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中秋时节,桂子飘香,我漫游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听涛景区,有不少新的发现。</p><p>下为东湖听涛景区导览图</p> <p>东湖听涛景区大门</p> <p>一入门即可见“东湖揽胜”景观石</p> <p>大红灯笼喜庆国庆中秋双节</p> <p>从此桥右转可前往“苍柏园”</p> <p>途经东湖小梅岭</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苍柏园是东湖听涛景区极具纪念意义的风景点,建于2008年,为纪念东湖风景区的开拓者、著名爱国人士周苍柏先生而建。苍柏园占地60余亩,由“海光农圃”牌坊、德佑露天剧场、苍柏亭、周苍柏纪念室、周小燕纪念室、周母桂花林、《春到东湖》铜像组成。</p> <p>下为题写于民国二十年的“海光农圃”牌坊。<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29年周苍柏创设“海光农圃”,请父亲周韵宣书写“海光农圃”四个大字,刻在牌坊上。周苍柏希望将海光农圃办成“湖北花园”,诚邀著名园艺家张鹏翔参加景致设计。</span></p> <p>可竹轩取自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寓意而建造,始建于1958年,为单层飞檐、碧瓦素墙建筑。可竹轩可南望珞珈书香晨曦;北看湖光浮阁。轩内设有周苍柏纪念室与周小燕纪念室。</p> <p>周苍柏次子周德佑纪念碑位于可竹轩大门左侧,碑文系邓颖超题写一一缅怀”民族最优秀的救亡抗日烈士”周德佑</p> <p>德佑露天剧场</p> <p>苍柏园内四顾亭,因四周景色环顾不暇而得名,与磨山、珞珈山、梅岭、湖光阁遥遥相对。</p> <p>周苍柏纪念堂</p> <p>周苍柏(1888—1970),湖北武汉人,红色实业家,银行家,爱国民主人士。大革命时期周苍柏保障储户利益,稳定武汉金融秩序,支持北伐战争。抗战时期,他和家人投身救亡图存共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之中,以实际行动书写了爱国情怀。</p><p>大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周苍柏多次在困难时期为共产党和革命军队提供支持,成为革命的挚友,共产党人的同路人,和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李先念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国后,周苍柏担任政务院财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副部长、湖北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p><p>1949年9月,周苍柏主动将私家花园“海光农圃”捐赠给人民政府,后更名为“东湖公园”。周苍柏因此被东湖百姓称为“东湖之父”。</p><p>下为周苍柏雕像</p> <p>周苍柏先生大亊年表</p><p>1888年</p><p>周苍柏<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出生于武汉一个工商世家,祖上经营的周恒顺机器厂是清末民初湖北最大的民营机器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早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后进入上海南洋公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毕业后自费赴美国留学,在纽约大学攻读银行学专业,获商学士学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17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毕业回国。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之邀,主持银行职员训练班事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19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周苍柏被委派组建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并担任副行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29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购买、兴建海光农圃。</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1938年</span></p><p>10月,举家迁往重庆。</p><p>1943年</p><p>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任湖北省银行总经理、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站总经理。</p><p>1945年</p><p>任国民政府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署长。</p><p>1949年</p><p>9月,将海光农圃无偿捐献给国家。</p><p>10月,受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作为烈士家属携夫人董燕樑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副部长、湖北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p><p>1950年</p><p>12月,担任东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p><p>1960年</p><p>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常务委员会委员。</p><p>1970年</p><p>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2岁。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p> <p>展区一</p><p>侠骨丹心</p> <p>周苍柏照</p> <p>义举扬名</p><p>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发行国库券的同时,宣布废除北洋军阅政府旧货币,一时间,武汉掀起挤兑风潮。此时,周苍柏代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郑重宜布,对大革命之前的储蓄存款一律按照现洋兑付,保障了储户利益。这一义举使周苍柏名声大震,也使汉口分行信誉大增,不但没有发生挤兑,反面使存款剧增,稳定了武汉金融秩序,也支持了北伐战争。</p><p>在此前后,周苍柏相继推出仓库、保险、信托、外贸等服务项目,扶持了一批民族工商企业的发展。</p> <p>红色实业家</p><p>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决定将一笔40万美元的巨款汇给中国共产党,用于支援中国革命,但在北洋军眼皮底下,当时武汉70余家银行无一家敢于接收。</p><p>中共湖北党组织负责人董必武找到周苍柏请求帮忙。周苍柏当即同意并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他让共产国际先将巨款汇至美国纽约,再化整为零,以商业汇款方式,使用多个户头分笔汇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汉口分行。随后将这些款项全部提出,汇总后将巨款转交中共党组织。因为此事,周苍柏险些被军阀吴佩孚逮捕,不得不紧急潜往上海避险。</p> <p>20世纪30年代,鄂豫皖苏区曾将一麻袋金首饰委托给周苍柏收藏。周苍柏利用银行关系将首饰折算成货币存款,使其保值未受损失。全国解放后,周苍柏找到中南局统战部负责人,将这笔存款全部如数交还。</p> <p>抗战期问,周苍柏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与石瑛(中国国民党党员)配合筹措大量经费无偿捐献给共产党。</p><p>他曾出面营救、保护过抗日演剧七队、抗日宣传二队队员以及光未然、赵寻等一大批爱国青年和中共党员。</p><p>在叶挺将军被困居恩施期间,周苍柏承担了救助叶挺的经费,并派人照顾叶挺的生活起居。</p><p>在寓居重庆期间,周苍柏积极支持周恩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其住地成为周恩来在重庆开展地下工作的重要据点之一,掩护了大批中共地下工作者和爱国民主人士。</p><p>周苍柏还为董必武、陶铸、李先念等人举办的湖北应城汤池农村合作指导训练班筹款三千元。</p><p>解放战争期间,应董必武等人的要求,周苍柏以救灾的名义,打着救济总署的旗帜,组织调运了十几卡车的救援物资包括2000袋面粉和大量药品、奶粉、衣物等,穿过国民党的两道封锁线,将物资运到湖北大悟的宣化店,缓解了李先念领导的中原军区部队(新四军五师)的供应困难。</p><p>周苍柏对革命的贡献,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陶铸曾亲自登门向周家致谢,李先念曾赞扬周苍柏对新四军做过很大贡献,并称其为新四军挚友。</p> <p>周苍柏住地(现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p> <p>周苍柏全家福</p><p>后排左起:周德佑、周天佑,前排左起:周宝佑、周小燕、周彬佑、董燕樑、周澂佑、周苍柏</p> <p>周苍柏及其家人部分照片</p> <p>赤子之心</p><p>周苍柏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抗战期间,他发现中国的皮革、橡胶不能满足抗战的需要,立即创建重庆华中化工厂、陕西汉中制革厂以解决战时急需。</p><p>他在担任战时湖北省银行总经理兼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总经理期间,采取多种办法,将湖北省战时物资供应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实现了对生活必需品的平价凭证供应,使湖北省成为全国物价最稳定的地区,为抗战作出了贡献。</p><p>周苍柏不仅自己参加抗战工作,还积极支持、鼓励家人抗战。1938年,他的夫人董燕樑在武汉与邓颖超等起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救护了无数的难童。</p> <p>周苍柏的长女周小燕是抗战时享誉世界的武汉合唱团核心成员,《长城谣》、《歌八百壮士》等流行于全球华人中的抗日爱国歌曲,经她首唱传遍抗日战场,流传至今。</p> <p>周苍柏的次子周德佑擅长拉小提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演剧七队”,多次进行抗日宣传。</p><p>由于疲劳过度,周德佑不幸在一次演出中休克病倒,为国捐躯,年仅十八岁,后来被安葬在海光农圃的一座小山头上。</p><p>周恩来亲自参加周德佑的追悼会,邓颖超为周德佑题写了“模范青年”的悼词,《新华日报》也为他出了专刊。</p> <p>周苍柏次子周德佑</p> <p>展区二</p><p>东湖之父</p> <p>集腋成裘一一购园</p><p>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武汉市民沉缅于鸦片和赌博,周苍柏对此十分焦虑,为使市民能够强身健体,他决定建设一个具有体闲娱乐功能的域市公园。从1929年起,他投入自己经营所得的30万两银元,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分批多次购买小块荒地的方式,集腋成裘,积少成多,最终建成海光农圃。与其他私家花园不同,海光农圃从1930年起就免费对市民开放。</p> <p>周苍柏与董燕樑夫妇在海光农圃</p> <p>海光农圃牌坊</p> <p>呕心沥血一一建园</p><p>周苍柏对海光农圃的建设可谓是呕心沥血。他聘请农业技师对海光农圃进行规划、平整,将海光农圃规划为四个区,一区为中心景区,二区为苗圃,三区为果园和动物园,四区为教育区。本来,苍柏先生计划在这儿建立一所音乐学校,后因战乱未能建成。</p><p>他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收入,着手建设海光农圃。请父亲周韵宣老先生书写“海光农圃”四个大字,悬挂在钢筋水泥做的牌坊上。重建后的牌坊如今仍然屹立在东湖听涛景区内。当时他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和十几位技术工人来开发、管理海光农圃。建圃伊始,他还和夫人利用周末带领家人来除草开荒。经过多年的修建,到武汉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前,海光农圃已经建成了个苗圃、一片桃林。</p><p>他精心设计海光农圃的交通路线。从武昌城到东湖没有道路直接通达,1931年,周苍柏利用武汉大学的道路,规划了先乘车(或步行)到杨家湾湖边(今武汉大学凌波门一带),再乘船到听涛景区的“老鼠尾”,这一路就巧妙地解决了通达海光农圃的交通问题。</p><p>海光农圃在建立之初就免费开放,为武汉市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休闲娱乐场所,成为当时极受群众喜爱的休闲乐园。</p> <p>20世纪30年代周苍柏一家在海光农圃合影</p> <p>20世纪30年代海光农圃风光</p> <p>殚精竭虑一一复园</p><p>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军侵占,周苍柏被迫迁往重庆,海光农圃委托他人管理。</p><p>1942年,日本侵略者强行霸占海光农圃,毁坏果园,改种水稻和蓖麻,动物园、园艺和游乐设施也破坏严重。就连当年周小燕等小伙伴们喂养的梅花鹿也遭到日本兵的屠宰。无人照管的农圃,一片荒芜和破败。</p><p>抗战胜利后,周苍柏回到武汉,尽力恢复海光农圃,请来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艰苦的战后重建工作,并聘请专人进行管理。海光农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国家处于动乱时期,周苍柏本人财力也很有限,海光农圃没有恢复到当年全盛时期的模样。</p> <p>慷慨捐赠一一献园</p><p>1949年盛夏,周苍柏在陪同李先念、邓子恢、陶铸等中南局负责人游览海光农圃时,主动提出将海光农圃献给国家,自已一家全部搬出。</p><p>中南局几位领导对周苍柏的义举深表赞许,经报请周恩来同志批准后,接收了海光农圃。周苍柏实现了十多年的承诺:这个农圃我是要交给入民的。</p> <p>出谋划策一一兴园</p><p>1949年9月,海光农圃更名为东湖公园。1950年11月30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以88号令的形式下达了《成立东湖建设委员会统一管理东湖风景区并养鱼计划》,将“东湖公园”改称为“东湖风景区”,成立东湖建设委员会,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陶铸任主任委员,周苍桕等任副主任委员。</p><p>1950年10月,他和李先念等9人联名提出的《建设东湖公园及东湖养鱼提案》得到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为后来东湖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此外,周苍柏还单独提交了《对于东湖养鱼的刍议》,最早提出开辟东湖养殖场。</p><p>1952年,东湖风景区建设全面展开。周苍柏为东湖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p> <p>中南军政委员会第88号令及周苍柏提议东湖养鱼的档案。</p> <p>建设东湖</p> <p>心系东湖一一恋园</p><p>1960年,周苍柏和夫人迁居北京,但他一直心系东湖,视其为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经常打听东湖风景区的发展状况,并继续提出建议。</p><p>1970年的一天,弥留之际的周苍柏突然对身边的人说:“快把我的大衣清出来,我要到武汉,他们还等着我开会,一起商量东湖发展大计。”弥留之际仍然惦记着东湖,苍柏先生真的无愧于“东湖之父”这一美誉。</p> <p>展区三</p><p>苍柏长青</p> <p>今日海光</p><p>20世纪30年代的海光农圃东临东湖,西至东湖路,南近双湖桥,北至海洋公园游泳场,占地约两千多亩,其核心区至今仍然是东湖风景最美的区域。</p><p>当年的海光农圃,已经一分为五:一区为现在的东湖宾馆和东湖国际会议中心,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与珞珈山隔湖相对;二区及三区的一部分为现在的东湖听涛景区,三区的一部分为现在的海洋世界;四区为现在的湖北省博物馆和湖北省老年大学;五区为现在的翠柳村客舍。</p><p>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下,现在的东湖已经成为武汉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城市生态绿心。</p> <p>一区为东湖宾馆(梅岭一号)</p> <p>二区为东湖听涛景区</p> <p>三区为东湖海洋世界</p> <p>四区为湖北省博物馆及湖北省老年大学</p> <p>五区为翠柳村客舍</p> <p>东湖听涛景区老鼠尾一带</p> <p>苍柏长青</p><p>2008年11月,为了纪念“东湖之父”周苍柏对东湖的历史性贡献,东湖听涛景区专门建设了苍柏园、周苍柏纪念室。</p><p>2017年,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重新对苍柏园进行改造,设计布展,充实史料,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景观提升,将苍柏纪念室修缮一新。</p><p>苍柏园内,当年周苍柏亲手栽下的桂花树如今已是华盖如云,周苍柏与周小燕、周德佑三人合影的铜像栩栩如生。雕像上的周苍柏正在深情地注视着东湖这块故土,而那架当年为小燕姐弟购置的钢琴似乎还余音袅袅。</p> <p>苍柏园“周苍柏纪念堂”于2008年开园。</p> <p>春到东湖一一周苍柏与长女周小燕、次子周德佑3人雕像</p> <p>2008年,周家三姐妹(左起:周澂佑、周小燕、周彬佑)在东湖听涛景区“春到东湖”雕塑前(雕塑人物左起:周小燕、周苍柏、周德佑)。</p> <p>今日东湖</p><p>魅力武汉,大美东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碧波万顷,青山环绕,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千树争奇,百花斗艳,四季景色诱人;庄王击鼓,屈子行吟,昭烈祭天,太白放鹰;人文灿烂,高校环立,节庆缤纷,使东湖富含浓厚人文底蕴,散发出江南形胜之地,三楚文萃之所的独特魅力。</p><p>2016年底,总长上百公里,具有世界水准的东湖绿道开通,东湖迎来革命性巨变,绿道建设顺应自然,亲和万物,实</p><p>现“清水入湖、水清草长、生态健康、风景怡人”。漫步绿道,处处可见人与花鸟、人与湖山的和谐共存;时时可赏自然风光、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大众运动。绿道,串珠成链,成为江城绿心最美的点缀。</p><p>大江大湖大武汉,长江为带,东湖为心,成就典范,扬名世界。以“世界名湖典范、城市绿心样本”为目标,东湖人正</p><p>在倾力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亮点区块,全力构建“生态之心、人文之心、融合之心”三心合一的东湖世界级城市生态绿心,建设生态东湖、人文东湖、青春东湖,开启“大湖+”生态绿城新时代,为实现“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程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p> <p>苍柏亭</p> <p>可竹轩内“周小燕纪念室”</p> <p>周苍柏当年为周小燕姐弟购置的钢琴</p> <p>周小燕(1917一2016)</p><p>近代爱国民主人士周苍柏先生长女,享誉世界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p><p>抗战时期,周小燕在武汉开展抗日宣传,以歌声作为抗敌武器。其后赴欧洲留学、演出,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中国夜莺”。</p><p>1949年回国后,周小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投身于人民音乐教育的宏伟事业之中,她从事声乐教学六十余载,培养了众多音乐栋樑之才。</p><p>周小燕热爱声乐,终身致力于声乐教学,为中国声乐教育的再起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和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p> <p>周小燕生平大事年表</p><p>1917年8月28目</p><p>出生于上海,后随父母回到武汉。</p><p>1935年</p><p>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現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p><p>1937年</p><p>抗日战争爆发,中断学业,回武汉开展抗日宣传,首唱《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歌八百壮士)、《长城谣》。</p><p>1938年</p><p>1月,成立武汉合唱团。</p><p>9月,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p><p>1939年</p><p>转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求学。</p><p>1945年</p><p>10月,担任主角,在巴黎国家大剧院首演清唱剧《蚌壳》。</p><p>1946年</p><p>7月30日,首次个人独唱音乐会在卢森堡卡西诺剧场隆重举行。</p><p>10月,首访德国柏林,成功举办两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引起强刻反响,得到诸多声乐大师及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p><p>1947年</p><p>5月,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国际艺术节,以杰出表演被音乐界誉为“中国夜莺”。</p><p>10月,回国,四处奔走,为进步学生演唱。</p><p>1948年夏</p><p>回武汉举办独唱音乐会。</p><p>1949年</p><p>回到母校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担任声乐系主任。</p><p>1951年</p><p>参加新中国第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和缅甸。</p><p>1952年</p><p>5月3日,与张骏样举办婚礼,结为伴侣。</p><p>1954年</p><p>4月,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苏联。</p><p>1958年</p><p>1月,赴南斯拉夫、保加利亚访问。</p><p>1959年</p><p>10月,参加国庆十年电影拍摄《夜莺》。</p><p>1963年</p><p>参加上海音乐学院院务委员会会议。</p><p>1977年</p><p>参加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p><p>1978年</p><p>作为中国艺术团副团长率队访问美国,受到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接见。</p><p>1978年4月至1984年5月</p><p>担任上音乐学院副院长。</p><p>1986年</p><p>担任第十六届法国巴黎声乐比赛评委。</p><p>1988年</p><p>担任第三十四届图户兹国际声乐比赛评委。</p><p>1988年</p><p>3月,周小燕中心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p><p>1991年</p><p>12月,赴香港举办中外歌剧音乐会。</p><p>1992年</p><p>7月,赴新加坡举办《中国歌唱家之夜》音乐会。</p><p>1997年</p><p>担任首届中法声乐比賽评委。</p><p>2000一2015年</p><p>先后主办十一届国际歌剧大师班并授课。</p><p>2007年</p><p>11月27日,周小燕大师工作家在上海成立。</p><p>2014年</p><p>12月17日,指导的中国首部西洋歌剧《一江春水》在上海大剧院成功首演。</p><p>2015年</p><p>设立以自己和丈夫张骏样名字命名的“祥燕公基会”,资助边远贫困地区师生。</p><p>2016年3月4日</p><p>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p> <p>1936年4月,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庆祝创办人蔡元培70正寿摄影留念(三排左八为周小燕)。</p> <p>展区一</p><p>战地燕鸣</p> <p>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周小燕中断在上海的学习回到故乡武汉,投身于进步青年的救亡洪流之中。</p><p>在武汉,她与好友创立了武汉合唱团,以自己的歌声唤起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与牺牲精神。由她首唱的抗日歌曲《歌八百壮士》,歌词“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不会亡!”四处传唱,武汉《大公报》发表文章,评论“中国不会亡”这个口号提得好。</p><p>同样由周小燕首唱的《长城谣》,一曲“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从武汉传遍全中国,大大提振了国民的抗战士气。</p><p>下为周小燕与二弟周德祐在宣传抗日活动时的合影</p> <p>距离首演58年后,周小燕站在长城上重唱《长城谣》(1995年)</p> <p>周小燕留学前在汉口黎黄陂路家留影</p> <p>周小燕使用过的首饰盒</p> <p>展区二</p><p>中国之莺</p> <p>1938年,周小燕由香港辗转奔赴巴黎学习。在巴黎她结识了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浦宁( Alexander T cherepnin),即齐尔品。齐尔品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对东方音乐特别是中国音乐有着极大的兴趣,曾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p><p>下为周小燕在去法国的船上</p> <p>周小燕在法国乡村农家</p> <p>1938年,与郎毓秀(前排右一)在法国巴黎近郊朗日摩,周小燕在后排右二,前排左一为周小燕弟弟周天佑。</p> <p>周小燕的恩师布朗热教授(法国)</p> <p>潘玉良笔下身穿旗袍的周小燕(1940年)</p> <p>在齐尔品、李献敏夫妇的无私帮助下,周小燕得以进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周小燕在法国学习声乐7年,这段时间她不仅经历了学习上的艰难困苦,也饱尝与祖国、家人音信全无的折磨,但正是这7年的苦难锻炼成就了未来享誉世界的中国之莺。</p><p>下为周小燕与齐尔品(中)、李献敏(右)夫妇合影</p> <p>1945年10月,在经过7年的艰辛磨练之后,周小燕终于登上了巴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那里,她用中西合璧的唱法高歌《紫竹调》、《红豆词》以及由萧子升、齐尔品谱制的《蚌壳》,令世界舞台第一次对中国美声演唱者刮目相看,其完美的表现,不仅征服了现场观众,更得到了许多音乐评论家的专业赞赏。</p><p>1946年3月30日,在伦敦白宫剧场举办的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上,周小燕演唱了《美酒美人》、《蚌壳》选曲等满含东方韵味的曲目,当时的伦敦报無上立即出现了“THE SONG OF LITTLE SWALLOW"的大标题。</p><p>下为周小燕与李献敏在伦敦白宫剧场演出前的合影(1946年3月)</p> <p>下为周小燕在德国柏林的演出剧照(1946年10月)</p> <p>1947年5月,周小燕应邀前往捷克,参加首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这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次音乐盛会,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俄国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美国小提琴家梅纽因等人均到场。周小燕演唱了许多中国曲目并大获成功,正是在这场举世瞻目的音乐会上,她用夜莺般的歌声得了赞誉,被欧洲舆论誉为“中国夜莺”。</p> <p>1947年3月4日,上海《申报》上刊登了周小燕在巴黎演出的报道,她被誉为“中国之莺”。</p> <p>展区三</p><p>桃李满天下</p> <p>1947年10月,周小燕从欧洲回国。</p><p>下图为1948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典礼合影,已被聘为教师的周小燕(一排右七)参加典礼。</p> <p>1949年7月,周小燕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p><p>1949年,周小燕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周小燕既有丰富广博的音乐知识,也有着极高的人文素质修养。她在教学过程中崇尚对“真”、“善”、“美”艺术真谛的不懈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融入到教学中。</p><p>下图为1950年周小燕在《黄河大合唱》中独唱《黄河怨》,图中合唱为上海音乐学院师生。</p> <p>周小燕与周恩来夫妇摄于北京颐和园(1950年)</p> <p>周小燕一生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鞠秀芳、张建一、高曼华、刘捷、廖昌永、刘若娥、顾欣、魏松、雷岩、万山红、李秀英等一大批优秀专业声乐人才,为祖国的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p><p>下图周小燕在教学</p> <p>周小燕辅导少年宫合唱队</p> <p>廖昌永深情回忆自己的恩师:“先生常常讲起武汉的生活,当年父亲是怎么培养他们姐弟学习艺术,又是怎么要求他们回来报效祖国的。先生曾说过盖棺之时才是她的声乐课堂关门之时,回溯先生一生,她对声乐教学的贡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艺传承与过渡。”</p> <p>周小燕学生回忆思师</p> <p>展区四</p><p>东湖女儿</p> <p>周小燕从小就在“海光农圃”长大,东湖之滨留下了她的欢声笑语。</p><p>虽然长期工作在上海,但周小燕情系家乡,2000年后多次回到武汉,回到东湖。</p><p>2007年,周小燕回东湖观看父亲周苍柏生平事迹展,并赴武汉音乐学院给师生们做讲座、上公开课。</p><p>2008年,东湖苍柏园举行开园仪式,周小燕回汉为父亲周苍柏的雕像揭幕。</p><p>2012年,周小燕携学生廖昌永、李秀英、杨光等在琴台音乐厅举办音乐会。</p><p>2017年,为纪念周小燕先生,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又在苍柏园另辟新址,增设“周小燕纪念室。</p><p>下为周小燕与家人在海光农圃</p> <p>周小燕与家人合影</p> <p>东湖女儿"终于“回到”东湖,与父亲周苍柏、弟弟周德佑一起,“见证”东湖的建设与发展。</p><p>2008年,周小燕在东湖听涛景区“春到东湖”雕塑前(雕塑从左至右:周小燕、周苍柏、周德佑)。</p> <p>2012年,周小燕因天气原因未能亲临东湖,遗憾地在酒店深情远眺东湖。</p> <p>七棵桂花树一片孝子心</p><p>在东湖听涛景区苍柏园,有7棵茂盛的桂花树连成一片。这片桂花树树龄均在90年左右,高度达12米,树形优美、冠幅舒展,规则地分布在直径约七八米的圆圈上。据当年“海光农圃”的见证人周松柏老人(周苍柏的远房堂弟)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初,周苍柏先生的母亲驾鹤仙去,因其生前极爱东湖山水,于是周苍柏将母亲安葬在湖边的东端,隔着东湖与珞珈山遥遥相对。在墓的周围,周苍柏亲手种下了这一圈桂花树。1958年前后“大跃进”期间,东湖要重新规划。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周苍柏将母亲的坟迁走,树下夷为平地,但这些桂花树侥幸存活下来。历经沧桑70余年之后,7棵树的树冠融为一体,又与东湖的山水浑然天成。中秋的湖畔,青山碧水中满眼金丝摇曳,幽香四溢的桂花让人疑为月中移来的仙树,成为东湖风景的一道奇观。</p> <p>东湖听涛景区“老鼠尾”</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听涛景区内东湖西岸南端伸向湖中的长堤,俗称“老鼠尾”,对岸即是武汉大学。</span>1930年以前,东湖西岸到处是乱石坟堆,从武昌城无路可通达。周苍柏开办“海光农圃”后,从武汉大学杨家湾湖边(今武汉大学凌波门一带),乘船过渡到听涛景区的老鼠尾,巧妙地解决了交通问题。“海光农圃”牌坊的位置,在今天看来是陆路交通的死角,当年却是进出“海光农圃”的唯一通道。20世纪50年代中期,水果湖至东湖的乡村土路改造,改变了此前游客只能由水路进入东湖观光游览的状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