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切两刀,分四瓣,爸爸一瓣,妈妈一瓣,剩下都是我的。</p><p><br></p><p> 窗外,正值中秋。</p><p><br></p><p> 夏日的逸兴遄飞偷偷地被秋天的成熟稳重取代。晚霞的余晖打在厨房玻璃窗的光,折射到妈妈发丝上,映衬着光晕淡淡的亮。屋内,爸爸正忙着把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摆到餐桌。色泽金黄,表皮酥脆中带有几分韧,丰腴飘香的肉馅更是让人口水直流。一家人,仔细轻轻切开,多汁肉香的Q弹混合酥脆刚入口,唇齿间的味蕾便瞬间被这美味激活。细细品味,仿佛生怕错过味蕾上的每一个细微刺激。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一刹那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幸福。</p><p><br></p><p> “今年的鲜肉月饼真不错”,听爸爸如数家珍地说着沪上的鲜肉月饼:光明邨、长春哈尔滨和老大昌是“老土地”,淮海路上“三巨头”围绕鲜肉月饼演绎成一出“罗生门”故事,“以前我们要排很长的队,有时要两三个小时才好买到新鲜出炉的鲜肉月饼”,“每次,都把包装袋敞开口,一路小跑奔回家,全家才好第一时间吃上最正宗的味道”。微笑在脸上漾开,仿似回到曾经抢到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时的满足。</p><p><br></p><p> 最初与鲜肉月饼的记忆,是小时候柴火房里,奶奶端出的那眉心点着红点的老式月饼。印象中,奶奶系着黑红相间的格子围裙,菜板上发出极富韵律的咚咚声,双眼虔诚地盯着菜板上的肉馅。柴锅灶的火苗,映着额前细密的汗珠,伴着微微上扬的嘴角,狭小的厨房里充斥着美食特有的味道。尽管已经记不清奶奶那种老式鲜肉月饼的具体做法。然而,这月饼似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一直留在握着菜刀长满老茧的手掌里,留在染着油渍褐色干裂的指纹里,连同奶奶老式肉月饼的“味道”一起封存在心底。</p><p><br></p><p> 落日的跎红渐淡,窗外的树影被夜色点染退成青黛。客厅内,电视里:天安门城楼下的长安街车水马龙,游客们的手机记录着中秋国庆天安门广场普天同庆的画面。全国各地的庆祝仪式一幕幕跳出,欢乐的气氛溢出屏幕。摆满各式美食的餐桌旁,我们一家人围坐着,吃月饼赏明月。伴着中秋晚会欢快的乐曲,鲜肉月饼的酥脆肉香里多出了丝丝的甜。这沪上人家的月饼,融合传统手艺和现代理念碰撞出来的新滋味,一如既往地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温暖。即使在出现疫情的特殊年份,承载着期望的传统依然跳跃在人们的生活。</p><p><br></p><p> 吃完月饼,舔一舔嘴角,突然发现:爸爸和妈妈手上的月饼合起来,恰好就是我手上月饼的大小。我的爱是他们爱的相加,而我们三人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圆。</p><p><br></p><p>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中升腾起享受美食之外的温暖,欢快、轻盈,宛如飞舞在蓝天下,流淌在山水间,代代相传的爱溢满心头。</p><p><br></p><p> 窗外,丹桂飘香,月儿正圆。</p><p><br></p><p>原创 转载请联系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