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认为用刘禹锡的这句话来概述浮山倒是非常的恰当。因为浮山真的不高,其大部分山峰海拔都在100米左右,最高海拔才165米,相比我国其他名山大川,这里就是一个山丘。当你远眺浮山,你依旧会认为翠绿覆盖之下就是一座普通的小山而已。但是,当你缓入山中,身临其境,你会渐渐感受到这座小山的灵气和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认为浮山有灵气,完全是我个人对浮山最笼统的看法,也是我的内心最直接的一种感觉,具体让我说浮山哪里有灵气我也说不出来,就是一种感觉而已。可能看多了我国名山大川的人会对浮山不屑一顾,因为浮山真的是太小了,太矮了,远看真是不显山不显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到山水,我国从来不缺名山大川,什么三山,什么五岳,个个叹为观止。说山,有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水,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九寨之水非人间;说灵气仙山,我国还有九华、峨眉、五台、普陀四大佛教名山,武当、青城、齐云、龙虎四大道教名山……说实话,相比之下浮山真的不值一提。但是,今天我还是想通过这篇游记,来说一说浮山。也是好久没动笔了,也借此游记作为2020年的开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识浮山。第一次知道我们安徽有座浮山,还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是1995年的暑假,应东至朋友相邀去安庆东至做客,闲聊中听友人说起浮山,最后因兴趣所致,终结伴而寻游浮山。说是“寻游”,是因为那时浮山还没有真正开发,没有手机定位、没有旅游公路直达、没有私家车代步,我们从东至县城出发,需要多次辗转倒车,多方打听才寻得入山路径。记得那时的浮山,是那样的原始和安静,没有过多的商业开发而显得自然原始,没有过多的游人打搅而显得幽深安静。幽幽的石径淹没在山影和竹海之间,仿佛告诉你千年前的那些足迹去处和那些曾经的山间过客;斑驳的摩崖石刻静静地挂在山崖或石洞之上,仿佛像你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和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文人轶事;远古的火山奇观断崖幽谷,仿佛让人看到亿万年前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大地被撕裂的壮观和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那时的浮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此山不高但灵气十足”。</span></p> <p> 再游浮山。今年国庆假期害怕堵车不敢远游,于是选择了浮山。距离1995年转眼已经25年过去了,如今的浮山旅游开发的如火如荼,路修得非常漂亮,直通山脚下,当然门票也由当初的一块“铜板”变成了如今的八十“大洋”。再游浮山,和25年前不同的是除了景区旅游开发的变化外,还有不同的是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皆年过半百,以前光棍一条,如今是携妻儿一起。故地重游,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浮山的前世。浮山俗称浮巢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原属安庆市现属铜陵市。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4A级风景名胜区。百度可知,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属于破火山口。火山机构完整,形态典型。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其地质构造全国罕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是国内中生代粗面质火山岩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堪称一座天然火山地质公园。丰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后,在远古的古湖泊的冲击溶蚀作用下,又形成了浮山36岩、72洞的火山岩洞穴,镶嵌在浮山之腰,疏密有致,布置井然。如天然桥、玉兔拜月石、百佛朝如来等,还有飞瀑、石井等,光怪陆离,蔚为壮观。</span></p> <p> 浮山的今生。浮山风景优美,灵性十足。其三面环水的位置特点,使浮山真的如“浮水之山”的视觉效果。浮山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北面背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从南面观山,颇有海上蓬莱之神韵。其山色苍秀点翠,岩嶂壁立多彩,洞藏玄机无限,石刻摩崖斑驳,山间细流涓涓,林间鸟语莺莺。</p> <p> 浮山的灵气。说起浮山的灵气,还真的不知道如何写,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感觉,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意境。可能当年初入浮山是从东山进山的,刚入山就见一汪清泉,寻泉而上进入一个山洞,拾阶而上突觉峰回路转,山洞豁然开阔,方知此处“别有洞天”。此洞就是浮山最迷幻的一处景点“滴水洞”,抬头仰望“洞天”,仿佛泉水自天上飘下,潇潇洒洒如珍珠散落,淅淅沥沥如碧玉坠盘。“天水”落地为泉,古人称此泉为“洗心泉”。看到此景,不由的会想,山顶哪来如此常年不枯的泉水的?果真是天上的泉水吗?</p> <p> 感叹之余,缓出洞天,你会再次感叹,一座古寺镶嵌在一个巨大的山洞中,此为千年古寺“金谷禅寺”,日光透过颗颗古树斑驳洒下,远听泉声潺潺,近伴佛音悠扬,香炉仙气缭绕,好一个“日照香炉生紫烟”。此时此景会让人想到李白一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仿佛这首《望庐山瀑布》写的不是庐山,而是写的这里,诗情画意,美哉!</p> <p> 进山就见这样灵动的景致,诗情画意顿时彰显。初识浮山,美好的第一印象就此奠定。现在细想,浮山的灵气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山隐,水灵”。“山隐”:山隐于林下,谷隐于山间,洞隐于谷中,寺隐于洞中,洞中别有洞天,崖上嵌雕崖刻。“水灵”:三面环水两湖一江,仿佛山浮与水上;岩石凿井甘露清凉,仿佛石生出灵泉;洗心之泉天际来,落地生花别样天。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动,山水灵动之间,灵气升腾。</p> <p> 浮山的文化。山的灵气是大自然造物自然天成,山的灵魂却是历史积淀因人而生。因此我认为具有相当的文化积淀,山才会有灵魂。这也是为啥昆仑被称为众山之祖,泰山被称为万山之宗,究其因就是文化。</p> <p> 浮山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浮山有“中国第一文山”的美誉,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方以智,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革命家、军事家黄镇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均出自浮山。加之浮山所在枞阳县原来就隶属于安庆市,与桐城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清代独领风骚的文学流派桐城派也与浮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浮山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无数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因此,身临浮山,最大的文化震撼就是浮山的摩崖石刻。自唐宋至民国,浮山的摩崖石刻大大小小将近500幅,其中唐刻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石刻内容丰富涉足甚广,形式多样方圆有度,书法万千诸家纷呈。这么多的古代艺术遗存,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静静的深藏与这座不显的山水之间,实属罕见。</p> <p> 浮山还是一座宗教名山。浮山古有寺庙8座,现存6座,早在晋梁时期(266至557年),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特别是园鉴大师与欧阳修在此“因棋说法”更是被传为美谈。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为浮山寺庙题字:“金谷禅寺”、“会圣古刹”、“圣旨碑”、“浮山胜境”,足以见证浮山佛教文化的久远流长和繁荣昌盛。道教名观张公岩是北宋进士张同之的修道福地。</p> <p> 浮山游览重点打卡地(东山进西山出)。打卡地1,滴珠岩:滴珠岩为明代安庆知府赵寿祖所题,人称太守岩,俗称滴水洞。宋陆元钧知理学家董仲舒之后-大通禅师曾结庵于绿萝岩下,题此岩为“大通岩”。又因岩内“常泻四时雨”,故又名“飞雨岩”。该岩在金谷、绿萝之间,有锁云巨石如屏遮口。入口处,两旁石壁森严,若斧削成。壁顶张开约一米,可望浮云如白缕,故称此地为“一线天”。行数步,跨小桥,沿石壁而入,即是“滴水洞天”。洞高约26.5米,纵横约200平方米,全形状如海螺直立,当顶一窍见天,中衔巧石如珠,因名“龙口衔珠”。半岩上悬有石阁,面积约35平方米,可以栖身,号曰“隐洞”,又称复岩。洞上有石刻“洗心处”,为明县令黎道炤所题,意指飞泉可以洗心,净化人的灵魂。洞中四时之景各异:春雨到来,悬流飞挂,溅玉喷珠;盛夏清凉,绿荫如盖,幽静肃穆;秋高气爽,溪流澄碧,声如丝竹;严冬雪压,冰柱林立,巍峨壮观。整个岩体,层叠如楼,造型奇巧,神工天成。</p> <p> 打卡地2,金谷禅寺:建于宋代前。因寺前有株木莲树,故俗称“木莲阁”。入山门,步石级,可达大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打卡地3,紫霞关:过“穿云间”前行五分钟,突然峰回路转,一关口现与眼前,即为紫霞关。近看关口岩石上刻有许多石刻,如“紫霞关”、“监谷关”等。</span></p> <p> 打卡地4,棋盘洞(首楞岩):首楞岩,在狮子石下,其岩如狮张嘴仰天长啸,岩名为明浙江邵武太守阮自华所题。岩内有棋盘一方,本为唐人所刻,后清人加凿,但留有一“唐”字。棋盘左右,有石凳可坐,传说是南、北斗仙翁下棋处,故又名棋盘洞。坐其中,可望“长江如带,九华若笋”。洞壁有佳咏,为清乾隆年间桐城县令周符和所题。</p> <p> 打卡地5,晚翠岩:在金鸡洞下,洞高10米,纵13米,横27米,有五曲。此岩得日最迟,午后阳光方入其内。夕阳返照时,满壁紫赤,故名“晚翠”。以脚扑正中地面,响声如鼓,余音回旋激荡,经久不息,故又称“打鼓洞”。元书法家赵孟頫曾题名于壁,今为苔掩难辨。</p> <p> 打卡地6,陆子岩:古名皇甫岩。又称明月岩。宋陆元钧(陆游之父)询问当地老者岩名的来历,但都不知得名之出处,故易名为“陆子岩”。岩高4米,纵18米,横12米。抗战期间,枞阳学者汪子云应浮山名医汤士衡之请,在此成立“浮山学社”讲学。与汪子云同来的汪翰西题刻“讲学洞”三字,以志其事。</p> <p> 打卡地7,枕流岩(穿云径、非人间、马蹄洞):北与陆子岩相连。长27米,平均高度约3米,形如长廊,又称“穿云径”。岩近潜龙峡之东南岸,峡水自岩下流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野趣横溢,故明太守赵寿祖题书为“枕流岩”。长廊下半部为“非人间”,又称“蜿蜒窦”,宽约6米,悬岩如削,蟠曲深邃,古松掩映,怪石竞奇。其中一石柱,形如象腿、马蹄,故俗称“马蹄洞”。此岩一窟三门,造型奇巧,景观绝佳。</p> <p> 打卡地8,会圣岩:在云霄峰下。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于此,故名会圣。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题“会圣岩”,三大字于其石台之上,今清晰可见。清初宰相张英游浮山有“十坐处”,此为第八坐处,故后人题此为“八座岩”;又曰“主岩”。</p> <p> 打卡地9,野同岩:野同岩,又名止泓岩,在雪浪岩之左。岩内有石钟,击之有声;又有清泉,沐之精神爽适。“止泓”二字刻其内,“行窝”二字刻其外。“野同”者,为明方大镇所题。大镇任大理寺左少卿时,因避东林党祸,辞官隐于浮渡,常与田夫野老相处,故将此洞题名为“野同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打卡地10,三曲洞:三曲洞又名“岩廊”,在指月石下,与伽蓝洞相邻。名为三曲,实则六曲。中生一石柱撑持洞顶。洞长20余米,人行其间,曲折宛转,逸趣频增。廊旁有一小洞,狭小不可居人,因远禄曾住会圣,故名其洞为“浮远洞”。</span></p> <p> 打卡地11,张公岩:张公岩中有龙井神泉,井直接凿在洞中岩石上,泉水四季不涸,清澈见底。有古诗赞曰:“西山日照晚霞飞,烟绕香林鸟倦归。暮入灵岩泉井暗,夕阳返照复生辉。”这就是著名的“浮山夕照”,为老“桐城八景”之一。</p> <p> 打卡地12,雪浪岩:雪浪岩,岩高20米,岩壁起伏不平,其色赤黑相间,如雪浪翻滚。高僧三槐法师题名为“雪浪岩”,并自称雪浪和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打卡地13,渡仙亭:渡仙亭在张公岩与观音岩之间,过渡仙桥即达。浮山古有十亭唯一仅存古亭,亭为条石结构,方形,四根石柱上刻着楹联。该亭建于清嘉庆拾陆年(1811年)。</span></p> <p> 打卡地14,观音岩:观音岩古名“啸月岩”。岩前石壁洞开而成圆门,门旁有联。联曰:“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为清人黄文炳撰刻。洞口北上为“云锦廊”,廊尽处为“听溪岩”。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p> <p> 打卡地15,会圣禅寺:会圣禅寺建于晋梁,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会圣禅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二年(1910),重建瓦房三大间。1986年重修,寺匾“会圣古刹”为赵朴初手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记:浮山作为古火山,亿万年的地质变迁,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魅力。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又赋予了浮山浑厚的文化底蕴。如今这座古火山就这样安详的静卧在这苍松翠竹之下,漂浮于江河湖水之上。如果你想静静地远离一下城市的喧嚣,如果你想静静地逃避一会尘世的烦恼。那么走进浮山,借浮山这方幽静,寻自己一会安宁,将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当然,如能在遥看竹影鸟飞过,静听松涛人独坐的意境中,借取一缕浮山灵气,洗涤一丝内心浮尘,那也是一种不错的境界。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