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凤翔东湖

大道至简

<p>  “湖似郎官好,名因学士传。游鲦争唼雨,垂柳欲生烟。”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的诗句,描绘了凤翔东湖的美景,也道出了苏东坡与凤翔东湖的因缘。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26岁的苏轼以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由京师汴梁到凤翔赴任,到1064年离开的三年间,广地扩池、亲民祈雨、吟诗作画,为凤翔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凤翔人民喜爱。苏东坡疏浚扩修的东湖,960年来,自然成为凤翔历代官员和民众纪念苏东坡先生的重要场所,也成为许多喜爱苏东坡先生的、各路游客的打卡地。</p> <p>  唯有美食美景和美意不能辜负,这可能就是我旅游的动力所在。这次国庆中秋长假,在宝鸡欣赏完青铜器后,冒着细雨到凤翔县城,豆花泡馍和东湖古柳的诱惑,固然功不可没。但我对东坡先生的那份崇拜和挚爱之情,才是真正内在动力。</p><p> 来到凤翔,经当地人介绍,我们早上七点,就赶往北大街口,吃当地人认为最正宗最好吃的豆花泡馍。来到街口,一店面门前排着二十米左右的长队,停车辨认是否豆花泡馍店时,才发现简陋的门脸上只有简单的“豆花泡馍”几个不大不小的毛笔字,算是店面招牌了。店里二三十平,五六张桌子上坐满了正在享用美食的人。我们排在队尾,慢慢向前移动,身后也不断有人续排上来。大概二十多分钟,终于移动到了设在店面门外热气腾腾的锅前,只见一筐用刀切好的、大概三四毫米厚的锅盔馍片摆放在前,旁边还有一筐小麻花,老板娘用二维码收款后,用手抓起大半碗切好的锅盔馍片(麻花是需另外加收钱的),传递给老板,我们跟随着已装上馍片的碗,来到旁边一口滚烫的豆浆锅前,老板麻利的将馍片倒入翻滚的豆浆中,大概煮不到一分钟,用漏勺捞起发软的馍片盛在碗中,再从旁边的桶中用勺子舀入两块软软的豆花,放入一些专用调料,然后浇上两勺滚烫的豆浆,最后放入油泼辣子,洒上葱花,一碗豆花泡馍才算完成。</p><p> 我们就着老板娘推荐的榨菜,慢慢享受着白里有金、面浮辣红的美食。金边锅盔馍片软而不烂,有嚼劲;豆花鲜嫩爽滑,煮而不散;红色辣子鲜艳且香而不辣;白色豆浆营养而味道丰富。吃着吃着,想起了苏东坡当年吃完豆花泡馍后的一句俗语:东湖柳,姑娘手,金玉琼浆难舍口,妙景、巧人、佳味,实乃三绝也!“金玉琼浆”说的就是豆花泡馍,其中“金”说的是金黄的馍片,“玉”指的是豆花,“琼浆”是对豆浆的美誉。苏东坡作为文豪级美食家,对豆花泡馍这种将南北风味巧妙融合为一体的百姓日常饮食连呼惊奇,不知如何形容,我更是让美味美得,只想到美美美、香香香、有滋有味有营养,竟也不知如何表达。</p> <p>  吃罢豆花泡馍,带着暖暖的身子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东湖。刚进北门,不宽的道路旁边,粗壮的古柳和杨树遮天蔽日,显得古老幽静。可能是天冷加上绿植遮挡的缘故,只看到三三两两的老年人或散步或暴走,享用着清静祥和的景致。</p><p> 凤翔东湖,夏、商称为橐泉;周文王元年因瑞鸟凤凰饮水于此而名曰“饮凤池”;北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大文豪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广地扩池,植柳建亭,遂更名为“东湖”。东湖占地32万平方米,分内、外湖。湖内亭台楼阁、桥堂轩榭等建筑别具一格,精巧雅致、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莲池碧翠、水光潋滟。湖岸柳树成荫、松柏常青、鲜花点缀。著名景观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君子吊古等。东湖集历史、文物、科学、艺术、风景、旅游于一体,堪称我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优秀代表,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p> <p>  沿着两边古树新绿夹杂的小道前行,一道木牌坊出现在眼前,这个位于湖面西北角的牌坊,在古柳枝条的抚摸下,若隐若现地露出“东湖揽胜”四个金色大字,原来是东坡先生的手迹。但细看牌坊得知,这个修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牌坊,是时任凤翔知府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而建,并亲笔题写“东湖静影”四字牌匾,后世多次修茸中,牌坊上的字就换成了东坡先生的“东湖揽胜”了。木牌坊后豁然开朗,只见湖面波光粼粼、亭台楼阁倒影绰绰、拱形桥下白鹅嬉戏,一幅南方园林景象呈现眼前。</p> <p>  不远处,建在湖中央的亭子吸引了我。我们沿着小桥走近亭子,抬头发现名为“断桥”的、建于明代的长亭,原来是苏轼在凤翔修浚东湖后,于27年后的1089年,出知杭州时又疏浚了西湖,修苏堤建断桥亭,后人为纪念苏轼在凤翔的文章政事,也在东湖建了断桥亭,文人骚客谓之曰“断桥叙史”。</p><p> 经过断桥亭,就来到湖中央的君子亭,君子亭为八角挑沿亭子,大气华丽,为苏东坡创建。苏东坡疏浚东湖后,水中植荷,亭旁栽竹,荷花竹子都有“君子”风范,而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亭取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以昭示后人应该做坦坦荡荡的正人君子。与君子亭相连的还有宛在亭,也是苏东坡创修。《诗经.秦风》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命名“宛在”,就是取伊人宛在之意,表达怀古之情。</p> <p>  园里除“君子亭”和“宛在亭”是苏轼创建外,还有一座“喜雨亭”,也是苏东坡修建。喜雨亭原址在凤翔府衙内,后迁入东湖。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天大旱,苏轼日夜焦虑,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祈雨,幸而天降甘霖,一雨三日,官民喜形于色。此时亭子正好建成,遂以“喜雨”名亭,苏轼也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著名散文《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苏先士的喜悦心情可与周公得到嘉禾,汉武帝得到宝鼎,叔孙打败敌人一样高兴。名人、名亭、名篇,让我对苏东坡先生更为崇敬。</p><p> 喜雨亭记碑文虽然模糊不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去“凌虚台”的心情。凌虚台是北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凤翔知府陈公弼为登高望远而建,为凿地取土而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任凤翔知府熙年在凌虚台上增筑“适然亭”,登亭倚栏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适然亭之名由此而来。我们登上昔日高台亭子,视线早已被茂密高大的树木和现代建筑所遮挡,难以产生心旷神怡的适然之情。</p> <p>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时任凤翔知府白维清,道是了解世人和我的心意,在东湖东南角创修“一览亭”,这个建在北魏城墙之上的亭子,是东湖最高建筑,远可观太白山积雪,近可览雍城全景,俯可瞰东湖全貌。秀湖奇峰,一览无余,故而得名。登上一览亭,有豁然开朗之感觉,向西北望,湖光亭台尽收眼底,只是雍城全景,因零星高层建筑遮挡,只能部分可见。让我最为欣喜的是,站在一览亭南望,阴沉的天气中居然看到了太白山峰,太白积雪不能辨认,但山体轮廓清晰明亮。站在一览亭近看,东湖南门外的苏东坡广场上,高大的苏轼塑像背影巍然屹立,象是遥望着太白山,祈求风调雨顺。</p> <p>  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鸳鸯亭,也在湖中央。据说苏轼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二人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且王弗知书达礼,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颂。后人修建鸳鸯亭,以缅怀苏轼夫妇</p> <p>  在湖面周围,各朝代的亭子还有很多,无论是为纪念苏东坡在东湖所作的脍炙人口的诗文的“洗砚亭”;还是依据苏轼《题金山寺画像》诗意所修建的“不系舟”;以及近现代所修的、缅怀苏轼的“望苏亭”;还有近年新修的“雁南亭”,都是为了缅怀苏东坡先生在凤翔为官三年,兴利除弊、一心为民的显赫政绩。</p> <p>  穿过整个东湖,来到南门外广场,站在凤仪门下,凝望高大庄重的苏轼塑像、和近年修建的贤良楼,感慨万千!一代大文豪、伟大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生活家、美食家的苏东坡,在凤翔仅仅为官三年,却给凤翔人留下了千年称颂的显赫政绩和人格魅力,这与他旷达率真、热爱人民、懂得生活的性格和风范密切相关。</p><p> 此时此刻,东湖的风景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透过这一座座的亭台楼阁,看到了一个有才情、懂生活、会生活、为民众的、具有人格魅力,被后人千年称颂的艺术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