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2020年9月27日,一家六口在女儿女婿的带领下,开启了西北大环线游。关于西北,我的感觉一直是这样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辽阔、苍凉、粗犷、苦寒、悲壮……当然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p><p class="ql-indent-1">今天的西北,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p> <p class="ql-indent-1">晩上入住西宁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进门即感受浓浓的异域文化。</p> <p class="ql-indent-1">唐卡</p> <p class="ql-indent-1">豆豆兴奋地跳起了芭蕾……</p> <p class="ql-indent-1">28日上午游览参观塔尔寺。</p><p class="ql-indent-1">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境内,藏传佛教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1357年诞生于此,因而成为圣地。塔尔寺现有各类建筑9300余间,殿堂25座,占地约600余亩,这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青海最大的寺院。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离开人间已近六个世纪了,然而,他所开创的格鲁派以顽强的生命力生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p><p><br></p> <p class="ql-indent-1">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衮本”(十万身像)的名称即源于此。</p><p><br></p> <p class="ql-indent-1">小时候,中央举行隆重仪式或重要会议时,经常在广播里或纪录片里听到、见到这个名字和领导人: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原来,1949年8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坐床典礼就是在塔尔寺隆重举行的。</p><p class="ql-indent-1">第十世班禅很特殊后来还俗了,之后结婚生了个女儿。还俗后的十世班禅身份特殊,依旧是活佛但不是僧人。此后,十世班禅严守藏传佛教中格鲁派戒律,从此不再作为出家人穿袈裟,只穿华贵藏袍,通俗点说也就是我们说的俗家弟子。可见藏传佛教还是比较开明与宽容的。</p> <p class="ql-indent-1">八宝如意塔。寺前广场,八座庄严的白塔巍峨而立,造型一致,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就,腰间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装有梵文。</p><p class="ql-indent-1">八座白塔,看似一样,却非一样。每一座塔,都有不一样的名称与意义。第一座莲聚塔,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生;第二座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成佛;其余六座分别是法轮塔、降魔塔、天降塔、和平塔、祈寿塔、涅槃塔,八塔均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八塔代表了佛祖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p> <p class="ql-indent-1">时轮大塔,藏语叫“丁科却典”,坐落在小金瓦寺的门前。九世班禅为永保塔尔寺太平而建,又称为太平塔。是一座砖砌佛塔,塔高13米,方形圆身,是典型的藏式塔,塔底周长有36米。</p><p><br></p> <p class="ql-indent-1">墙上红色梯形是小金瓦殿的边麻墙。边麻是青藏高原的一种草本植物,僧人们就地取材将它取来,用藏药处理之后,晒干,圧实,嵌入墙壁,用它来通风透气,所以,边麻层也叫肓窗,起到了窗户的作用,而它边上的绿色小窗其实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罢了。这真是叫窗不是窗,不叫窗的是窗。</p> <p class="ql-indent-1">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中心,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p><p class="ql-indent-1">这个圣殿耗资巨大,占塔尔寺之首。有这么几笔账可以证明: 康熙五十年, 西藏郡王额尔德尼济农一次布施黄金1300两、 白银 12000两,将原殿改成铜瓦镏金屋顶;1739年西藏郡王颇罗鼐布施 白银 27000两,将上下层屋顶全部改建成铜瓦镏金屋面;1953年, 青海省投资旧人民币3亿元,寺院自筹黄金1000两,对金瓦殿重新修葺;2002年,寺院又耗资1700万元,包括黄金300两,对大金瓦殿进行修缮,金顶镏金。据说这个金殿共用黄金840公斤,投资4.5亿元。</p> <p class="ql-indent-1">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之时,母亲番萨阿切在铰断脐带时,滴了三滴血,后来此地便长出一株菩提树。后来宗喀巴大师移居西藏,其母亲常常想念儿子,宗喀巴大师便修书一封,告诉其母在菩提树旁修建一座佛塔,见塔如见儿。后人为护塔护树,又修建了一座大金瓦殿。这既是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的缘由,也是该树主干包于银塔内的缘由。</p><p class="ql-indent-1">神奇的是在塔内由宗喀巴肚脐滴血而生的那棵菩提树,尽管包在塔内,终日不见阳光,依然还在生长着。殿外又生长了一棵菩提树便是殿内菩提树古老枝桠的衍生。专家们考证说殿内菩提之所以生存是因为殿外的菩提给它提供了营养,如此连理也是神奇之处,可是僧众却更愿意相信这是佛祖保佑之故。</p> <p class="ql-indent-1">众多信徒不惜长途跋涉,来此朝拜,以示虔诚。还有几个信徒一直等在树下,虔诚地期待捡到一片自然飘下的菩提叶。</p><p class="ql-indent-1">信徒们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祷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转经筒等等。</p><p class="ql-indent-1">大金瓦殿门口左侧墙边,有个阿卡在颂经打坐,念念有词地数着豆子,他的身旁放着装着各种豆子的袋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一把豆子,像数佛珠一样,一粒粒捻过,放下,再拿一把,再数再捻……细看那些豆子,黑的、红的、黄的,粒粒锃亮。</p><p class="ql-indent-1">据说这跟磕长头一样,也是一种修行。</p> <p class="ql-indent-1">塔尔寺藏经楼。这里收藏了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师徒全集》以及印度、西藏两地高僧大德论著等。</p> <p class="ql-indent-1">寺院里的僧人,红色的僧侣服包裹的是信仰与虔诚。</p> <p class="ql-indent-1">僧人是有“段位”之分的,职位高、学历深、资格老、威信高的称为喇嘛,其余称为阿卡。塔尔寺七百余僧众,能称得上喇嘛的仅六十余人。说明评审制度非常严格,是不是比我们评职称严格N倍。</p> <p class="ql-indent-1">红色的僧服与墙体上的颜色非常和谐。</p> <p class="ql-indent-1">很想亲眼目睹塔尔寺阿卡们的辩经。见过的人是这么记载的:只见里面的红衣学僧,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面对而立,他们大声的辩论着,而且站着的学僧一会儿击掌,一会儿欢呼,动作夸张,表情欢乐。</p><p class="ql-indent-1">可惜我无缘得见,阿卡辩经一般在清晨五点左右。那个时候我还在梦周公呢!</p><p class="ql-indent-1"> 遗憾!遗憾!</p><p class="ql-indent-1">只能借图借文,以慰我心!</p> <p class="ql-indent-1">这次也没见着阿卡们颂经。2014年8月西藏大昭寺的颂经场景。</p> <p class="ql-indent-1">2014年8月在甘肃拉不愣寺见到千人念经的场面。(室内不让拍照)僧人须脱靴入殿,游人可穿鞋,可见其宽容。其间一个头戴高帽,手执碗口大铁棍的"铁棍喇嘛"在执法,检查僧侣有无迟到或偷懒,可见其寺规严格。把当年的朋友圈图文载录于此,以补遗憾。</p> <p class="ql-indent-1">殿堂外面的转经筒。藏传佛教寺院最常见物品。所有的循环,所有的因果,所有的前世今生的都在这周而复始的轮回……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indent-1">最繁忙的印经院,这是专门刻印藏文经典的机构。</p> <p class="ql-indent-1">五体投地,磕长头。磕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起身再磕。几个大殿门口两边都是磕长头的信徒。有阿卡,有藏民,也有穿着与汉人无异的普通人,据说要磕十万个,虔诚由此而见!</p> <p class="ql-indent-1">十万次的磕拜,十万次起伏,十万次的默念……我想每个信徒心中都是佛光普照着的。</p> <p class="ql-indent-1">匆匆游客,怀着一颗好奇之心而来。</p> <p class="ql-indent-1">阿卡的房门古朴宁静,门拴上的彩色经幡特别抢眼。藏人相信,风吹动经幡,就象在念诵经文,自己的祝福就被风送往天上,所以在藏区这样的经幡真是无处不在,无处不见。</p><p class="ql-indent-1">说到经幡,突然想起在甘南放风马的事情。</p><p class="ql-indent-1">2014年8月我们到甘南旅行。好友扎西和甘南州藏剧团长次仁东珠热情款待,知道我们要前往西藏之后,带我们去放了风马。风马,一种印有马和经文的方块。放风马是当地藏民为祈祷全家一年平安和外出顺利的一种祈福方式。记得我们爬到一个小山上,用力扬撒五色风马纸,纸助风力,四下远飘。这是向神灵传递祈祷的语言,期待神灵保佑。</p><p class="ql-indent-1">那一次的藏区旅行,特别轻松愉快!</p><p class="ql-indent-1">感谢扎西!感谢次仁团长!</p> <p class="ql-indent-1">庭院深深深几许?</p> <p class="ql-indent-1">塔尔寺艺术三绝:壁画、酥油花、堆绣。因为寺内不允许照相,所以三绝照片只能从网上截取。</p> <p class="ql-indent-1">堆绣,塔尓寺男人的艺术作品。阿卡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p> <p class="ql-indent-1">酥油花,这也是男人的艺术,是一种用酥油塑形象物的特殊技艺。制作时间必须在冬季,僧人要不断的将手浸泡在飘着冰块的雪水中以便给自己的手降温,才能制作出酥油花。酥油花的素材自然来自佛经,以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宗教故事为主。创作时间要在三个月左右。十冬腊月,长达三个月的浸泡什么感觉?若心中无佛,难有此坚强的毅力。所以有人说酥油花是每一位制作者的心灵之花,更是开在每一位善良者内心深处的圣洁之花……</p><p class="ql-indent-1">酥油花的制作者无一幸免地会患上关节炎,痛苦将伴随一生,可是他们义无反顾。所以人们更愿意把他们比作荆棘鸟,一生都在寻找荆棘树,直到找到后,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条,竭尽所能放声高歌,歌声凄美动人,让其它歌声黯然失色。荆棘鸟以身殉歌,以生命唱歌,以一种惨烈的悲壮造就了永恒的美丽,给人们留下了最后的“绝唱”。这与艺僧们坚定、勇敢地制作酥油花真是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indent-1">为什么要制作酥油花?酥油花是做什么用的?说白了就是一种供品。很早以前人们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花果、花盘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为了减少杀戮,人们发明了酥油花。</p><p class="ql-indent-1">我佛慈悲,不到寺院,难以领略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大慈大悲。</p> <p class="ql-indent-1">壁画,这也是男人的艺术了,多用矿物颜料,色泽艳丽,经久不变。</p><p><br></p> <p class="ql-indent-1">藏传佛教寺院是很美的,大量鲜艳色彩的运用,屋顶、门楼、内饰……哪怕一面墙,一段围栏,鲜有空白。</p><p class="ql-indent-1">藏传佛教颜色的使用是很有讲究的。</p><p class="ql-indent-1">在藏传佛教中,红黄两色代表崇高、代表圣洁、代表信仰,是僧人和信众尊崇的颜色。红色和黄色是藏传佛教神圣的僧服之色,藏传佛教僧人以红色僧服为主,黄色用于法衣。有的院门、院墙也用红黄二色。</p><p><br></p> <p class="ql-indent-1">寺庙、活佛的驻地和高僧大德的寓所才有资格“身披黄色的外衣”。</p><p class="ql-indent-1">究其缘由,据说与仓央嘉措有关:</p><p class="ql-indent-1">三百年前的一个星夜,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如往常般来到拉萨的大街转角处黄房子喝酒,他一生衷爱的玛吉阿米出现了,惊鸿一瞥,即让仓央嘉措的心中为她升起了宝幡。从此他在不负如来不负卿的追寻中为美丽的情人写下无数优美的诗句,从此他放下天地也放不下她了。传说八廓街转角处的“黄房子”便是他们初遇并幽会的地方。</p><p> 在那东山顶上,</p><p> 升起皎洁的月亮。</p><p> 年轻姑娘的面容,</p><p class="ql-indent-1">渐渐浮现心上。</p><p class="ql-indent-1"> 数百年后的今天,这首情歌仍在传唱,可供后人追思的地方——八廓街转角处的那一所房子也还在,黄色于是被藏传佛教所尊崇。</p><p>不辨真假!</p><p class="ql-indent-1">黄色从来都是帝王的颜色,是自带尊贵与圣光的。</p><p class="ql-indent-1">可是我又愿意相信它真与仓央嘉措有关,因为他的诗,他的真性情。</p><p class="ql-indent-1">因为他而尊崇黄色,至少证明亦佛亦俗的他在佛界的地位,喇嘛们阿卡们没有忘记他。因为他,到西藏的游人们往往会到八廊街的黄房子小坐,无论是追思还是寻艳遇,证明人们深深地被他挚真的爱情感动过。</p><p class="ql-indent-1">有人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灵骨塔在塔尔寺,我特意问了讲解员,回答说没有,不在这里。</p><p><br></p> <p class="ql-indent-1">美丽的人字花院墙。</p> <p class="ql-indent-1">不规则拼接院墙。</p> <p class="ql-indent-1">红墙上的壁画,寺院在阿卡们眼中佛无处不在,在游人的眼中美无处不在。</p><p><br></p> <p class="ql-indent-1">不知不觉,走了近三个小时。每次进寺院参拜都很有感触。转经的时候大家都在一遍一遍地默默念:唵嘛呢叭咪吽!</p><p class="ql-indent-1">佛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p><p class="ql-indent-1">圣人言: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indent-1">离开时再次默默念:唵嘛呢叭咪吽!</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