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做事——筹备研究会前后之感悟

王之好乐甚

<p>我是不爱写的,脑子想的快、多、杂,感觉文字越简单越好,非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文字捋出来,太浪费时间,费劲。恨不得最好一句话,几个字,高度的浓缩总结。</p><p>那天偶然看见曾国藩定课中有一条,定期写写诗文来检验一下自己近期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感觉自己也可以写写。</p><p><br></p><p>俗话说:“有付出就有收获”,俚语讲:“锯响了就有沫,跑起来就有风”。</p><p><br></p><p>忙了一段时间的筹备成立研究会,除了事情上有些进展以外,在思想与格局上略有提高。</p><p>从这件事来讲我发现并不是想明白了才出发,而且开始做了之后才明白。这应该属于朱子讲的“格物”与“致知”,<span style="color: rgb(101, 119, 130); background-color: rgb(251, 251, 251);">夫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一物一理,理理融汇,</span>理越辩越明,事越做越精。</p><p><br></p><p>我个人更喜欢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与“心外无物”。</p><p>记得有这么个故事,王阳明奉命出京办事(忘记是赈灾还是讨贼),他的好友湛若水出发前与他交谈后,说到:此去必定成功。旁人问为何,大概意思是阳明先生已经心中没有疑虑,“心中无畏、心中无贼”,所以此去必定功成。</p><p><br></p><p>我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清楚的表达了心与事的关系,非常实际。等同类似于佛家说的“境随心转”。</p><p><br></p><p>所以事有不通必是心中有疑,破一分疑,事圆满一分,破十分疑,事圆满十分。</p><p><br></p><p>回想少儿太极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突破当有人提出为什么、非议、或孩子学习时的种种状态,正中下怀让你如鲠在喉,憋在心中后的拨云见日。</p><p><br></p><p>从开始筹备成立研究会,帮忙的拳友、助教老师每一个人问的第一句和最多的一句就是为什么成立这个协会,这个协会有什么用。</p><p>第一个问我的人,我的回答也是脑子里东拼西凑,像演员在舞台上因紧张而浮夸的表演一样的解说。</p><p><br></p><p>当第二个、第三个人问则越加娴熟,因为经过了几天不知为何的失眠。而且因为感受的越多,听到的,看到的越多,这个到底“为什么”也不断发生变化。</p><p><br></p><p>不患人之问为什么?患己不知也。</p><p><br></p><p>我喜欢体验这个过程,从开始筹备到现在,这种经历与体验都是破除心中之疑,通过做事来磨练心性,提升能力和格局。</p><p><br></p><p>事事回归于心性。知一分,行进一分,行进一分,知明一分。</p><p><br></p><p>世事正须高着眼,宦情不厌少低头。</p><p>预祝协会圆满成功!</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