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焦成功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人民志愿军</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10月25日,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方面部队的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入朝参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是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为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至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分批从朝鲜撤离。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h3><p><br></p><p><br></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组建背景</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6月25日,朝鲜在苏联默许下向韩国进攻,开始内战,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爆发。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韩军驱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韩国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在仁川登陆,开始大规模反攻。27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宣布美军进入朝鲜半岛。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领土台湾,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情况下。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美国无视中国的严正立场,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并通过申请协助韩国的动议案,组成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7月7日至10日,中国中央军委召开国防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根据会议决定于1950年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为主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等铁路沿线。</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并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时任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宣布:“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美国对中国政府的警告仍然置若罔闻,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平壤,并向鸭绿江进犯,</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提供空军掩护的请求。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出国作战时,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副总司令兼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总政治部主任。在战争期间,陈赓、宋时轮、杨得志曾先后任副司令员,甘泗淇曾任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曾任政治部主任,李达曾任参谋长。朝鲜停战后,邓华曾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得志、杨勇曾先后任司令员,李志民、王平曾先后任政治委员,梁必业曾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蕴瑞曾任参谋长。志愿军入朝作战时,共有6个军。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由刘震任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以及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总司令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经历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一般按战役过程分为五次战役。从1951年6月中旬~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战阶段。战争期间,志愿军于1951年5月成立后方勤务司令部,由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统一组织指挥后方对敌斗争和后勤保障。志愿军后勤部队在空军、高射炮兵、铁道兵、工程兵和警卫部队等的密切协同下,使后勤保障逐步适应作战需要。</h3><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名称来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命令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面对重重困难,毅然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月8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待命出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同时征求一部分民主人士的意见。最后命名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继续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便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p><p><br></p> <p>  美国侵略者在它所使用的所谓“军事压力”遭到严重挫败后,不得不于10月25日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p> <p>在“积极防御、持久作战”的思想指导下,志愿军部弘掀起了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指战员以勤劳的双手穿山凿穴,掏通一座座高山峻岭,构筑起坚固的“地下长城”。</p> <p>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建成无比坚强的工事。</p> <p>凿开坚石,挖通大山,打坑道的英雄们会师了。</p> <p>在构筑坑道工事的同时,部队展开了冷枪冷炮杀敌运动,打得敌人低下头来,白天不敢在阵地上活动,在漫长的战线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敌人被志愿军冷枪冷炮所杀伤。这是著名的狙击英雄张桃芳。他在33天中以436发子弹打死打伤敌人214人。</p> <p>打“冷炮”。</p> <p>白天,敌人占领了地面阵地,夜晚,坚守坑道的战士出来反击,如此反复争夺,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p> <p>志愿军战士们在用自己双手建成的“地下长城”里总结战斗经验。</p> <p>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武装着志愿军战士。战斗间隙,坑道中总是充满着琴声和笑声。</p> <p>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深入前沿连队,为英雄们演唱。</p> <p>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时刻关怀着志愿军。他们经常派文艺团体到志愿军阵地上作慰问演出。</p> <p>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并肩战斗中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他们时常利用战斗间隙互相参观、访问、座谈、联欢。这是朝鲜人民军模范炮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安载珏在向来访的志愿军介绍他在卫国战争中三天击落敌机七架的光辉事迹。</p> <p>志愿军某反坦克英雄排排长在向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员们讲述击毁美军坦克的故事。</p> <p>在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回国发出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前线的号召之后,中国人民广泛展开了捐献运动。这是北京市第八区居民在举行捐献飞机大炮的大会。</p> <p>爱国捐献运动同时在广大农村中展开。</p> <p>西安市少年儿童们正在踊跃捐献自己省下的糖果钱,购买“儿童”号飞机。</p> <p>中国人民捐献的坦克运上前线。</p> <p>在祖国人民的热情支援下,年轻的志愿军空军迅速成长起来了。</p> <p>美国侵略者在前线发动夏、秋季攻势的同时,又凭借“空中优势”,于1951年7月起对朝中人云军队的后方发动“绞杀战”,企图以濫施轰炸、重点封锁来窒息朝中部队的运输供应。这是“185”大桥。敌人会先后对这个目标轰炸过76晝夜,投下炸弹和定时炸弹七千多枚。但是,在志愿军铁道兵部队日夜抢修下,跨越大桥的铁路线始终得持畅通。</p> <p>美国空中强盗投下的大量定时炸弹、蝴蝶弹等等,在无畏而机智的人民战士面前,被一个个拆卸开来;炸药用来开山辟路,弹壳用来制造工具。这是战士们在搬移美机投下的定时炸弹。</p> <p>工程兵在山洪激流中冒险架桥</p> <p>朝鲜人民在敌机照明弹下抢修被炸毁的公路。</p> <p>工程兵巧妙地修成了水下桥,车队通行无阻,敌机却无法找到目标。</p> <p>在反绞杀战的紧张斗争中,英勇的志愿军高射炮兵不断用各种灵活巧妙的战法,积极打击空中强盗。</p> <p>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愈战愈强。空军英雄弦积慧曾打下美国“王牌”驾驶员戴维斯。</p> <p>击落下来的戴维斯所驾驶的飞机中捡获的军号、武器、用具等。</p> <p>英勇的司机们驾驶军车,不分白昼黑夜,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急驶前进。</p> <p>钢铁运输线上的志愿军英雄们,和朝鲜人民一起,对空中强盗进行了英雄顽强的斗牟,保证了对前线粮食、弹药、物资的及时供应,彻底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p> <p>美帝国主义在三八线上屡遭惨败之后,竞然违背国际法规,灭绝人性地使用了细菌武器,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大量散布带菌毒虫,妄想以这种所谓最廉价的武器,来毁灭朝中人民及其战斗力。美机投下的伪装为重磅炸弹的细菌弹。</p> <p>撒布下来的传播细菌的昆虫和老鼠的标本。</p> <p>美国战俘伊纳克在真理面前供认了他曾经在朝鲜你曾经投掷过细菌弹的事实。</p> <p>美国俘伊纳克的供词(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公开信)。</p> <p>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世界人民和朝中人民无比的义愤。这是新疆乌鲁木齐市各族人民示威游行,反对美帝国主义进行细菌战。</p> <p>巴黎人民举行游行示威,反对指挥侵朝美军进行细菌战的“瘟疫将军”李奇微到法国。</p> <p>全世界正直的人民都一致谴责、声讨美国当局这一新的罪行。这是莫斯科劳动人民在举行盛大集会,坚决抗议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和中国东北进行细菌战的滔天罪行。</p> <p>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志愿组成医疗防疫大队赴朝鲜。</p> <p>志愿军部队善遍进行防疫注射。</p> <p>志愿军的医务人呈给朝鲜人民进行防疫注射。</p> <p>中朝人民军队和朝鲜人民展开大规模的防疫运动。哪里发现美国带菌毒虫,就立刻到那里进行扑灭。</p> <p>中国人民组成“美帝国主义细菌一浅罪行调查团”到中国东北和朝鲜调查。这是李德全团长(左)和廖承志副团长(右)在观察美机投下的细菌容器。</p> <p>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文幼章在中国东北调查美帝主义细菌战罪行。</p> <p>由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中国、巴西、比利时和波兰八个国家的著名法学家组成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在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调查后,发表报告书,向全世界宣布美国军队使用细菌武器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是该团团长布兰德魏纳在北京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作报告的情形。</p> <p>在世界和平理事会邀请下由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苏联的著名科学家组成的“调查在朝鲜和中国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经过两个多月调查后,于1952年8月在北京举行调查报告书签字仪式。报告书结认中指出:“朝鲜及中国东北的人民,确已成为细菌武器的攻击目标”。美帝国主义这一灭绝人性的罪行,被大量确凿的证据一步地暴露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了。</p> <p>志愿军热爱朝鲜人民。驻地居民中有人病了,志愿军医务人员就象对自己的亲人一样细心治疗。</p> <p>志愿军把帮助朝鲜人民生辛劳动、做好事,当作自已的义容辞的责任。这是战士们利用战斗间隙,在帮助人玉春耕。</p> <p>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p><p>中国人民志愿军遵循着毛泽东主席“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抬示,发扬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朝鲜孩子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时失足堕入冰窟中,志愿军战士罗盛都聞声赶来,奋勇跃进冰水中抢救。崔莹终于被救上来了,罗盛教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p> <p>朝鲜人民以崇敬的心情把烈士献身的这条河改名为“罗盛教河”,把安葬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把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并在山上修筑了“罗盛教纪念碑”和“罗盛教纪念亭”,以表示永久的怀念。</p> <p>1953年4月21日,朝鲜黄海道平泉郡金钢山上,因美国侵朝飞机扔下汽油弹引起大火。驻在那里的志愿军部队马上与当地朝鲜居民一道上山救火。战士吕玉久和张明祿两人两次冲进烈火救出了名朝鲜妇女。当他们第三次冲进烈火抢救时,因火势太猛,光荣牺牲。这是被救的妇女在向烈士致祭。</p> <p>为了永久纪念烈士们,被救的八名朝鲜妇女组织了农业生产突击队,命名为“吕玉久、张明祿生产突击队”。这是突击队在尝成秋收后,正在紧张地打稻子。</p> <p>在敌人发动金化地区重点攻势之前,中朝人民军队即已从许多征候中发现了敌人的阴谋。为了创造有利条件,粉碎敌人重点攻势,以后,又为了直接配合上甘岭作战,中朝人民军队于1952年9月18日起开始了全线的战术反击。经过44天战斗,歼敌两万七千多人;并且经过反复争夺,最后巩固和占领了敌人据守的阵地17处,有力地支援了上甘岭的作一战。</p><p> 这是志愿军步兵部队在坦克部队掩护下攻占敌人阵地的情景。</p> <p>战术反击的胜利,是和后方各个战线上无数无名英雄的忘我工作分不开的。</p><p>这些炊事班的战士们,就是这样地把粮食、弹药送上前沿阵地的。</p> <p>美国侵略者屡战屡败。为了挽回其帝国主义盟主的面了,在1952年10月8日片面中止停战谈判后,立即于10月14日发动进攻,企图拿下金化以北上甘岭附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两个山头阵地,进而夺取五聖山,从中朝军队防线中部打开缺口,迫使中朝军队后退。但是侵略军在四十三天进攻中,白白付出了二万五千人的代价,却始终没有能占领这两个阵地。这和同一时期志愿军进行的秋季战术反击所获得的辉煌胜利,恰好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p><p>这就是巍然屹立的上甘岭两个高地。</p> <p>坚守在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部队奋勇鏖战,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冲锋。</p> <p>大量歼灭敌人之后,转入坑道坚守。</p> <p>共产党在坑道中召开支部大会,决议誓死坚守,直到最后胜利。</p> <p>坑道中非常缺水,战士们从石缝中积水解渴。</p> <p>轻伤员照顾重伤员。</p> <p>战士们利用设置在坑道工事中的射击孔,出敌不意地杀伤占领地面阵地的敌军。</p> <p>坚守坑道十余昼夜,大量消耗敌人之后,志愿军开始了夺回地面阵地的反击。火箭炮弹象暴雨般地泻向敌人。</p> <p>炮兵部队以猛烈而准确的炮火,有力地支援步兵消灭敌。</p> <p>反击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勇猛冲上山头,打退敌人,很快就夺回地面阵地,和坚守坑道的部队胜利会师。</p> <p>上甘岭战役中,朝鲜人民全力支援志愿军作战。他们昼夜不停地帮助部队把弹药送往前线。</p> <p>朝鲜人民在运输线旁设立慰问站,慰问后送的志愿军伤员。</p> <p>朝鲜人民中有无数支援志愿军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志愿军伤员而献出生命的国际主义战士朴在根,就是一面光荣的旗帜。</p> <p>因挖野菜支援志愿军而身负重伤的朝鲜支前模范石吉荣姑娘。</p> <p>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来到前方。慰问团的文工团热情地为战士们演出。</p> <p>祖国人民送来的慰问品,给战士们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鼓励。</p> <p>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以胸膛堵住了敌人机枪孔,以生命为反击部队打开通路。战斗开始前,黄继光告诉部队首长说:“让祖国亲人听我们的好消息吧。”在战斗的紧急关头,当敌人最后一个暗火力点严重地阻碍了部队前进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一英雄行为。黄继光牺牲后,他所在部队的中国共产党委委员会按照他生前的请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兑部赠予黄继光以“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p> <p>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志愿军采取多种办法,展开了对敌政治宣传。</p><p> 这是志愿军前线对敌广播组正在阵地上对敌人作广播。</p> <p>在中朝人民军队军事胜利和政治宣传的影响下,李伪军士兵不断前来投城。他们受到志愿军的热情款待。</p> <p>志愿军某部曾用喊话争取美军一个黑人连投降。投降后受到了志愿军的优待,他们感到十分兴奋和愉快。他们长期生活在种族歧视的美国,在这里才受到了人道的待遇。</p><p> 这是该连投降的士兵</p> <p>中国人民志愿军坚决执行优待俘虏的政策。战俘营中的俘虏,受到了良好的照顾。</p> <p>战俘们的健康受到了充分的关心。</p> <p>战俘们享受着与家人通信的自由。这是美国战俘斯坦尔曼、伍德和赖特(自左至右)在接到他们家属来信和相片后的合影。</p> <p>战俘们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p> <p>战俘们在娱乐。</p> <p>英国妇女大会主席费尔顿夫人曾在1952年秋访问战俘营。她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待战俘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满意。</p> <p>美英军战俘自动举行拥护和平集会。他们在标语牌上写着“我们需要和平”、“退出朝鲜”。</p> <p>当遣俘问题达成协议,朝鲜停战接近实现的时候,美国侵略者又纵容李承晚集团强迫扣留朝中方面战俘二万七千名,蓄意阻挠停战谈判最后达成协议。为了击破这一阴谋,争取朝鲜停战早日实现,中朝人民军队于1953年7月13日向金城方向李承晚伪军四个师的防御正面展开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前志愿军部队普遍发扬军事民主,发动全体指战员提困难、想办法,创造出许多独特巧妙的战法,并进行实地演习。这是官兵们在一起摆沙盘,研究新的战法。</p> <p>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指挥员在前线共同研究作战计划。</p> <p>坦克兵出征前庄严宣誓。</p> <p>部队首长亲自检查冲锋部队的装具。</p> <p>猛攻敌人阵地。</p> <p>火箭炮猛击敌人。</p> <p>千百门大炮震天轰呜。</p> <p>勇士们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轿岩山主峰。</p> <p>中国人民志愿军痛歼李承晚伪军四个师,消灭了他们五万多人。这是被押往后方的大批战俘。</p> <p>经过三年战争,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纸老虎被彻底戳穿了。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朝鲜🇰🇵停战实现了。这是朝中代表团首席代表南日大将和“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美国🇺🇸陆军中将海立胜在板门店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的情形。</p> <p>朝鲜北部的人民🇰🇵,在英雄的平壤,在各个历经战年考验的城市和乡村,欢庆停战,欢庆胜利,欢呼和平。这是平壤市人民的庆祝集会。</p> <p>中国各地人民🇨🇳纷纷集会庆祝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斗牟的伟大胜利。这是北京市各界人民在举行庆祝大会。</p> <p>当朝鲜停战的消息传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时候,当时正在这里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的106个国家的青年和青年组织的代表们,立即为和平力量战胜战争势力的巨大胜利而热烈欢呼。欢呼的代表们把参加大会的朝鲜代表高高地抬了起来。</p> <p>欢呼的代表们把参加大会的中国代表高高抬了起来。</p> <p>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涌现了三十多万英雄、模范和立功人员,有三十五万多人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勋章奖章。这是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勋典礼大会上受勋的志愿军有功人员。</p> <p>作战过程</p><p>第一次战役</p><p>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于1950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突然发起的进攻战役。集中3个军另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其从鸭绿江边驱逐到清川江以南,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p><p>第二次战役</p><p>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放弃平壤、元山,退至“三八线”以南。</p><p>第三次战役</p><p>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发起第三次战役。志愿军集中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协同下,对依托“三八线”既设阵地进行防御的“联合国军”发起全线进攻,将其从“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线附近地区,占领汉城。</p><p>第四次战役</p><p> 是1951年1月25日至4月21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防御战役。“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补给困难,第一线兵力不足,于1951年1月25日恢复攻势。第一阶段以一部兵力在西部战线顽强抗击,集中主力6个军(军团)在东部战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但未能打破“联合国军”主要方向上的进攻。第二阶段,为了以空间换取时间,掩护后续兵团到达,全线转入运动防御,3月14日,撤出汉城。在“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抗击“联合国军”。</p><p>第五次战役</p><p> 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首先集中志愿军11个军和人民军1个军团于西线实施主要突击,再次越过“三八线”,接着,志愿军转移兵力于东线,至6月10日,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地区。</p><p> 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p><p> 中央军委于1951年6月中旬,提出“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战争指导思想和在军事上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志愿军作战应与谈判相配合、相适应。</p><p> 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1951年8月中旬~10月下旬,“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并从8月开始,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以切断中朝人民军队后方供应为目的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对此,中朝军队在反“绞杀战”中进行了战术反击作战。“联合国军”方面于11月27日同朝中方面达成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的协议。</p><p> 志愿军为坚持持久作战,巩固已有阵地,创造性地建成了以坑道工事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坚固防御体系。从而由带机动性质的积极防御,转为带坚守性质的积极防御;由主要用于坚守战线、消耗敌人的阵地防御,逐渐转向以歼灭敌人为主的阵地进攻;中朝人民军队在打小歼灭战的思想指导下,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中,抢占中间地带,夺取其突出的前沿阵地和支撑点。1952年秋,在规模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p><p> 1952年冬,朝鲜停战谈判仍无进展。中朝人民军队从1952年底起,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反登陆作战准备,至1953年4月全部完成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p><p> 1953年发起夏季反击战役,迫使“联合国军”方面作出妥协。7月中旬发起以金城战役为主的进攻作战,促进了停战的实现。</p><p>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p><p> 彭德怀元帅在朝鲜停战协定上正式签字</p><p>撤离朝鲜</p><p> 1958年2月,周恩来率团访问朝鲜期间,中朝双方就撤军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表声明,决定于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鲜。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10月22日,志愿军总部官兵在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王平上将等率领下启程返国。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公报:志愿军已全部撤离朝鲜。</p><p> 1959年1月,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被撤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