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有中国威尼斯之称的上海人的福利!

来生缘

<p>朱家角古镇地处长江下游的江南湿地,属于上海地区与苏杭交界,也就是苏州上海杭州交界处。与苏州黎里古镇紧邻,与乌镇,西塘,周庄,同里水乡古镇连成一片。</p> <p>它与周边古镇不同的是,依托淀浦河,水域水系比其它古镇更宽更丰富,也显更大气。由主河道开始,游走于各支流,又有曲经通幽的味道。</p> <p>朱家角古镇我早有耳闻!应该是繁华拥挤怱忙的上海大都市一个难得还存有不紧不慢的闲适之地。这里不收门票,听说节假日这里人流如织,市区到古镇有地铁四十分钟直达,这也就不难成为上海人念念不忘的周未休闲之首选!</p> <p>我不是特意去朱家角古镇的,我是顺路去看看的,且在刚刚疫情好转,这就让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安静的朱家角古镇!也许就是这份幽静且下着雨,让我对这个古镇有了更多的好感!</p> <p>朱家角古镇离市区四十八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整个小镇占地将近一百四十平方公里,朱家角镇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在明代逐渐得到发展,正式建镇,并且因为农业商业发达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是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p><p><br></p> <p>小镇破旧的房屋围绕在河道两岸。这些临河的建筑可能才算得上有点古镇的味道。里面有一些是茶馆和咖啡馆。不管怎么说,去茶馆坐坐还是蛮有感觉的。但是如果是在中国古镇喝咖啡,总感觉怪怪的。河道里有时可以看到几艘小船划过。</p> <p>虽然很多房屋已经被现在的居民改造得更像现代农村房舍,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途中路过了一处大清邮局旧址。但,这个遗迹要门票。</p> <p>朱家角那什么放生桥、报国寺、慈门寺、城隍庙等等这些多是岁月留下的遗迹,小民小商贩的特色引人。这是对历呀!现代快餐文化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p> <p>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千年古镇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p> <p>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p> <p>慈门寺</p><p>即清华阁十二景中的“慈门杰阁”,为朱家角著名古刹,位于放生桥畔、漕港河边,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原名“明远庵”。明嘉靖中毁于兵祸,隆庆五年,行脚僧“湛印”募款重修大雄宝殿,民间称为新殿。据传正殿如来佛的一对眼睛看上去像活的一样,夜里还会发光,是用“猫儿眼”宝石镶嵌,如来佛座垫下有一暗室,直通淀山通灵泉。大殿朱檐石柱、内塑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于壁,凡所应有,无不毕具,寺遂成为大刹。</p><p><br></p> <p>明万历三十九年,敕赐寺名为“护国明远慈门寺”,并赐乌斯藏大士一尊,经二十部,为此寺内特地建造观音阁和藏经阁,以珍藏这二件御赐的镇寺之宝。由此慈门寺名声大振,香火旺盛。明崇帧元年(1628年)殿左建一座钟楼,楼高六丈二尺(20米),钟重二千五百斤,撞之声闻二十余里。每当风晨月夕,钟声隆隆,震于太空,鸣鸣遥闻,闻者肃然而醒,惶然以思,止恶而兴善,于警世之教,亦深有裨益。</p><p><br></p> <p>几经战乱,慈门寺逐渐衰落,民国期间,寺被改为医院,四十年代末仅存大殿、钟楼等建筑。五十年代初在原寺址建成县人民医院,现为朱家角人民医院住院部,旧址上仅存雌雄古银杏各一株,依然挺拔翠。</p> <p>慈门街</p><p>现慈门街是在原基础上重建的,是百年老店涵大隆酱园的后院,内有文昌阁、九碑廊、龙泉地等。现为集商业、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商贸城。</p><p><br></p> <p>珠溪园</p><p>珠溪园位于镇东首318国道的入口处,建于解放后,是朱家角镇上除西井街的课植园外的又一课植园座园林。珠溪园原名共青公园,建于1956年。原为镇上富户蔡氏墓地,占地70多亩,内有池塘、小河,把墓区分成3个圩头,以小桥相通。墓区内竹林、树木成片,花卉簇拥,栽有松、柏、梅、榆、棕、铁树等名贵树木和各种花卉。</p> <p>课植园</p><p>青浦区朱家角镇是上海西部水网地区的一个大镇,1991年3月被公布为上海市历史文化名镇。课植园园址建在镇西井街147号,这是一处庄园式的园林建筑,园主姓马,名维骐,自号农圃。园取以“耕读”之意,题名“课植”,俗称马家花园。民国元年(1912年)始建,历时15年,花银30万元。花园坐西朝东,正墙门面对西井街巷。沿河有船舫、河埠、石驳岸。整个庄园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三部分组成。各种建筑200余间,占地5.3万平方米。</p><p><br></p> <p>北部为厅堂区,第一进为轿厅,其余为头厅、二厅、三厅和迎宾厅四进。二厅为二层楼建筑,楼上为马氏生活区。迎宾厅北为书城楼。围墙上饰有城垛,似小城楼。围墙中间和两旁有圆形月洞门。正南面月洞门后建一拱形旱桥。南部为假山区。假山区内有打唱台、逍遥楼、观戏厅、荷花池、藕香亭、课植桥、钓鱼台、蝙蝠亭等。园内建筑结构精巧、气势雄伟、布局优雅。登上高五层的逍遥楼顶,远眺四方,全镇景色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长长的碑廊内,有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祝枝三书写的“梅花诗”等碑刻数块,文徽明“游西山诗”、唐寅、周天球的诗文石刻共12块。经过十年动乱,还能如数完好保存实在有幸。</p> <p>荷花池西为园林区,亦称稻香村。内有数十亩的各种花卉树木;北部有“耕九余三堂”,西南角上是小游览区,有小假山、荷花池、九曲桥和倒挂狮子亭等。</p> <p>圆津禅院</p><p>为清华阁十二景之一,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系禅宗曹溪一脉,淞吴名刹,因院内供奉观音菩萨,故又名“娘娘庙”。禅院北临漕港,东傍珠溪,院舍结构小巧,佛像不多,但都精雕细刻,光彩耀目,庄严肃穆。</p><p><br></p> <p>禅院是历史上为重要的文物储藏所,明清以来,许多文人雅士慕名纷纷前来,禅院成了明清时期文人酬唱往还之所,文化底蕴深厚。清初住持语石大师擅长丹青金石,广交翰墨。此后凡七传二百余年,悉以书画名世。王时敏、王原祁以及王昶、刘墉、郑板桥、钱大昕、董其昌、徐乾学等诸多名人均来过禅院泼墨挥毫、留下诗画墨迹。其中王昶亦曾为禅院撰写碑文等,并寄存了他著作的部分书板及其他许多故物。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寺院进行了大规模修葺,修建了“亦峰居”、“漕溪草堂”、“墨花禅”、“息躬室”、”清华阁”、”航斋”诸建筑,其中以“清华阁”最负盛名,它不仅是名人文士珍藏书画之处,而且环境优美,登上清华阁远眺近望,珠溪胜景尽收眼底。西自淀山湖,南及余山。东至三汾荡,北眺西漾淀,“皆微茫见于云树之外,而村落之疏密,渔舟商舶之往来,得一览而尽之”,故有清华阁十二景之称。</p> <p>圆津禅院内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战乱,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四十年代末期,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青浦县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还保留有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为了再现禅院昔日景观,在圆津禅院修复委员会的主持下,由上海云湖集团、青浦广宏房地产公司鼎助,于2000年5月动工修“三圣殿”,重建“圆通宝殿”等,同年九月竣工。</p> <p>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p> <p>有人说众多江南古镇大同小异!看一个二个就够了,我却不以为然,不仅看不够,看不完,还非住一晚融入在古镇的黑夜深处,静静等待虫鸣后的黎明。</p> <p>我觉得每一古镇都有着不同的故事,都有不同古人的足迹!也在时光的流逝中留下我的时先与足迹,还留下了这经历后的一声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