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共情教育,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p><p>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七个春秋。在这几年中,我体会到了育人的责任和辛劳,同时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喜悦和幸福。逝去的岁月,曾付出过许多的心血,但我更多的感受是充实和快乐。</p><p>2015年的9月我来到大王杖子中心小学,建设中的校园,办公室前泥泞的路,陌生但一见如故的同事,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那个61人的班级,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两年,我和我的搭档们与班级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关爱学生,遇事总会站在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发自内的敬重自己的老师,家长也把我们当做知心朋友。61人的班级我除了负责教育教学工作,我还担起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调节工作。当时大家都说有点像“知心姐姐”的感觉,其实我感觉更像居委会的热心大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我和我的搭档们带着这个大班不断前进,我们尝遍了酸甜苦辣,如今想来,就只剩下了甜。</p><p>时光流转,到了2017年。我接任了二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又是新的开始,新的挑战。有了以往的经验,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当然热心工作还在继续,比如在我的多次谈心后,家庭关系复杂的小王同学,终于能管辛苦抚养她的继母叫一声妈了。留守儿童们的父母也能经常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了,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也会经常送给他们一些文具……转眼间,到了2018年9月3日,我所执教的班级由原来的15人,变为38人。开学第一课上,我在黑板上留下我的电话、我的微信和我的qq,郑重的告诉孩子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告诉老师,我们共同想办法解决。(热心事业根本不能停。)教师节那天,一条短信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班里的畅畅妈妈发来简短的一句话:“江老师,我是畅畅的妈妈,孩子说这个世界上能让我们母女相见的人只有你!”与她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以后,孩子两年没有见过母亲。长期对母亲的思念,再加上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疏于管教,孩子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孩子妈妈想孩子想的快疯了,孩子也很是敏感,每当课文中出现母亲的字眼,就会泪流满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先跟孩子奶奶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并做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的电话,孩子奶奶终于同意孩子妈妈可以在学校见见孩子。我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唐校长,(也就是我们的唐大队)唐校长把她的办公室作为母女相见的地点,两年未见,母女二人抱头痛哭,场面让人很是揪心。当天晚上,孩子爸爸给我打来电话,明确表示不同意孩子妈妈继续看孩子,更不能接孩子过周末。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利用每天晚上九点以后的时间(孩子爸爸九点以后才有时间)与孩子爸爸进行交谈,经过三天的沟通,孩子爸爸终于同意,我这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孩子自从见到母亲,成绩提高了,上课也积极了。再加上各科老师的鼓励,越来越进步了。</p><p>学生的依赖与家长的信任,让我不仅充当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纽带,班里的其他学生和家长们也都把我当做他们的“知心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都愿意发自内心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遇到事情,也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一直用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要求自己。无论是接手60多人的大型班级,还是10几个人的小班型,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每个孩子的各方面情况,然后确定具体的帮扶方向。因此,也赢得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p><p>七年,用心浇灌着美丽的花朵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集体活动中我的孩子们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个人在工作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深深的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生的努力、家长的支持,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对我的大力帮助。</p><p>几年里,遇事换位思考,总是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为他们着想的工作方法,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可以代替,那就是共情。共情,简言之就是一方对另一方内心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我认为这种共情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尤为重要。就是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里认知。我们一定要重视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教育之路上,让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与学生共同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