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位于楚雄境内的黑井古镇,历史上曾经是贡盐的产地——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地方。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p> <p> 曾经辉煌的盐都,现在已经没落,连旅游都是个小众之地。大假有几天休息,看看大概需要四个小时车程,带上行李和相机出发!不曾想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了高速路拥堵,被分流下高速,预案的四个小时足足走了七个小时。却也意外地到翻越楚雄的最高峰,名字很直接——高峰。</p> <p> 爬高以后,见到许多个风力发电机,有一个就在路边。桨叶在风中旋转切割空气的“刷刷”声,还是有点震撼!</p> <p> 到达黑井已经傍晚,安顿下来后天就黑了。</p> <p> 隐隐约约传来一阵音乐,寻着声音穿巷而去。</p> <p> 寻着音乐声拐了几个弯来到个小广场,原来是有人围着火炉在跳舞。</p> <p> 广场旁边有个井口,是当年出卤水的口吗?</p> <p> 四周转了一下,发现这里的很多老建筑墙壁是以石头磊成。</p> <p> 天黑之后气温降了下来,很凉爽。感觉游客不多,游走在红灯笼的映照下的小巷,有一种安静的体验,时间慢了下来。</p> <p> 这里的小巷名字也很直接,就是以姓为名。李家巷、王家巷、杨家巷、史家巷……</p> <p> 不知不觉就走到小镇的边缘,游人不见多,很好,可以好好拍摄一下黑井的夜景。</p> <p> 闭门谢客的店家</p> <p> 巷子里面也有用这种马灯照明,好怀旧的感觉。</p> <p> 今晚下榻的客栈——王家大院。</p> <p> 转一圈回来发现客栈下面开始热闹起来了,烧烤店已经坐满人,原来游人都这时才出来,看来大家都是享受慢生活来了。</p> <p> 我们住的客栈叫王家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王家大院,武家大院和其它以姓氏命名的大院,代表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推开房门,空气清新!</p> <p> 大院门开半边,旁边放着一根顶门杆,历史气息浓厚。如今的黑井最大的特色无疑是建筑和街道,在不算太长的街道上,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映射出古驿道曾经的繁华。很多年前,驮盐商队浩浩荡荡的马帮就从这里穿城而过,马蹄声和卤水挑夫的脚步声每天早晨都会在第一时间唤醒酣睡的小镇。</p> <p> 街边一个雕塑,老哥俩一壶小灶酒,几个小菜,讲述当初的繁华:长长的马帮队伍穿城而过,驮走了盐,留下了一锭锭白银,生活富足。更有趣的说法是:“那时的黑井每天要杀掉100多头猪才够吃,大姚、牟定等地的村民在田间地头捉到几条黄鳝,都要拿到黑井来卖才值钱。”</p> <p> 盐井口已经用栅栏封了起来,只有几个雕塑在表现过去——“过去连背卤水都要世袭呢,大部分人家都还是很富裕的,只是回不去喽。”——一个老人这么说。</p> <p> 通往大龙祠和香山寺也都是这样的红沙石石阶,今天的香山寺山门未开,一个路人说住持不在,云游去了?</p> <p> 大龙祠,古人聚会祭祀,听戏聊天的地方。</p> <p> 戏台</p> <p> 在龙祠内悬挂着雍正皇帝所题写的牌匾,上书“灵源普泽”四个大字。此匾长2米多、宽80厘米,匾上雕有9个龙头。</p> <p> 这些古屋的屋顶也绘有图案</p> <p> 听人说起黑井三宝“井盐、石榴、红沙石”。黑井的老房屋和石阶,很多是用红沙石磊建而成。</p> <p> 通往飞来寺的步道。从山下算起,步行到飞来寺大概要一个小时左右。</p> <p> 半山回望小镇</p> <p> 公路和铁路蜿蜒穿城而过,铁路就是成昆线,去黑井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坐火车从昆明到黑井站。</p> <p> 回望五马桥。五马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数次毁于龙江水患,又数次重建。</p> <p> 从山腰看过去,对岸的诸天寺。</p> <p> 成昆铁路从田间划过。</p> <p> 据说黑井历史上曾经建有五座文笔塔,我们只见到这一座。</p> <p> 终于来到飞来寺山门前。我一般都不拍摄宗教建筑,就以几副小景代表之。</p> <p> 几个石莲从寺院台阶边伸出,在光影的配合下特别的美丽。</p> <p> 从飞来寺可以以最好的角度俯瞰小镇全貌。</p> <p> 回到古镇下一个目的地是武家大院,街上一只流浪小狗,眼睛好像有一只是失明的。很想对那些弃养的人说:“如果不想把责任尽到,就不要去开始——对任何事情都要这样”。</p> <p> 武家大院坐落于黑井镇锦绣坊。是当时黑井富绅武维扬的家宅,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60多年的历史。整个建筑呈“纵一横三”的“王”字布局,共99间房、108道门,房房相通、门门贯穿,风格独特。武家大门是一道很有气势的门楼,共三层,每层斗拱上又是龙、鱼、象三层组合。大门头上悬挂着一块匾,此匾跟武家老主人武继祖有关,是在武继祖考上进士时,咸丰皇帝御笔赐书的“画狄芳徽”四字。</p> <p>武家大院里也有自己的戏台</p> <p> 意外看见房门留下的文革遗迹,语录和标语口号。如果不是这些标语口号充当了保护角色,这样的老建筑在“破四旧”时恐怕已经被打砸破坏了吧。</p> <p> 古盐坊,现在挂的门匾是“古盐文化博物馆”。曾经繁华时,盐税竟占了整个云南财政收入六成之多,而今已成往事。</p> <p> 加热蒸发水分之后,剩下洁白的盐。而今这个工作也只剩下表演的成分。</p> <p> 黑井虽不大,此行也只记录了黑井一斑。值得去看一看的,实在是因为它的古朴宁静。那一砖一瓦,那久经风雨的红沙石墙,那被百年岁月磨平的石板路,甚至于那窗格上的蛛网,都在向路过的人诉说诉说百年风雨,繁华与失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