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p><p>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p> <p>2020年9月6日,93岁的外婆与世长辞,外婆走了,等于带走了我大半个童年,也带走了萦绕在老屋的热闹笑声。外婆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大富大贵,终其一生,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p> 苦 <p>外婆是个苦命之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具体的我也不是非常了解,我也就知道个大概。外婆只有一个嫡亲的妹妹,比外婆小五岁。据说,在小外婆两岁的时候,太外公就没有了,于是太外婆带着两个女儿改嫁,后来太外婆又生下了五个儿子。小舅公还是很小的时候,太外婆也没了。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失去了亲娘,外婆是长姐,就像母亲一样照顾几个弟弟妹妹。所以,虽然那五个舅公跟外婆是不同姓氏的,但是到现在,包括舅公的子女,都是很亲近外婆、尊重外婆的。</p> 强 <p>外婆和外公的婚姻整整72年,二老于1948年结婚,然后陆陆续续诞下八个子女。那是埋在二老内心深处的世界,那是一段辛酸的一段历程,是怎样的毅力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外公常年在外工作,一般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家里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外婆一个人身上。衣食是最大的压力,吃了上顿没下顿,借一点吃一点;八个子女穿着也是靠外婆拆补旧衣服才勉强有的,外公宁可自己挨冻,把一件结婚的大衣拆开来给小孩做了两件衣服穿。为了缓解日常生活的压力,外婆也加入生产队,去山上背树,有一次,山上的人一把没接住砍下来的树木,那根粗壮的大树差点砸到外婆身上……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几十年,后来子女成家,再后来有了孙辈、玄孙,日子好过起来,外婆却永远离开了我们。</p> 善 <p>我出生的时候,外婆已经六十多岁了,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外婆总是扎着两个辫子,后来辫子剪了,就一直是短发。从我记事开始,外婆从来没有跟别人红过脸,更不要说和别人吵架了。据乡里邻舍讲,外婆年轻时也从不与人争吵,一直是与人为善。以善修身,终有好报,外婆去火化那天,从冰棺拿出遗体时,外婆的整个身体都还是柔软的,这也许就是外婆修来的福分。而且外婆的命格中,也只有七八十岁的寿命,且无人送终,但最终外婆享年93,送终的子孙站了一房间,让人不得不相信,积善之人必有余庆。</p> 孝 <p>外婆刚嫁给外公的时候,因为娘家底子差,所以会被这边的公公婆婆看不起。有一次,舅婆来玩了之后,家里少了一把火钳,太婆就明里暗里地说是外婆娘家的人顺手牵羊了。对此,外婆并没有与太婆争吵,只是静静地听太婆把要说的话说完。后来,太婆走了,小姑婆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在谷仓里翻出来一把火钳,就是当时少掉那把,才还了外婆一个清白。外婆对长辈的孝顺,让舅舅阿姨们耳濡目染,所以,当外婆年迈卧床时,八个子女也是恪尽孝道,轮流照顾外婆,我想,孝顺这东西,肯定是代代相传的。</p> 爱 <p>外婆的爱,始于儿时记忆,终于工作繁忙。在她有限的生命中,对长辈的爱戴、对平辈的友爱、对子孙的关爱,从不曾缺席。每年的腊月廿九,子子孙孙都要回到外公外婆的老屋,庆祝又一年的到来,这是外婆最开心的事。开席时,外婆就要开始给玄孙们分发红包,给在场的男丁每人一包香烟,女的就每人分一包糖果,九十多岁还是一如既往。热热闹闹的年夜饭,高扬的笑声,老屋的幸福……这些场景,随着外婆的逝去,也不可再复制了。</p>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p>每每回到老屋,看到高挂的堂前的外婆遗像,我就忍不住泪流满面。人们常说,娘在家在,外婆在的时候,舅舅、阿姨都是一家;外婆走了,舅舅、阿姨就成了亲戚。尽管95岁的外公还健在,可是外婆的那份家的感觉,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五七前夜,愿外婆再来看看我们这些最亲的人,最想念您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