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人人喜欢冷白皮?

米娅

<p>为何现在人人喜欢冷白皮?</p> <p>又到了明星博主们露肤增加的时间,频频刷到同--个关键词一-“冷白皮”。&nbsp;</p><p>甭管爱豆演员,甭管叠了几层冷调滤镜,大家似乎一致认为,“貌美”跟“冷白”永远同步出现。</p><p>冷白皮,顾名思义是冷调白的一种肤色,一般情况下,在所有的肤色列表里排在最顶。讲来也是蛮好玩的,亚洲人里很少有正儿八经的冷调肤色,但在我们的历史文化里,冷白倒是一直蛮流行的。</p><p>《诗经》里有最古早的中式美人模样,“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有女如荼”、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看看美人们都是啥肤色一白玉、荼、月亮,一个赛一个的白。</p><p>却又不止于白哦,是太阳的光线从玉石里透出的光洁白、是三分薄情凉冷月的清透白。“荼”最好玩,实际却又不止于白哦,是太阳的光线从玉石里透出的光洁白、是三分薄情凉冷月的清透白。“荼”最好玩,实际是茫茫白茅草上的小白花,毛茸茸似初生儿的乳毛,是柔嫩如婴儿的纯净.....</p> <p>▲-度几乎要成为聂小倩最佳候选人的中森明菜的白皙感中就有一种初生儿质感,当然她一开始也并不是冷白皮。</p><p>直到《硕人》这一篇,有人给齐国公主庄姜写了首“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出现了,东方肤白美人标配形容词一一“凝脂”, 油脂在常温下凝成固体,置于光下便会透出绵润匀净的白皙。</p> <p>就算是民国,上海的霞飞路已经寻常可见不同肤色的姑娘,我们的审美里也还是偏爱冷白。</p><p>张爱玲再欣赏母亲的健康肤色,《第一炉香》 里浪子乔琪乔动心的葛薇龙,穿的是- -件磁青薄绸旗袍,手臂却像“热腾腾的牛奶从青色的壶子里泼出来”。是牛奶的颜色,也是牛奶细滑的质地。</p><p>▲青色是个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的颜色,所以青瓷色一般从蓝色到绿色的都有。且都知道这种颜色实则是更衬冷肤色的,《花样年华》 里张曼玉的这身还是比较像的。</p><p>不仅我们自己这样,隔壁风月同天的友邦也是如此。</p><p>川端康成《雪国》里的艺妓驹子,肤白倒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男主人公的眼里,正是因为这种明亮的净白肤色,才显得比谁都要洁净,“甚至让人联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p> <p>▲《雪国》1957年被改编成了电影,因为是黑白质感,肤色已不可考,但驹子扮演者,已逝的日本老戏骨八千草薰,倒是非常典型的从年轻到年老都是冷白皮。</p><p>最夸张的一次,他望见晨起的驹子在梳妆,镜中白花花闪烁的雪与她的脸颊映衬在一起,甚至被冷到“突然缩了缩脖子”。</p><p>▲这种“雪女式”审美在日本电影里同样影响蛮深远的,白衣白肤女子与雪地融在一起,看的人也很难不被冷到缩脖子吧!</p><p>无论比喻多么天花乱坠,他们追求的白,本质上似乎都是一种透亮的冷调白,并在这么多年的东亚文化审美里经久不衰。</p><p>从一些描述中我稍微不靠谱地分析出了一点大家爱冷白皮的原因:&nbsp;</p><p>首先第一个很有可能是因为冷白皮,比较衬各种.颜色。.</p><p>《红楼梦》里姑娘们每天穿得跟个调色盘似的,什么玫瑰紫、葱黄、豆绿、藕合、月白都往身上招呼;</p><p>胭脂里除了常规的矿物粉磨成的粉红,还有水调调和的水红,掺了朱砂金属感的银红.....看起来跟当下各种死亡芭比粉差不离多少;</p><p>也怪不得这里最美的皮肤都是“腮凝新荔,鼻腻鹅脂”,不是个冷白皮大概也不会太好看。</p> <p>▲经典冷白皮美人黛玉妹妹</p><p>其次可能也是为了素颜也能显精神,衬衣服。</p><p>作为一个自带打光板的肤色,再素再模糊的衣物能立马找到一个视觉聚焦点。</p><p>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不爱搽胭抹粉、不爱穿红戴绿的尹雪艳,只是“浑身银白”也已经“净扮得了不得”。只不过这种冷白感,显然还是需要紧致匀称的好肤质做底。</p><p>[&amp;H</p><p>当然冷白也并不见得长久地占据主流审美的宝座。</p><p>像西方,19世纪前的名画都还是冷白肤色为传统形象,《包法利夫人》 里,贵族男女们能够透露出“富贵相”的标配依旧是通透的白皙肤色:</p><p>“这种白皙的肤色是靠瓷器的晶莹、绫罗的闪亮和华贵家具的光泽造就,靠饮食有度、菜肴精美来滋</p><p>.....年岁的,模样显得年轻,年轻人的脸上却透着老成。</p> <p>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许比昂贵的精华更实际。科学膳食,坚持运动,才能走上成为仙女的漫漫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