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峰碧玺

此石

<p>王晓群 文</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饶峰曾经是一个古战场,现在是陕西省石泉县的一个镇。公元一一三三年,金军十万大举南下,南宋名将王彦率八字军退守饶峰关。金军重甲登山仰攻,前者死,后者继。宋军顽强守卫六昼夜,最终不敌金军而被迫弃关。饶峰战役以浓墨重彩的一笔写入中国古代战争史,名留青史。如今的饶峰,早已用青山绿水抹去了战火硝烟和阴云,良好的生态,迅速发展的乡村旅游,花海如潮,游人如织,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饶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沃土、旅游的乐园,还蕴藏着精美的石头一一碧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安康市原历史博物馆馆长李厚之老师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在陕西省地质七队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在石泉找矿。那时,苏联还派来了一位年轻美貌女专家,有知识,有气质。他们经常活动在饶峰的肖家沟里,开探槽、挖探坑、打探井、检查矿样。吃在工地,住在农家,虽然条件异常艰辛,但大家其乐融融。在物质与精神匮乏的年代里,那个苏联女人成了山野里的靓丽风景。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全部派往我国的专家,那位年轻美貌的专家也从饶峰走了,还带走了所有的地质勘探资料和所有色彩斑斓电气石的样品,只留下满山苍瘪的探坑探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满怀信心的探矿,匆匆的被迫停止,一代地质工作者的希望也被深埋在了肖家沟的大山之中。但那六棱晶柱的绣人光泽电气石依然久久地停留在李老师内心深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打算去一趟饶峰,寻找神秘的肖家沟,看一看当年地质勘察的痕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6年初春,我约上了石泉好友张昌斌。先到饶峰,再打听肖家沟。就在210国道旁边,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沟而上数百米,有山村人家几户。问起当年地质队在肖家沟内探矿的往事时,年轻的村民们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后来,遇到了几位老者,他们说确有其事,那是上世纪五六年代的事情:肖家沟也称为金牛望月的风水宝地,袓辈们相传大山里埋藏着一只金牛。地质队知道后就带了二十多个人来这里探宝。他们在杨家弯、叫化岩盗走了金牛后就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听之,笑之。找不到能够解释的话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叫覃康炳的七十多岁老先生听说我们打听当年地质七队的探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回忆当年的情景,他如数家珍,说当年他家里就住过地质队的工作人员,他还帮地质队挖过探井。问他当年探的什么矿时,他不加思索脱口回答:狗屎金。后来他才知道狗屎金是云母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母?我们有些失望,与希望的碧玺相差太远,碧玺也称为电气石,华贵、典雅,以卓尔不群的身价挤入世界四大宝石之列。而云母只是普通的一般矿石。品质不同,价值不一,计算单位以克拉与吨位而区别。顿时,寻找的兴趣打了大大的折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先生主动提出带我们去看当年的探坑。虽然有些失望,还是很感激,跟在他的后面,进入一个叫杨家弯的山沟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初春山野似乎还未彻底苏醒,树木的嫰芽尚未全部长出,山体的肌理依然清晰可见。老先生指着山中那些凸凹的地方说那就是当年的探坑和探槽,旁边还堆放的灰白色石块就是母矿石。我们不懂,也只有相信。我问他当年勘矿都是些什么人时,他回答说二十多人,专家中有一个苏联的漂亮女人,胸铺挺挺的,鼻子高高的,眼睛绿盈盈的。哦!她的眼睛就像矿石一样漂亮。我就奇怪了,苏联女人眼睛绿盈盈不假,但不至于像云母矿石松弛而灰白。云母的形态和光泽与绿盈盈毫无关系,根本就是不同的两类自然物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又问他那矿石确实是绿盈盈的码?他回答确实,还有粉红、紫红、白色和黄色的,非常好看。又补充一句:他们说那是云母的结晶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到家里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知道“云母的晶体是可以绿柱石和电气石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我很欣喜,更加坚信肖家沟内应该有碧玺存在的可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来,我几次去肖家沟是专门寻找碧玺,抱着无限的希望,但都是无功而返。我自潮地想,碧玺总是紧密于达官贵人,我仅是一个石痴和文化艺术爱好者,大概与碧玺无缘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8年夏天,几场大雨之后,我又深入肖家沟内,希望能从泥石流经过处找到碧玺的踪影。在沟床底的沙粒中翻腾,查找可能的柱状石子和沙粒。将一些有重量有压手感的石子收集起来,再用专业手电照射,反复挑选,最后把几粒似透非透碎片收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拿回家后寄到专门机构检测,其中一粒就是碧玺,但品质较差。总算找到了,就像找到了迷失多年的孩子一样高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0年,我又与张昌斌先生去肖家沟,希望再能见到覃康炳老先生,请他再带我们去杨家弯,但老人已于年初病故。村民告诉我们还有一位叫张友贵的老人也知道当年地质队来这里盗宝的事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老先生年近八十,身体健壮,曾经在地质队里干过活。他告诉我们地质队盗取的金牛包裹在狗屎金中,色彩斑斓。最后装进了十几个麻袋中,眼睁睁看到被他们拿走了,从此他们再也没有回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来,当年地质队的匆匆离去一直是久悬于他们心里的心结,这个结中有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原因,也有技术、资金、人才的元素,还有变化无常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要想解开这个结用简单的科学道理难有结果。只有打开矿脉,让宝石开山见日,才是最有力的说服。不仅能够从他们内心中洗刷掉地质队盗宝的恶名,还能让他们在无比自信中充满美好生活的向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相信会有这一天,也希望这一天早早到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