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911年10月21日,英国TheGraphic增刊关于辛亥革命的图文报道,标题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其中评论称满清二百五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图片有3张,左上为载振贝子,右上为孙中山,下图为溥仪父子的合影,载沣端坐椅上,怀抱溥杰,手牵溥仪。</b> <b>1912年3月3日,法国Le Petit Journal关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报道,标题为:《袁世凯剪下他的辫子》。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退位,同一天袁世凯宣誓拥护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次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画家以袁世凯剪去辫子这一场景对整个事件进行了概括,告示一个旧时代的终结。</b><br> <b>1909年8月29日,法国Le Petit Journal关于中国新军的报道,标题为:《中国新军》。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的晚清政府,对新式军队一直抱有很大的期望。由新式的军装,新式的武器,新式的训练装备起来的新军正在训练。</b><br> <b>1911年10月21日,英国The Graphic增刊关于清末清政府立宪的图文报道,标题为:《中国对西方的模仿,满清政府的响应方式》。其中评论为在立宪压力下满清政府的反应。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清政府决定实施立宪,尽管派出五大臣考察欧洲宪政,但最终实际建立的还是维护皇权的宗社党和皇族内阁,本质并没有太大变化。图片有19张,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射箭的满清骑兵;新军第一镇统帅凤山将军;端方;宗社党成员;袁世凯;荫昌;正在阅兵的载涛;前往茶馆路上的卖唱姑娘;青岛德国租界的主要街道;北京营建中的国会大厦;北京的使馆街;大清邮差;南京附近被洪水淹没的乡村;中国拥挤的火车;上海正通过铁桥的有轨电车;北京营建中国会大厦的另一个角度;上海的有轨电车;一间女性经营的按摩院。</b><br> <br><b>1911年11月4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辛亥革命中一些城市镇压革命的图文报道,标题为:《这样的惩罚会降临到被捕的革命者身上》。其中报道了一些城市革命者遭到镇压的情况。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通电独立,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兵不血刃的完成革命,很多革命者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图片城门上悬挂示众的革命者头颅。</b><br><div><b><br></b></div> <b>1911年11月25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武昌起义期间汉口难民的图文报道,标题为:《从革命军的首都到革命军更想占领的地方》。其中文章介绍了从汉口乘“江永”号轮船逃往上海的难民的情况。尽管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发出安民告示,组织军队巡逻,维持治安,并未侵扰民众生活,但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的战争没有不令百姓生灵涂炭的,1911年10月27日,冯国璋率领的清军进入汉口和革命军展开巷战,继而放火烧毁大片汉口城区,很多百姓沦为难民。图片共1张,为“江永”号即将抵达上海码头的情景,船上、岸上满是从汉口逃亡来的难民。</b> <b>1911年12月2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辛亥革命中武昌的图文报道,标题为:《帝国官员起身赴任的理由》。其中引用了前任四川总督岑春煊上任时说的一段话,用以对比说明在目前的形势下清政府未能及时向湖北派出能够主持大局的官员的被动局面。图片共3张,自上至下分别是被革命军炮击后的湖广总督府;总督在军队的护送下抵达上海;百姓从被烧毁的湖广总督府偷运木料。</b><br><br> <b>1911年11月4日,英国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关于中国新军建设的图文报道,标题为:《在中国危机和远东问题中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西式训练的中国新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仿照西法编练新军,向海外派出军事留学生,几年下来很有成就,辛亥革命中革命军的主力都是训练有素的新军。但是最有实力的新军都集中在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六镇,这也影响了民国成立之后的政治走向。图片共8张,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是工兵用竹筏搭建的浮桥,远处还可见侦察气球;新军装备的现代武器,克虏伯山地炮;欧洲化装备的中国新军;陆军的侦察气球;新军中留辫子的军官;革命军在山上展开防线;步兵军团在军官的率领下列队前往营地;留辫子的新军军官。</b><br><br> <b>1911年10月15日,法国Excelsior Journal Illustré Quotidien关于辛亥革命的报道,标题为:《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汉阳江边鳞次栉比的帆船;汉阳铁厂;清末的剃头铺;革命军士兵;拿着水壶的苦力;汉口的街道;汉阳的城墙;汉口的居民区;武昌城的风景。</b> <b><br>1913年2月1日,法国L’Illustration关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图文报道。图片共3张,上图是中国的议会;参议院议长吴景濓;参议院副议长汤化龙。</b><br> <b><br>1911年10月21日,英国The Graphic增刊关于中国青年的图文报道,标题为:《当代之年青中国,直隶高等学堂所见》。其中文章为记者在保定的直隶高等学堂所见所闻,以此表现成立共和之中国的未来。直隶高等学堂的前身是1898年创建的畿辅大学堂,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原畿辅大学堂的基础上建立了直隶高等学堂,亦称保定大学堂,是北洋大学堂预备学堂,培养了很多人才。图片共9张,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分别为100码比赛准备起跑的学生;散开的辫子;100码比赛的冲刺;挽起发辫的司号员和指挥官;学校社团内“议院议长”打扮的学生;观察操练的蓄辫军官;仍然被保留的贡院;贡院的墙;直隶高等学堂的报告厅。</b><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