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西秘境 天上阿里

Simon

<p>地球的屋脊是西藏,西藏的屋脊是阿里,阿里在西藏的西部,与印度隔喜马拉雅山脉,与新疆隔喀拉昆仑山,与青海隔昆仑山脉。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人烟罕至,环境恶劣,气候严苛,是生命的禁区。但是阿里同样也风景瑰丽,有最蓝的天、最白的雪、最美的湖泊、最高的草原,还有此行最重要的神山---冈仁波齐。</p> <p>拉萨是这次西藏之旅的起点,从雾都重庆飞到拉萨感觉是换了个天,这里阳光明媚,天蓝风清。入住酒店休整,海拔上升太快还是老实点,房间里呆到天黑才出门觅食。</p> <p>来了西藏必须藏餐,小于推荐说是不错</p> <p>拉萨啤酒也不能少</p> <p>藏粑说实话吃不惯,没什么味道</p> <p>火锅还不错</p> <p>布达拉宫的夜景依旧美丽,四年前参观布达拉宫记忆开始有点淡去,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达赖喇嘛们灵塔上的奇珍异宝,尤其是五世达赖灵塔上玲琅满目的绿松、蜜蜡、玛瑙,还有天珠,随便抠下一颗这辈子怕是衣食无忧了。</p> <p>第二天行程的重点--羊卓雍措,藏语意为“碧玉湖”,形以珊瑚,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属于高原堰塞湖,亿万年前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四年前也来过,当时就惊艳于她盛世美颜,这次天公作美,艳阳高照,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如脂如玉,美轮美奂。蓝天白云为背景,更加不可方物。</p> <p>湖西的宁金抗沙峰,海拔7206米,不允许私自攀登,要向圣山公司报备才能攀登,登顶难度也不小</p> <p>四年前同样的照片拍过,这次再来补一张</p> <p>游客照也不能少</p> <p>过了羊湖有家餐厅卖羊湖鱼,无鳞,肉质细腻,除了贵没毛病。藏民不吃鱼,那就便宜我们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p> <p>卡若拉冰川,很多小瀑布顺冰川而下,照这速度恐怕过个三五年冰川就要消失了</p> <p>阳光下草原的层次感很好,像幅油彩画</p> <p>满拉水库,西藏的湖泊真是个个漂亮,不知名的小水库也如此美丽</p> <p>从满拉水库上车直奔日喀则,到达酒店快晚上九点了,入住后随便吃点就回房间休息</p> <p>第三天行程很赶,从日喀则到萨嘎600公里,路上藏西草原的美景只能在车上匆匆一眼而过,途中只有希夏邦马峰和佩枯错停留。</p> <p>想停下来飞下无人机,可惜风太大,飞起来歪歪扭扭,收起继续赶路</p> <p>佩枯措也是冰川堰塞湖,呈葫芦状,南湖咸水,生命绝迹,北湖淡水,有高山冷水鱼。相对于三大圣湖,佩枯错显然名气太小,然而,那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深蓝色,相较于羊卓雍错的天蓝,更让人心生震撼</p> <p>为了拍个湖景,从观景台一直下到湖边,下去倒是轻松,但是一口气走回来马上就感受到什么叫4600海拔连续上坡,一路喘着上来,权当提前为冈仁波齐转山热个身</p> <p>希夏邦马,海拔8012米,梵文称作“高僧赞峰”, 意思是“圣者的殿堂”。出自加德满都的一个寺庙的经书中,很有宗教味道。在全球14座八千米级高峰中,希夏邦马峰是唯一一座全部位于中国境内的8000+级山峰,也是人类登顶的最后一座8000+级山峰,1964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p><p><br></p> <p>晚上八点抵达萨嘎,一个二十八线小县城,一横一竖基本走完了,今年居然一房难求,幸好提早预定还算有干净房间,价格五星标准。</p> <p>第四天行程也不短,从萨嘎到塔儿钦500公里,一路走来深感中国基建狂魔的威力,16年走川藏经常连电话都没信号,现在全程4G,虽然网速慢点,但是比以前好太多了。</p> <p>过了这里算正式进入阿里地区</p> <p>阿里是美丽的,雪山连绵、江河纵横、草原广袤,但实在算不上适宜生存。平均4500米的海拔,氧气稀薄,冰雪风雹肆虐,雪和冰川的反射更是加剧了寒冷。</p> <p>天是蓝色的,碧空如洗;水也是蓝色的,波光潋滟;云是洁白的,触手可及;山也是洁白的,高大巍峨。</p> <p>远处的牦牛悠然自得</p> <p>圣湖向左</p> <p>玛旁雍错,藏语意为“不败,胜利”之意,冈仁波齐和喜马拉雅的纳木那尼峰之间,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中国目前实测透明度最大的湖。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西天瑶池”的地方。</p> <p>湖水呈深蓝,让人心生震撼</p> <p>游客打卡,标志着三大圣湖全部走过</p> <p>拉昂错,又名鬼湖,是个咸水湖。远古时与玛旁雍错连在一起,后因河床水位逐步降低,中间被凸起的小山丘阻隔</p> <p>湖边岩石风化严重</p><p><br></p> <p>朋友开来改装牧马人在西藏很有优势,什么地方都开得进去,走羌塘无人区更有优势,尾部拖车自带补给</p> <p>抵达塔儿钦,房间是预订好的,吃饭就难了,去了好几个餐厅都排队,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吃上饭。</p><p>早上起来吃完早餐,开始藏西之行的重点,转山冈仁波齐</p> <p>  阿里地区北面昆仑山脉,南面里喜马拉雅山脉,中部为冈底斯山脉,相对较小,名声不显。不过冈底斯的主峰---冈仁波齐却是多个宗教的神山,被称为宇宙的中心。</p><p> 一座神山有着不同信仰,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耆那教所共同尊奉的神山。藏传佛教中的“须弥山”就是冈仁波齐,它还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道场,也是苯教祖师敦巴辛绕降临的地方,耆那教也称冈仁波齐为“阿什塔婆达”意为最高之山,其创始人获得解脱之地。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和雍仲苯教,他们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所信奉的神灵也不一样,但他们全都认为冈仁波齐是“世界的中心”,视其为神山。</p><p> 冈仁波齐的外形独特,很容易辨认,主峰四季冰雪覆盖,形似圆冠金字塔,冈仁波齐峰经常是白云缭绕,令人难以一睹真容,山的向阳面,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而神山之背面,长年却少有积雪。冈仁波齐还是印度河和恒河支流的源头,更为其增强了神圣性。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个人认为神山的独特外形是种种相关神话产生的根源。古人又没有海拔概念,冈仁波齐突兀于周围群山之上,很容易被认为是最高峰。</p><p> 印度创世史诗《罗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书》、《冈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从这些记载推测,人们对于冈仁波齐峰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转山最早起源干于苯教,通过转山表达对神山的崇拜。去冈仁波齐转山的藏人相信:围绕冈仁波齐转山1圈可以洗尽一生罪孽,转10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受地狱之苦,转108圈便可今生得道成佛。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藏历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所以在藏历马年能去冈仁波齐转山成为很多藏族人的心愿。佛教徒按顺时针转山,印度教徒则是逆时针转山,双方在神山脚下碰见,也是默不作声,侧身而过各转各的。今年和阿三矛盾有点大,往年来转山的印度教徒今年是一个都没有了。</p><p> 关于冈仁波齐的神秘传说不胜枚举,如藏传佛教大师米拉日吧和苯教大师那如本琼在神山的斗法;释迦摩尼在神山留下的脚印;有人还认为神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金塔,是史前文明穹窿银城所在,18000年前地球文明的中心。也有人说神山上有结界,上面隐藏香巴拉的入口。香巴拉是藏传佛教的极乐净土,那里的人充满智慧和友爱,没有疾病、战争和饥饿,大家都信仰唯一的神祉释迦牟尼。二战时期,在希特勒指示下,情报头子希姆莱曾两次深入西藏地区,寻找一个叫沙姆巴拉的地方,据说那里有蕴含无穷能量的地球轴心,拥有它就能统治全世界,据说沙姆巴拉就在冈仁波齐。关于神山的传说还有很多,神山的禁止攀登又给神山的传山诸多传说添加了合理性和神秘性,不管怎样,冈仁波齐已无愧于当今第一神山的美誉。</p> <p>每一个藏人都有一个夙愿,磕长头转神山之首冈仁波齐。转山之路大致分为外圈和内圈两种路线。外圈以冈仁波齐为中心,从塔钦出发,途经曲古寺,抵达止热寺,之后登上卓玛拉山口(海拔5630米),最后返回塔钦。内圈线路则以因揭陀山为中心。据传,转山路线是13世纪时由噶举派大师古仓巴开辟的</p> <p>刚上山没多久碰到四个转山藏人,让我们帮忙把两壶酥油茶和小行李拿到前面,四个人满脸尘土,都看不出年龄,听声音才听出来还是年轻女孩子,对神山的信仰让她们不远万里三步一磕头来到神山脚下</p> <p>可爱的姑娘们,拿起手机马上剪刀手配合</p> <p>把姑娘们的补给放在山口继续赶路</p> <p>估计这是几家人一起来的,大大小小都有</p><p><br></p> <p>两位阿婆,磕长头是不大行了,驻着拐杖晃悠悠也来转山</p> <p>拉起经幡,风每吹动一次代表念了一次经,是藏人表达信仰最基本的方式</p> <p>冈仁波齐附近的山峰,看着像一个个佛龛</p> <p>曲古寺</p> <p>当生活遇到无法解决的困惑痛苦,或是渴望消除罪孽时,藏民们也会选择前往冈仁波齐朝拜</p> <p>冈仁波齐的阴面,积雪很少</p> <p>中途补给站,现在条件好多了,4G满格,有吃有喝有睡</p> <p>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对冈仁波齐也没有特殊的信仰,为什么横跨大半个中国来转山?主要是想来看看这些转山的藏人有着何等的信仰,不远千里来这苦寒之地朝拜。所有的信仰都值得被尊重,以信仰之名可以活得更加的充实,内心更加的安宁。现代社会节奏快,忙忙碌碌中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真正追求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们的身体是肮脏的,但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的。我们外表光鲜亮丽,可内心却多蝇营狗苟。做为苟且中的一员,我觉得定期放下苟且,到不一样的世界看看,更能认识到自身缺陷,在功名利禄中保持一丝的清醒</p> <p>伟哥挂了</p> <p>只要不高反,转山的路并不难走。随手拿出事先买来的火钳和垃圾袋,把沿路的垃圾捡一捡,大多塑料瓶和食品包装难以降解。也算一个无神论者对神山的一份心意</p> <p>做人要诚实,这张是摆拍的</p> <p>止热寺,也叫哲日普寺,主巴噶举派大师古仓巴创建,主巴噶举是噶举派四大八小分支里的一个派别,在明朝时兴盛一时。噶举派现在西藏南部较为流行,包括不丹</p><p><br></p> <p>晚上住宿条件就比较差了,双人标间除了两张床空无一物,8-12点供电,只有一种食物方便面。洗漱就免了,因为也没地方。旅馆外面有厕所可以解决个人问题,想想半夜这么冷去厕所,吓得晚上水都不敢多喝</p> <p>冈仁波齐山顶多云雾缭绕,难得一见真容。可能昨天积了点德,日照神山彻底显山露水,估计很多转山的藏民要狂喜膜拜了</p> <p>日月同辉</p> <p>冈仁波齐延伸下来的山脊</p> <p>在乱石堆中磕长头翻越卓玛拉垭口(海拔5630),近乎于挑战人类极限,光有非凡的毅力和体力绝对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无比虔诚的信仰。以前冈仁波齐转山死在神山脚下数不胜数,现在有了完善的救援死亡可能已经下降很多了</p> <p>到卓玛拉垭口了,一口气走上来确实费力</p> <p>山口在煨桑,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p> <p>慈悲湖,空行母沐浴更衣的地方,湖水被藏民称为神水,可治百病</p> <p>阿婆脸上已经沟壑纵横,除了信仰没有什么力量能让她来到冈仁波齐</p> <p>在冈仁波齐的护佑下,这里的小鸟一点不怕人,从身边走过它也不跑</p> <p>这段下坡有点陡,都是乱石</p> <p>天气转冷,很快大雪封山,藏民开始拆掉帐篷下山。小姑娘不知道和父母在山上住了多久,有点怕生,难得拍到正面照</p> <p>藏族人眼里,乌鸦是吉祥的象征,冈仁波齐附近随处可见乌鸦飞来飞去</p><p><br></p> <p>本来以为过垭口就好走了,这长长的下坡也走得很累,到下午四点还有十几公里到塔儿钦,晚上八点都到不了。幸好碰到一辆车,果断坐车下山</p> <p>吃了两天的方便面,下山后肚子很不争气,点了滋补老母鸡。等了一个小时还没上菜,饿得前胸贴后背,问老板娘说刚才去抓鸡了。好吧至少证明鸡是好鸡,半天抓不住,应该挺补。</p> <p>前几天行程一直比较顺利,早上来了个小插曲,车子发动不起来,估计海拔太高气温太低。叫了修理厂工人过来打了氧气算是发动起来</p> <p>再见,冈仁波齐。下一站,古格</p> <p>藏西精灵--藏羚羊</p> <p>藏野驴</p> <p>友人沿途传来的野牦牛照片,体型远大于饲养的牦牛,极具攻击性,能把越野车顶翻</p> <p>沿路红色山体,像张掖雅丹</p> <p>在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札达,沿象泉河谷有一条气势恢宏的札达土林。像极了北方的黄土高原,在下午艳阳的映照下,山纹明暗相间,色调呈金黄,生动富丽。方圆几百平方公里,沿公路一直到札达县城都是土林,千姿百态,蔚为壮观</p> <p>几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大湖,随着青藏高原不断抬高,流水长期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从而形成特殊的土林地貌</p> <p>公路沿着土林谷地蜿蜒曲折</p> <p>西藏的蓝天比其他地方深邃,万里无云下看着震人心魄</p> <p>大自然的造化之力堪称巧夺天工</p> <p>  古格王朝在世人眼中充满神秘,大多源于其王朝在17世纪时突然崩溃,又很少典籍留传下来,故世人多有猜测,越不确定的东西越有争议,民间传说四起。古格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时期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p> 吐蕃王朝的末代郎达玛在位时,推行灭佛运动,拆毁佛寺,逼僧人还俗,遭到藏区僧人激烈抵抗。842年郎达玛被僧人刺杀,两个儿子奥松和云丹争夺赞普之位,又有奴隶起义,吐蕃彻底陷入内乱。奥松后代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之女,后继承头人之位,死后将阿里地区分给三个儿子,分别建立三个王朝,古格、普兰和拉达克。拉达克最近比较出名,就位于现在中印边境对峙地区,中心位于克什米尔河谷,都城即现在印度列城,现在大部分属于印巴两国。郎达玛灭佛后佛教在藏区式微,很多僧人逃到阿里地区,一些藏人就在家修练佛法,现在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就是前弘期一直流传下来,居家修佛为主,算后弘期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古格在建国之初便推崇佛教,压制苯教在古格的传播。1036年,时任那烂陀寺首座阿底峡上师来到古格传法,那烂陀寺很多人没听过,如果说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目的地就是那烂陀寺大家就知道他的江湖地位了,当时那烂陀寺是全世界的佛教中心,北宋开始佛教在印度逐渐式微,那烂陀寺在伊斯兰教的打压下也渐渐衰败。还有藏传佛教著名译师仁钦桑布翻译佛经,广传佛教,佛教在古格又开始兴盛,被称为“上路弘传”,和青海宗喀地区的“下路弘传”并列后弘期佛教在藏区重新兴盛的两大发源地。古格都城札达在西藏虽然地处偏僻,但贸易兴旺,并不闭塞,茶马古道到拉萨并未结束,而是一直西行,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抵达印度次大陆,札达一度成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苦寒的高原上,马匹和牦牛踏出了一条条狭窄的小道,互通着有无。1633年,古格僧侣叛乱,古格王的弟弟联合拉达克王室进攻古格都城,古格王兵败后跳崖自尽,也有一说为开城投降,古格王朝覆灭,大量百姓被屠杀,加之当时古格地区气候恶劣,沙漠化严重,不宜生存,古格都城也就此荒废,只留残垣断壁。1912年英国人麦克活斯·扬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流而上,来到古格地区,古格遗址才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对古格的真正研究始于80年代,很多问题还没有确切答案。比如古格王朝为何崩溃的如此彻底;十万古格人的后裔在哪里;古格干尸洞里几百具无头干尸,他们都是谁。</p> <p>遗址全貌</p> <p>长假人还是不少,门票65一张</p> <p>红廟里壁画保存很好,用金银汁绘就,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和健陀罗艺术特点</p> <p>强盛的古格周围是一片绿洲,现在一片废墟,荒漠化严重</p> <p>残留的城墙遗址</p> <p>洞穴众多,多为古格百姓居所,古格的意思即为“洞穴”</p> <p>洞穴内部,条件够简陋的</p> <p>还有少量房屋遗址,顶部都已坍塌,估计是贵族居所了</p> <p>顶部是古格王的王宫,看着格局有点小,通过山洞才能上去</p> <p>站在古格遗址的土墙上,感受湮灭于历史的千年沧桑</p> <p>托林寺距古格约20公里,始建于北宋年间,二代古格王益西沃996年兴建托林寺,以前弘期第一寺桑耶寺为模板,融合了印度,尼泊尔和西藏本地艺术风格,与普通藏传佛教寺庙风格迥异。在藏地历史上,托林寺地位重要,阿底峡大师讲道授法并住锡托林寺。著名译师仁钦桑布在此翻译佛经,授徒讲法。使托林寺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的中心,为藏传佛教在藏区的复兴作出重大贡献。</p> <p>这佛塔和藏区的佛塔风格不同,带有明显印度次大陆特色</p> <p>该走的地方都走完了,接下来返程,两天开车1400公里到日喀则,第一天最赶,开了13个小时行程800多公里从札达到萨嘎</p> <p>临近日喀则在219国道边的一个小湖泊,名字不错叫浪错,意思是叫我们继续在西藏浪吗?可惜长假将尽,余额不足</p> <p>  抵达日喀则,一顿东北菜给束行程,一行五人长假进出阿里,时间还是非常紧张,很多想去的地方都没去。饭余闲谈之间,下一次西藏的路线开始慢慢浮现脑海,暂时酝酿着吧,先回去苟且苟且,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苟且才是生活的常态。</p><p> 西藏是很多人梦萦魂牵的地方,是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是很多人洗净心灵、摆脱杂念的地方。每年有无数的人走进西藏的不同地区,怀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心情,也会有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