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散记(一)

剑刊

<p class="ql-block">  今年双节期间,我回到久别的故乡——普洱。如今普洱成了茶的代名词,普洱是茶,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普洱,是一个曾经叫思茅的城市(2007年4月7日,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也曾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城市,一个曾经让人不寒而栗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1909年,思茅温疫爆发(恶性疟疾),从那时起,死人的事就成了经常发生的事!一家人死绝,一条街的居民死绝成了常态。三十年间,硬生生把一个当年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近十万人的繁华之城,变成一个死亡之城,恐怖之城!到建国初期,城区仅剩二千多人,整个城市十室九空,成了的荒芜之城。</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已经成了一段让人悲痛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专员公署从宁洱迁往思茅,思茅成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和当地驻军采取各种措施灭蚊,有效控制了疟原虫的传播。1958年,瘟疫被彻底消灭。</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思茅已相对繁荣,成了让思茅地区十二个县的年轻人向往的城市(景洪、勐腊、勐海县还属思茅管辖)。</p><p class="ql-block"> 1971年,我从知青一跃成为了思茅地区邮政局工人,骑着多数人买不起的“永久”牌单车送信送报。一串清脆的铃声,一阵风从大街上飞驰而过,引来多少行人注目,年轻的心顿时骄傲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吃了食堂简单的晚饭,只要部队放电影,投递室的小伙子们相约,骑上单车,一阵风刮了去。不管是军分区、0283部队,还是更远的173部队、雷达部队我们都去。这一伙邮政局骑单车的年轻人,成了当年让人瞩目的特殊群体。</p><p class="ql-block"> 地区邮政局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单位,大楼是整个城区最高的建筑(尽管只有四层楼,当年找不出比它更高的楼房了)。站在楼顶,可以把整个城市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在思茅工作的那些日子里,我就住五街口的这栋大楼里。</p> <p>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重建的,已不是原来的四层楼。</p> <p>  原先街上的行道树是高大的银桦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离开思茅时统统砍了,种上小叶榕。如今已是枝繁叶茂,有的地方已遮天闭日。</p> <p>  下面这条河叫思茅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陈永贵副总理到思茅视察工作。从飞机上往下看,弯弯曲曲的思茅河引起他的注意。他问陪同人员,这河会不会洪水泛滥?陪同人员对陈副总理说,旧社会经常泛滥。陈副总理说,河道弯曲总是导致洪水泛滥的隐患。(这只是民间传说,当不得真。)</p><p> 于是轰轰烈烈的改河运动拉开了战幕,千军万马齐上阵,一定要把思茅河道改直!</p><p> 各单位分派任务,大一点的单位几百公尺,小单位也逃不脱。那时没有大型机械,全靠人一锄一锹的挖,用肩头、推车把泥土运上岸。</p> <p>  我们早上去挖河,下午上班。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思茅河道终于改直了。</p><p> 原先弯曲的河道成了一条笔直的河,也就是一条笔直的河道而已。对两岸的环境、农作物灌溉毫无意义。左边是机场,右边是城市。(其实我在思茅工作那么多年,从未听说思茅河引起过什么洪涝灾害)。</p><p>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2006年大规模改造后的思茅河。成了景观河,总算有了用处。成了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p> <p>  现在沿河两岸风景如画,鸟语花香。</p> <p>  再看岸边行道树,也许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p> <p>  岸边的花。</p> <p>(未完待续)</p><p> 剑刊/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