说能不能实现。</p><p>生:能。</p><p>师:这是政治很敏感的话题,你们坚信“能”。对吧?因为**做后盾,一定能!作者在1972年写的这首诗,当时没办法通信,2008年才有直接飞台湾的飞机。那种情况下,余光中写这个内容,那么他内心想表达的是什么?就是你们刚才坚定的回答“一定能”,相信能实现,一定能实现!最前面的那个体验是站在什么角度?自己的生命角度。而这个生命的历程他,他更多的包容在他的周围的人,那叫亲情,那叫家。对不对?什么叫家?你看这个“家”字,要有一个房子,建立在亲情角度,儿女情长,但是后面放大到哪呢?</p><p>生:国家。</p><p>师:所以,家国天下事。余光中秉承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你们见过吗?又得回顾一下,咋回顾呢?</p><p>师:回顾谁呢?谁的诗词在中考中考得最多?谁的?自己感觉一下。经常点到的名字,谁的最多?</p><p>生:李白、杜甫。</p><p>师:对吧?是杜甫。杜甫的诗一共学了三首,《春望》、《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学生齐背“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为啥希望天下人都住上大房子,天下的寒士,天下的读书人,为啥?因为前一天晚上“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叫切肤之痛,那叫伤感,那叫难耐,这叫我的小奴。但是一旦雨过天晴,它要实现的是什么,是一种文人的担当,希望天下的寒士都住上这样的房子。那么最初是建立在家,然后由此情感的移,就到了国,家国天下是一脉相承的,家希望团聚,家希望亲近的联系,国也是这样,需要我们整个民族人的一种团结,整个华夏族儿女,它是根在一起、心在一起,想在一起、做在一起,只有这样,海峡两岸才能实现统一。所以,它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澎湃,但是又随着它的岁月和年龄,把他的人生进行了梳理,到最后喷薄而出,希望我们能够实现两岸统一,所以他选择了一个一个意象。</p><p>师:两个小问题。我们在分析邮票的时候,想了一些传统的古诗,但是,“船票、坟墓”没有让你们去找,大家可以相似得去找一找。比如说苏东坡关于坟墓,比如说海外游子关于船票,一个一个意象的你可以在里面找找,一层一层的情感和文化底蕴你就在里面找着了,然后把它串在一起,就变成你可以解读的文化散文。师:我们再读一次,读的时候,把你想表达的那种情,尽可能在里面体现。什么情,我也说不清楚,但是一种努力去彰显的家、国、亲情和对国家的厚重情。</p><p>(老师起头,学生诵读。)</p> <p>师:你们这么慢的读,你觉得你们整体展现出来的感觉好吗?</p><p>生:不好。</p><p>师:不好,怎么就能让它好?怎么就好了?第一个,我给你们提个建议,把书拿起来;第二个,注意力高度集中,读它,是让你去体验它,去读,是你的二度创作,是你体验了它的笔墨文字,看了它的情感,聊了他的心愿之后,然后你再去创作;第三,注意稍微提速一点,因为集体作业,一拖就拖得没有样子。</p><p>师:前三个诗节是关于家、亲情,读得稍微快一点,后面读得稍微慢一点然后去展现它的家、国之间小小的区别。</p><p>(老师起调,学生诵读。)</p><p>师:好,这次你们感觉怎么样?要比刚才快多了,但是还有个小建议,把前面的“小时候”,读得快一点。为啥我给大家建议要快一点?因为大家读得慢,所以干脆快一点。(众人笑)开头快一点,后面拖一拍也快一点,是这个意思吗?</p><p>师读:“小—时—候“”,我们的单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按照他的生命成长,也就是时间,对吧。而这个不断的有时间的变化,慢慢就有了空间的变化,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转化的,没有问题吧?</p><p>生:没有。</p><p>师:那么你看到最后转化的是“而现在,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那么将来可能是什么呢?未来可能是什么呢?余光中后来就写到“未来啊……”还记得刚开始给大家的提议吗?我们试着写一下,推断一下,以“未来啊”开头,看看余光中会写啥?余光中写出来了,我已经准备好了,看看能不能写出来和他相似的、甚至和他一样的。此处雷同,实属巧合。</p><p>(学生续写“未来啊”)</p><p>师:好。有一部分人还没写出来,请大家注意看,“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在前面是家,后面是国,“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现在,现在是“未来啊”,那么意象在变化,他的强烈的愿望也在不断地上升,希望两岸统一。那么未来统一了没有?依然还是一个愿望,对吧?但是他的愿望要比海峡如何,他的愿望的实现度又如何?</p> <p>那个愿望情感的炽烈程度又该如何?往前应该有一个推进的过程。那种情感在磅礴、在上升、在演变,那样一种感觉,定在这个基调上,再往前推一个诗节就够了。(学生续写“未来啊,……”)</p><p>师:做一个提示,有一句话叫“天堑变通途”,把海峡我要更好地过去,怎么过?生:桥。</p><p>师:我一提示,就束缚了思维。但确实余光中写的也是桥,这也是我们常规的一种文化理解。后来把长城大体上(除了那点作为景观)都推到了,推到了以后,有人说,这就是把心里的墙拆了,变成了桥,沟通五湖四海的桥。什么是海峡?海峡怎么去沟通?大概最为便捷的是桥。到现在有港珠澳大桥,可惜的是余光中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想他会有更大的愿望在。师:我还想对你们说,余光中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吗?</p><p>生:没有。</p><p>师:没有。因为我们今天还在诵读他的诗。由此我再多说一点和这节课没关的,你感觉孔子离开这个世界了吗?</p><p>生:没有。</p><p>师:你没看过电影《寻梦环游记》吧,说了个啥道理?什么是“终极死亡”?就是相片在墙上挂着,完全被人遗忘了。余光中被人遗忘了吗?</p><p>生:没有。</p><p>师:为啥没被遗忘?</p><p>生:他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师生笑)师:这都是我们好多教科书上很核心的一点,他一定推动了两岸的文化。除了有《乡愁》,还有《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说也说不清楚,我们看看你说清楚了没有?</p><p>师:(指名一女生)读一下你的最后。一女生:未来啊,乡愁是一个大大的世界,我在里头,大陆也在里头。</p><p>师:行不行?一个包围的情况,我在里边,大陆也在里边,我与大陆都在一起,这就是**现在说的“构建人类……”</p><p>生齐答:共同体。</p><p>师:(指名另一学生)读一下你的。(一学生展读)</p><p>师:“我在这头,你在那头”,好不好?生:很好。</p><p>师:很好!真好!余光中的原诗基本上就是这样。(师生笑)“乡愁是一座桥,我到这头,你到那头”,这就是余光中先生后来徐写的一个诗节。很相似吧?这个诗你觉得难写吗?</p> <p>生:不很难。</p><p>师:从文字上,真不难写。但是从意蕴上,还是觉得我没读懂《乡愁》。</p><p>生:我也没读懂。(师生笑)</p><p>师:刚开始你说读懂了,查阅了许多资料,现在又说没读懂。我再给大家说,《背影》当你读懂了,也不是我给你说的“买回橘子来……”,而是你上大学的时候,爸爸把你送到了、安排好了,回身转的那一瞬间,你就读懂了。也是个秋天,也是一个近四十多岁的父亲了,你一定会有这种感觉的。</p><p>师:有好多东西是靠你自身经历的,余光中有余光中的经历,他把这种经历、这种情感通过具体的物象给我们表现,加上了他的思想,就变成了意象去传递。他1949年去了台湾,感知到了那种颠沛流离。特殊的政治情况下,想回大陆又回不来的特殊处境。它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很多的这样的炎黄子孙在外漂泊,希望两岸统一,回到一起。它才有不断为我们念叨的可能,它才有我们的共鸣和情感,这才是它没有终极死亡,永远在我们心中留下的一种念想,我们才把他称作了“乡愁诗人”。很多东西是要找到共鸣,拿你的生活经历,拿你的生命历程去历练的。今天,你们能把它背会、记住,随着你的成长,再去把它不断的理解,那《乡愁》就有了价值。</p><p>师:只要读诗,就要平平静静、慢慢咀嚼,来来回回读,记住它,慢慢理解文字背后,当有一个特定的背景出现的时候,你所积累的东西就会在你内心发酵,然后你就理解了。</p><p>(师生齐背《乡愁》)</p><p>(下课。师生问候。)</p> 段煜:《乡愁》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