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外诗人招人来

乔安娜(笔名:琼安)

<p>信步于杜甫草堂外墙,应该是为了迎接大运会,成都这两年是大肆建设和维修,杜甫草堂也不例外。</p> <p>我属于没有方向感的那种,从浣花溪公园进去,漫无目的地散游。说实话,浣花溪和杜甫草堂应该是远近闻名,大多四川人应该知晓,尤其是成都人几乎都应该亲临过这里。</p> <p>而我却是第一次这样有时间来逛一下,满目都是景,到处都觉得好奇无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前几日国庆中秋双节相逢的原因,这里到处喜气洋洋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树枝上、路灯旁、房檐边,来往游人不算很多,大部分应该是附近的居民,他们有的跑步、有的垂钓、有的散步,总之,就是很悠闲恬适的感觉。</p> <p>东走西拐,不知不觉我就到了杜甫草堂外面。也许是心里根深蒂固对杜甫崇拜的因素,沿路看到好几尊杜甫的雕像,禁不住就驻足仰视半天,好生敬慕。</p> <p>顺河走过去,看到好几个摄影爱好者架着长枪短炮,估计是在拍摄水中的鸭子、对面的倒影和突然窜出来的白鹭。于是独自吟上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p> <p>习惯性的不懂就找度娘,一边赏景一边学习,来到一个较为僻静的一块地方,那里有一个大石头,湖边靠岸的地方停着两艘小木船,一新一旧,猜想那艘旧乌篷船一定有杜甫坐过的影子。</p> <p>度娘告之:</p><p>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p><p><br></p><p>唐末时期,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后来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过。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弘治十三年和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p><p><br></p><p>1955年这里成立了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p><p><br></p><p>杜甫草堂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p> <p>所到之处到处留有杜甫诗句,墙面上、门柱上、石头上;或草书、或行书、或隶书等等,整个浣花溪、杜甫草堂内外溢满了杜甫诗歌厚重的底蕴。你会觉得就随便走过的游人都文雅了许多。</p> <p>有点好奇当时的工匠们是以什么作为依据来雕塑诗人们的。每位诗人都雕刻得惟妙惟肖。我在想当时和过后应该有很多诗人来和杜甫在这里饮酒作诗吧!</p> <p>看着他们有动态感的雕塑,一眼都可以看出谁是谁,他们的着装打扮、举手投足匠人们都精雕细刻了出来,佩服。无论是从初唐四杰还是三曹又或者是林则徐、李清照都可以看出当时文人们的儒雅。</p> <p>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探讨的样子,都是那么美妙,很难想象出他们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是怎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心境。让我想起了那句“有朋自来不亦悦乎”。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一定和现代诗人文人一样也会谈政治抱负、理想愿景、诗词歌赋吧?</p> <p>站在李清照女词人塑像前,敬慕的情感油然而生,她可是所有女文人羡慕学习的女子。经历不一样的时代,李清照太多的词令人耳熟能详“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欧鹭。”望着她感觉她在和路人对话,活了一样。</p><p><br></p><p>每位诗人面前停留几分,好生喜欢他们的着装,还有浑身上下透着的文气。时间关系,下次再来,一定到杜甫草堂里面去看看。天阴沉了下来,一群不是燕子的雀鸟在草堂上空盘旋,叽叽喳喳催促着游人赶紧回家,雨要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