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摄影师作品精选

福全

<p>▼1949年,开国大典。侯波摄影</p> <p>▼1954年,毛泽东视察官厅水库。侯波摄影</p> <p>▼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1954年。侯波摄影</p> <p>▼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在中南海紫光阁,1954年。侯波摄影</p> <p>▼1954年, 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人代会上。侯波摄影</p> <p>▼毛泽东向朱德授元帅军衔,1955年。侯波摄影</p> <p>▼1957年,毛泽东在安徽钢厂。侯波摄影</p> <p>▼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在农家门口与小孩逗趣,1958年。侯波摄影</p> <p>▼1958年,毛泽东与维族老人库尔班亲切握手。侯波摄影</p> <p>▼1958年,毛泽东在河南。侯波摄影</p> <p>▼毛泽东和韶山中学的师生们,1959年。侯波摄影</p> <p>▼1954年, 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人代会上。</p> <p>▼毛泽东畅游长江,1956年。侯波摄影</p> <p>▼毛泽东和邓小平,1959年。侯波摄影</p> <p>▼陈云、邓小平畅游颐和园,1952年。侯波摄影</p> <p>▼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真、陈毅、邓小平正在聚精会神看一本古书,1960年。侯波摄影</p> <p>侯波摄影作品精选</p> <p>侯波摄影作品精选</p> <p>侯波摄影作品精选</p> <p>▼侯波能够进入摄影圈,拍出这么多经典之作,与一个人分不开——她的丈夫徐肖冰。徐肖冰同样是位出色的摄影师,也留下了许多名作。↓</p> <p>▼毛主席在抗大讲“论持久战”,1938年。徐肖冰摄影</p> <p>▼彭德怀在“百团大战”时,在山西前线哨所观察敌情,1940年。徐肖冰摄影</p> <p>▼毛泽东与朱德在党的七大,1945年。徐肖冰摄影</p> <p>▼1949年,徐肖冰、侯波与毛泽东合影</p> <p>徐肖冰和侯波</p> <p>▼1942年2月,徐肖冰、侯波在延安清凉山下的窑洞里,喜结连理。</p> <p>▼刘文西创作的第五套人民币毛主席头像。</p> <p>▼刘文西正在给创作对象分享画作。(照片均由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提供)</p> <p>毛主席一组珍贵彩色照片</p> <p>毛泽东在延安 斯诺摄影</p> <p>▼1959年9月,毛泽东参加李敏、孔令华的婚礼,前排左二为邓颖超、左三为蔡畅、左五为孔从洲</p> <p>周恩来在黄埔军校</p> <p>周恩来在延安 斯诺摄影</p> <p>郑景康</p><p>郑景康1904年生于上海,父亲曾经司职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和粤汉铁路公司,创办贸易、航运等企业。由于这样的经历,晚年的郑观应希望儿子郑景康能够和自己一样从事商业活动。1920年,郑观应决定将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毕业的郑景康送进了当时的上海商业专科学校就读,期冀他未来从事商业贸易。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伟大的纪实摄影家。</p><p>郑景康(1904-1978),中国著名摄影家,广东中山人。他是中国改良思想家,爱国学者,郑观应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景康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通讯社人像室主任。他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齐白石、华罗庚、吴运铎等国家领导人,艺术家,科学家和英雄模范人物拍摄的肖像,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1964年,他为毛泽东主席拍摄的一幅肖像,至今一直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正中。</p><p>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去重庆谈判,郑景康在延安机场拍摄的作品《挥手之间》举世震惊,反响强烈,“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气韵生动。</p> <p>1945年中间带相机的是郑景康</p> <p>带领文联慰问团看望下放干部,郑景康</p> <p>▼1949年9月,开国大典前夕,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周恩来派人送来几幅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照供毛泽东挑选,毛泽东—眼就看中了这张他与朱瑞的合影。两天后,经毛泽东建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加工,在开国大典时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那是毛主席和正在延安组建炮兵学校的朱瑞同志沿延水河边散步的时候,由摄影师郑景康在无意中给他们留下的难忘纪念。</p> <p>1944年摄影师郑景康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与朱瑞</p> <p>第一张标准像</p> <p><b>毛泽东第一张标准像的原始照片</b></p><p>1950年劳模英雄大会 郑景康摄影</p> <p>第二张标准像</p> <p>1964年,为毛泽东拍一张正面照,露出两个耳朵的标准照,这个重大任务落到了新华社记者郑景康的头上。为了不惊动毛主席,郑景康只带了简单的灯光,只身赴中南海。照片拍回来了,领导还是默默地交给了陈石林。陈石林也还是一句话没有讲,他多年后才披露:“当时我拿到照片后,只感到作为一位伟人,毛泽东这张照片根本不能和崇拜他的群众见面。”在陈石林看来,这张什么都记录下来了的领袖照片几乎是废品:毛泽东眼神无光,显得很苍老,衣服上有大块阴影,衣领还不整齐。</p><p>但是陈石林晓得摄影记者的苦衷。那个年代,毛主席已经是神,摄影师见到毛主席连话都不敢同他讲,哪里还敢提醒主席,甚至于敢摸摸主席的领子,帮着主席把褶皱抹平。</p><p>陈石林只能在暗室里动了毛泽东的领子。他用四倍的放大镜进行修整,修掉不足处。这时的陈石林,技术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巅峰状态。经过修整的照片,甚至比5年前制作的毛泽东第三张标准照显得还要年轻,头发更黑,皱纹更少了。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70岁了。1998年,陈石林碰到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说毛主席很喜欢这张照片,亲自圈定,李讷赞叹其神奇:“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p><p>修整后的第四张标准照几乎完美无缺,直到群众提出了新的意见。原来,郑景康曾经给蒋介石拍过照,群众质疑,说伟大领袖怎么能够和蒋帮头子用同一个摄影师?陈石林又开始制作毛泽东的第五幅标准像。只是晚年的毛泽东迅速衰老,画面无论怎么修整,再也体现不出伟大领袖的形象了,关键是看上去“不像主席了”,陈石林无奈放弃。多年修整出的毛主席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陈石林自己也过不了这道关了。</p><p>第三张标准像</p> <p>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至今的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p><p>修整后的第四张标准照几乎完美无缺,直到群众提出了新的意见。原来,郑景康曾经给蒋介石拍过照,群众质疑,说伟大领袖怎么能够和蒋帮头子用同一个摄影师?陈石林又开始制作毛泽东的第五幅标准像。只是晚年的毛泽东迅速衰老,画面无论怎么修整,再也体现不出伟大领袖的形象了,关键是看上去“不像主席了”,陈石林无奈放弃。多年修整出的毛主席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陈石林自己也过不了这道关了。</p> <p>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的经典瞬间:挥手之间 郑景康摄影</p><p>《挥手之间》更是当时两党之间的大事件,郑景康曾经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工作,此行承载的历史意义非同寻常,他和徐肖冰、吴印咸三人都拍摄了当时的情况,但最为精彩,准确定格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在上飞机时依依送别的挥手镜头的还是郑景康拍摄的。对这样的事件,他有着非同寻常的敏锐。</p><p>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国命运又一次走到了抉择的关头。</p><p>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和平有着真诚的渴望,沉着应对,出乎意料地接受了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谈判。</p><p>1945年8月28日,延安东门外机场,一千多位送行的人们带着复杂的心情依依惜别“一身心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p><p>当时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王若飞同志一行送行的,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以及延安军民,其中就有摄影记者郑景康、吴印咸、徐肖冰、石少华、沙飞等人,由国民党将军张治忠和美国大使赫尔利等人陪同接机。</p><p>著名作家方纪曾描述:“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着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然后有力的一挥,停止在空中。”摄影家抓取这一决定性的永恒历史性瞬间,毛泽东的挥手之间,是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为了民族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谈判。郑景康的摄影作品《挥手之间》是在毛泽东在挥洒之间的大气磅礴中,表现出一代伟人伟大性格和雄才大略。</p> <p>郑景康所拍摄的齐白石</p><p>1956年的齐白石,郑景康摄</p><p>郑景康说:“摄影必须是技术加艺术的修养,再加上政治上的认识和立场,通过合乎真理的表现方法,才能表现真正的美”。</p> <p>▼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陈勃在天安门城楼上拍摄《天安门上的欢笑》等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p> <p>▼1949年春天陈勃在双清别墅给毛泽东拍的照片。</p> <p>杜修贤(1926-2014),别名杜山,出生于陕西米脂的一个贫寒人家。12岁时就开始打长工,为谋生而饱尝人间艰辛。14岁时进入绥德县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当了一名勤务兵。1944年前往延安,在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学习摄影,从师著名摄影艺术家吴印咸先生,从此与照相机结下终身不解之缘。1960年任新华社驻中南海摄影组副组长、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组长,同年担任周恩来总理专职摄影师,拍摄了大量周总理视察、出访的经典影像。1970年开始担任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拍摄记录了毛主席的晚年生活直至逝世,是“红墙”里的著名摄影师之一。代表作品《历史性的握手》。</p> <p>历史性握手 杜修贤摄影</p> <p>摄影师杜修贤的记录:领袖们的瞬间</p><p>杜修贤,别名杜山,他在近半个世纪的摄影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摄影艺术,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宝贵时机,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很多生动而富有时代气息的照片成为我国新闻摄影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用照相机记录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第一代领袖的最后岁月,也记录了其他政坛风云人物的最后瞬间,用镜头描绘了比任何时候都富有深刻意义的历史画面。</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杜修贤摄影作品精选</p> <p>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最后合影</p><p>作为并肩作战的开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影并不多。而两人最后一次握手的照片,也是由杜修贤拍到的。</p><p>1974年5月29日,周恩来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泽东,那也是他最后一次走进毛泽东书房。回见结束后,周恩来一反常态,没有马上离开书房,而是站在一边,等着毛泽东与外宾一一握手。毛泽东告别最后一个客人后,回过头看到周恩来。</p><p>周恩来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两个人就这么默默地握了很久。杜修贤眼明手快地抓拍了这个忧伤凝重的瞬间。这是两位开国领袖最后一次在镜头前握手的画面。之后的6月1日,周恩来到办公室整理了一会儿文件,就住进了解放军305医院,当晚躺上了手术台……</p> <p>吕厚民(1928年9月--2015年3月),黑龙江省依兰人,曾为中南海摄影师、组长,1949年建国以后从东北电影制片厂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是毛泽东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摄影师。14年里,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瞬间。</p><p>曾任中国摄影协会的副秘书长、常务书记、副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是中国的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p><p>2015年3月9日,著名摄影家吕厚民凌晨在京去世,享年88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