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浴火重生的波黑首都

高粱

萨拉热窝,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首都,国家经济文化中心,人口30余万。人口占一半的波斯尼亚人信奉伊斯兰教、其次的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人数较少的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这座都市数世纪以来都是多宗教文化并存,多种教堂并立,不时发生碰撞,被喻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p>波黑的农村。波黑国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人均GDP约6千美元。经济不发达,农舍建筑比较陈旧</p> <p>小土岗上的小教堂,有点像土地庙</p> <p>来到萨拉热窝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熟悉是因为很多中国人都知晓这个名字,因为当年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风靡中国;陌生是因为离得太远,来一次不易</p> 14世纪以后,这片土地饱受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的征服与反抗的争斗苦楚;一战、二战中灾难深重;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波黑战争又是欧洲二战后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总人口才400多万的国家,有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萨拉热窝也有一万多人丧生。今天,历经磨难,终于迎来和平,首都也浴火重生,老城区伊斯兰教氛围愈加浓厚 城市的有轨电车有一百多年历史 <p>高耸的清真寺尖塔</p> 老城内道路狭窄,交通拥堵 <b>瑟比利喷泉广场,</b>老城地标,喷泉处立着土耳其风格的木亭子。清真寺和铜匠街就在不远处,广场上人流密集,人们观赏、休息、逗鸽或者静思 广场也是鸽子的天堂,人鸽互娱;看群鸽争食,鸽上头肩,其乐融融。这位乐呵呵的奶奶和小孙女逗乐多开心 在和平的环境中,孩子是花朵。可爱的小姑娘看着鸽子若有所思,忍不住奔向鸽群,惹得群鸽起飞,振翅扑腾 前往清真寺和铜匠街 瓦尔特电影中的铁匠铺街现在成了金银铜器手工艺品的铜匠街 这位慈祥的匠人据说是瓦尔特电影中钟表店老板的孙子 <b>贝格清真寺(萨拉热窝大清真寺),</b>老城区保存了大量15世纪后土耳其时代的建筑,这座著名的奥斯曼风格清真寺落成于16世纪,现为波黑最大、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与伊斯兰宗教中心 适逢穆斯林斋月,教徒们在寺中静坐和祷告,从日出到日落期间不吃不喝 可爱的孩子,艰辛的母亲 大清真寺的尖塔。16世纪时,萨拉热窝清真寺数量超过100个 <b>萨拉热窝钟楼,</b>紧邻清真寺旁,高30米,据推测建于16世纪。电影中瓦尔特就是在这座钟楼上与敌交火。由于周围加建了清真寺围墙和商铺,看上去场景地没有电影中来得开阔 清真寺周围的老街,商业气氛浓厚 这位老人家大概中了彩票,笑得合不拢嘴 这里的人们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都属欧罗巴白色人种,女孩像萝莉,男孩也英俊 通往河边的大道 <b>米里雅茨河,</b>贯穿城市中心的萨拉热窝母亲河。也许因见证了太多城市经历的血与火,河里流淌的水也是红的 拉丁桥,看似一座很普通的小石桥,却因一百多年前塞族青年刺杀奥匈帝国大公事件引发一次世界大战而名闻遐迩,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载入史册 沿河风光 <p>一部优秀的电影能激励几代人,也能吸引八方游客。2019以前几年,来这座城市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翻倍,或多或少与中国民众仰慕英雄的民族情节有关</p> <b>萨拉热窝市政厅,</b>建于19世纪末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三角形建筑外形是土耳其式彩绘与罗马式拱形廊柱相结合,内部是伊斯兰和奥匈帝国风格的混合体。在波黑战争中也受到损毁,现在看到的崭新面貌是战后修复的 山上的古堡和民居建筑 新城区,伊斯兰、奥匈、现代野派,各种风格的建筑混搭 新建的宾馆挺时尚 城里的河水红似血,近郊的河水清如许,在微红的晨曦中格外清澈明亮 <p>掩隐在林中的屋院,静谧、温馨。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和平相处,命运与共,该有多好,并非奢望。祝愿这个国家、这座城市和平恒久,国泰民安</p> 拍摄于2019年5月22、23日<br>文字参考网络资料编写<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观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