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佛说弥陀胡公经</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胡公出生在缙云</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胡公分身胡塔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母双双上天庭</span></p><p><br></p><p> 胡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廊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关于他的出处民间有各种版本:在缙云有岩坑说,在永康有北镇坊、丛桂坊说、库川说、上胡说、胡庄说、连枝说,在东阳有柏塔说。</p><p><br></p><p> 缙云岩坑,永康胡库、上胡、胡庄,东阳柏塔均以“胡公故里”自居。永康赤川(八字墙)打造“胡公祖地,大美金湖”品牌,缙云溶江乡又以“胡公祖地,可观岩门”振兴乡村文旅产业。</p> <p> </p><p><br></p><p> 故里即故乡,是指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按照笔者目前掌握的材料,称缙云岩坑或永康县城为胡公故里均可。祖地,在《新华字典》和《康熙字典》中都没有这样的词条。网上搜索所得的结果是:“指家族的肇始地或重要集散地”。</p><p> </p><p> </p><p> 胡氏的家族的肇始地是古之陈国(现在河南淮阳一带),虽永康龙潭里有胡则曾祖彭公墓,缙云岩坑有其祖父彦瀔公墓,其父承师公墓(仅有文字记载)。要说古之陈国和安定郡外其他地方是胡公的祖地,是否准确都值得商榷。</p> <p><br></p><p> 我是缙云岩坑人,关于胡公故里之争自然偏向于岩坑。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决不凭空捏造,自说自话。</p><p><br></p><p> 去年农历八月十三,永康秀岩胡其祥、胡天明、胡文虎、胡百凡等,塔石胡伟邦等,磐安胡宅胡益明等胡氏宗亲都到岩坑参加胡公文化节活动。</p><p><br></p><p> 胡其祥、胡天明、胡伟邦是永康胡氏总谱编委会理事,胡益明先生从事胡氏谱牒研究已达二十五年之久,足迹遍及浙江大地,是公认的胡氏家谱,特别是则公派下裔孙迁移分布研究专家。我们经反复研议,达成了几点共识,现照抄于下,供大家参考。</p><p> </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胡公长子楷公派下的几点共识</span></p><p> </p><p> </p><p> 公元二零一九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时值我们四祖则公一千零五十六年华诞之际,则公长子楷公一脉四派,相约于缙云岩坑。本着实事求是之精神,依据现有佐证资料,经反复研讨论证,达成以下共识:</p><p><br></p><p> </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 关于胡公祖籍</span></p><p> 则公曾祖彭公(一世祖)从杭州钱塘先迁居永康或缙云(待考)。公祖彦谷(二世祖)始迁缙云十六都岩坑,并将此地易名为胡石堂。</p><p><br></p><p> 按照中国传统,奉旨建功名坊之所,当为斯人生身之地。现岩坑牌坊木质建筑虽仅留残柱,但石质基础存留完好。更何况进士坊坍塌不过二十多年,村中年长者描述当年老坊旧模样,仿佛眼前,如道家常。</p><p><br></p><p> 胡公祖父母入土岩坑后垅,“胡相公坟”而今犹存,各方几无争议。</p> <p><br></p><p> 胡公父母之墓虽也有永康北镇坊之说,但疑点重重,难以服众;岩坑谱载“合葬后垅长蛇”,绝非空穴来风;与之相应证的是岩坑作为祖派或首派在塔石、库川等千年古谱中都有明文记载。</p><p><br></p><p> 塔石、东阳的胡氏古谱在源流中说:“盖吾家自缙云岩坑来居永康。”由此可见胡公与岩坑的渊源颇深。则公的祖辈、父辈在岩坑生产生活,成家立业,几无疑议。把岩坑作为胡公故里,保定郡及部分安定郡胡氏裔孙祖居地是有据可查的。至少我们秀岩、塔石、胡宅胡氏裔孙是肯定和认可的。</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关于胡公的出生地</span></p><p><br></p><p> 我们的四世祖,名则,字子正。关于他的身世,谱中所载——“生缙云,长永康,显圣方岩”——民间甚为流传。“木樨花远处香,胡相公显外洋”的谚语流传至今,历久弥新。</p><p><br></p><p> 岩坑《胡氏宗谱》记载:“应氏怀孕,欲往(永康)母家生产,不意往至靖岳胡塔地诞生一子,就洗两头塘,抱至母家养育,取名胡则。”胡公成名后改“胡塔地”为“胡诞地”;农妇助产,胡公报恩等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与沿路风土人情相吻合,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传统教育,弘扬胡公精神的活教材。</p><p><br></p><p> 有研究应氏文化的资料说到:“则公生于缙云,长于永康,由外祖家抚育成人,就读于方岩读书堂,并以永康学子考取功名。”因则公事实上己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廊中少有人物之一,凡有胡姓裔孙居住的地方,都乐于与胡公沾亲带故,甚至以假乱真,以胡公嫡系自居。对此,我们不愿与人争正统,但将一如既往,不断考证,还历史以真面目。</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关于胡公后裔的认定</span></p><p><br></p><p> 根据有关文史资料及文物考证,凡胡则公之后均属保定郡。则公长子楷公生六子:平、准、皋、节、章、罕。</p><p><br></p><p> 缙云岩坑胡氏为准公之后,永康秀岩(岩洞口)胡氏为皋公之后,永康塔石胡氏为节公之后,磐安胡宅胡氏为罕公之后。平、章两公后人目前去向不明,日后我们将不遗余力,不断寻找。据查永康塘里坑、义乌苏溪胡宅、诸暨塘坞为次子湘公之后。三子桂公之后尚无明确着落。永康泉湖、义乌上胡、浦江岩溪为四子淮公之后。</p><p><br></p><p> 我们衷心希望:有朝一日则公之后能欢聚一堂,叙旧论亲。</p><p><br></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关于胡公崇拜</span></p><p><br></p><p> 则公生前事三朝,转六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宽刑薄赋,多施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死后显圣方岩,御敌杀寇。后又被朱元璋敕封为“胡公大帝”,浙东南大地胡公庙随处可见。</p><p><br></p><p> 对于胡公的研究及祭祀活动,我们持开放的态度;但我们不能认同以赢利为目的,刻意混淆视听,以讹传讹。</p><p><br></p><p> 对于胡公研究成果,只要是有据可查,我们均予以采纳,用以丰富胡公文化内涵,更好地弘扬胡公文化精神。</p><p><br></p><p> 对于我们先祖的神化膜拜,我们不反对,并引以为荣。但我们更愿意秉承家族遗风,把胡公作为好学上进、勤政为民,爱国爱乡的典范来纪念他,追随他,并加以发扬光大。以期上不愧先贤,后不负忠良,光宗耀祖,光大门楣。</p><p> </p><p> 胡小标 胡天明</p><p> 胡伟邦 胡益明 共撰 </p> <p><br></p><p> 在此基础上,我想补充几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从永康《胡公经》和缙云谚语推究胡公出生地:</span></p><p><br></p><p> 流传甚广的胡公经开首四句是:“佛说弥陀胡公经,胡公出生在缙云,胡公分身胡塔地,父母双双上天庭”。其反映的内容与岩坑《胡氏族谱》所记载的内容是吻合的,也与现在东方镇一带八月的大型迎胡公案的风俗习惯相应证。</p><p><br></p><p> 我曾到胡库缙云殿的旧址去参观,我不好说什么,用你们永康王石周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关于胡公出生在库川缙云殿的回应当更为确切:“如果说胡则出生在胡库缙云殿,首先,缙云县靖岳胡塔地的胡氏宗亲就不认可。”文中又说:“库川胡氏向来尊祖敬宗,此岂非诬先欺后?”</p><p><br></p><p> 事实上,胡公孕育缙云岩坑,出生于其母回娘家的路上,永康与东阳都有学者与我谈起,并表示认同,只是出于种种原因,不能公开宣示而已。</p><p><br></p><p> 无独有偶,缙云有句流传甚广的老话:“木樨花远处香,胡相公显外洋。”显外洋自然是指显圣方岩,当无疑议;那么,与之相应的“木樨花”原生山岰在哪里?按照目前的各种文史资料看,非岩坑莫属。</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看家乘谱蝶,凡真属胡公一脉,你就难绕过缙云岩坑</span></p><p><br></p><p> 《库川胡氏宗谱》(2000版)载有这样的文字:“据龙潭里连枝图记载,嘉定元年(1208)已有胡氏八大支派。此八大支派:一祖派始自台州在城;一祖派处州缙云岩坑;一祖派婺州永康胡库;一派东阳梅岘及前山;一派永康西乌石潭下谷城山;一派永康西赤石及新龙山;一派东阳玉山及岭口;一派汤溪青阳"。</p><p><br></p><p> 而在永康塔石致和二年(1329)旧谱所载更为明确:“一祖派缙云岩坑,一派……,一派……,……"包括库川,前山,杭州龙井源,甚至塔石本派均以岩坑为尊。</p><p><br></p><p> 磐安胡宅老谱也有"自括苍、永邑(永康),土著于邑城(东阳吴宁镇)梓城巷”这样的文字记载。1208年胡则公去逝仅169年。</p><p><br></p><p> 我岩坑十一世宗远公于大宋乾道三年(1167)的世系图序中说:“缙云十六都胡石堂,永康胡库、县市、上屏、石上,东阳梅岘前山以及杭之钱塘龙井源,总绳一祖,遗裔皆吴越令尚书侍郎分派也。”</p><p><br></p><p> 我想各地胡氏先贤不远百里,跑到缙云岩坑去认祖归宗,与我岩坑的祖上一同编谎话,欺骗后人,既无必要,也不现实。</p><p><br></p><p> 从永康胡氏宗亲近二三十年来时不时跑到岩坑对谱,永康胡公文化研究会已两次集体组织团队走访岩坑,说彦瀔公迁居岩坑,胡则公生于缙云,绝非无稽之谈。</p><p><br></p><p> 古人跋山涉水,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尚能通谱连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继承前人懿德,相互团结,取长补短,共同弘扬我胡家优良家风呢?</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多一点敬胡公之心,少一点啃胡公之心</span></p><p><br></p><p> 道光二十七年《重修方岩赫灵庙记》捐款名单中载有:“缙邑,岩坑派捐钱三十五千四百文。”(详见《库川胡氏宗谱.专记杂录》608页)。现在一说胡公,辄称永康胡公,甚至永康X村胡公,殊不知胡公者,非仅仅为永康所独有,更非永康那一个村的胡公。</p><p><br></p><p> 主席当年与永康县委书记说的原话是:“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这个“胡公大帝”虽然是在永康的方岩山享祭,但不仅仅是永康的。</p><p><br></p><p> 例如,雍正乙酉重修,道光二十五年重修,均是举全族之力,我们岩坑均出钱出力,共襄盛事。道光廿五重修,在缙邑各派中,岩坑捐钱最多,排名最前(見插图)。</p> <p><br></p><p> 先前我偶然听老辈谈起方岩庙会,我们岩坑人要“开庙门,上头香,坐上座”的那份荣光,我总是嗤之以鼻,认为无非是阿Q式精神胜利法在作祟。</p><p><br></p><p> 从现在的考证材料看,在讲究长幼有序的封建时代是理所当然的。且岩坑本处宋时就建有胡公庙,元、清都曾进行大修。</p><p><br></p><p> 特别成功的当属民国三十二年重修,不仅用料精,造型好,而且有高文化品位。由赵均撰,赵埙书的《重修佛陀岩赫灵庙记》开篇就说:“岩坑水口有巨岩耸立,峋嶙奇丽,曰“佛陀岩”。旁有古庙,曰“赫灵庙”,祀宋侍郎胡则公子正。考公生于胡塔地,岩坑其世居也。”</p><p><br></p><p> 而由民国社会贤达吕怀新撰写的挂在岩坑胡庙的一幅对联更是确切地给胡公的身世予以确切定位:“历州郡转部曹功累三世同尊元,生缙云长永康神行两地普照恩光”。</p><p><br></p><p> 我们反复申述胡则公与岩坑的关系,只望在则公居住过的地方,胡公文化能代代相传,同时也愿与各地胡氏宗亲经常交流,不断弘扬胡公文化。但我们坚决反对那种混水摸鱼,打着弘扬胡公文化旗号,以便从政府和民间骗取钱财的恶劣行径,这是否会引起神人共愤,我们将拭目以待!</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查方志,看通谱,胡则为缙云岩坑人,代代相传,流传全国。</span></p><p><br></p><p> 《缙云县志》关于胡则的有关文字记载,在我县现存的康熙二十三年霍维腾主修的《缙云县志》中关于胡则的共有三处:(1)在《缙云县志.潭》中名文记载:“大圣:县东南七十里,胡则父承师修炼于此,后尸解,故其潭名大圣云。”按方位、离城距离、胡承师墓、胡则生平等,无不与我们村佛陀岩下胡公大殿边的大圣潭相吻合。</p><p><br></p><p> 而在同时期康熙《永康县志》共计潭十三处,但尚未发现有关大圣潭的相关文字记载,按胡则在永康的历史地位,如若永康有“大圣潭”必将“胡公井”一样,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大圣潭边是祖派”这句出现时,在《八大支派》和《地名诗》均出现的“岩坑”就不见了。据此我们基本可以下结论:胡承师应该是生于岩坑,死于岩坑,并葬身岩坑后垅长蛇。</p><p> </p><p> 另外,霍版《缙云县志》在选举.仕宦篇中载有“胡则,字子正,兵部侍郎。”在神庙篇中载有“胡公庙:在五云台,岩将名胡则。”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胡则在62岁为其父承师丁忧(1022——1024)官复信州知州前,应该常回缙云岩坑探亲;且那时候,官府民间均把胡则作为缙云人。</p><p><br></p><p> 无独有偶,在2008《世界胡氏通谱》和2007版《中华胡姓通谱》中都有名文记载:“胡则,字子正,谥正惠,括之缙云人。”“岩坑古称石堂有胡则进士牌坊和胡公庙。”</p><p><br></p><p> 据我们岩坑《胡氏宗谱》载:关于自已的身世胡则生前与好友范仲淹、周承留有:“木有本兮水有源,佛陀仙掌老夫村;若问吾身真出处,须寻坊表是故轩。”这首诗流传甚广,反复为人们引用,但因未经严肃地考证,我几乎没有在公开的交流场合引用,现有了方志和通谱的佐证,我想不致于特别离谱。</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硬核材料:坊表和敕封昭书</span></p><p><br></p><p> 我们岩坑谱载:“(则公)生则风流一世,死则血食千秋……公发身于胡石堂,举浙皆知,况有坊表、勅书现在。但公长于婺,习于婺,而成名亦于婺。”</p><p><br></p><p> 每每读到此,我对岩坑和永康的胡氏先贤,不禁油然而生敬意。我永康先辈,敦祖敬宗,始终不忘来自岩坑这样偏僻的山陬。我岩坑前辈也是有一说一,对于胡公成名于婺州永康的史实,直言不讳。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p><p><br></p><p> 古往今来,这里说的坊表、勅书我们岩坑人均视为珍宝。坊表,我们岩坑人称之为“大阊门”,而门额题写的却是“进士门”,加皇帝玉玺,有吉祥鸟衔旨临空迎面而来,左右雕有龙虎,现仅留雕虎和进士门石头建筑(见图)。</p><p><br></p><p> 光绪版缙云县志有“进士门(在)下坑为胡口建”的文字记载。查缙云双溪下坑,现住民仅数十人,有戴姓和应姓,无姓胡居民,也无牌坊遗址可寻;查磐安下坑(历史上属缙云管辖),现住民为黄、曹、朱、杨为主,仅有胡姓居民一户,来自磐安月岭,也无进士牌坊的遗址和相关传说。而我岩坑先贤诸辈,除则公他们那几代有人中进士功名后,尚末发现有人中过进士。说此进士门为胡则公建,应该不会错。</p><p><br></p><p> 勅封昭书,我们小时候一般于大年初一挂一天,其中主要有胡公及两夫人画像、圣旨、龙虎、家训及十阎王字画,胡公世系图。上世纪八十年代晚期放在大会堂,因洪水浸泡,被蚁蛀殆尽,仅留残渣。从现存的柜形木箱看,箱盖可见:“内存众神像壹拾叁幅”“众子孙远远轮值收存”;一侧面可见:“勅封胡公大帝”,一侧面书有:“石堂派保定郡”。一横头写有“众神”两字,一横头写有“皇清嘉庆戊辰胡大常制”。(见图)</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缙云民间胡公文化民俗活动</span></p><p><br></p><p> 胡公案:</p><p> (1)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潜明,金竹,磐安冷水(1939年前都属缙云管辖)等地九堂会案;据传胡则公生前,喜欢看人炼火,因此潜明、仁川炼火最为有名,现成功申报省非遗项目。</p><p>(2)八月初九到八月十一,胪膛靖岳迊胡公案为胡公庆生。</p><p>(3)八月十三溶江岩坑迎胡公案庆生;</p><p>(4)九月初九横岸狮子岩背迎胡公案,庆丰收,谢胡公;另外,此地还有青年男女于农历六月十八席地而坐,在山中过夜的习惯,据说就是源起于为胡公守灵。</p><p><br></p><p><br></p> <p><br></p><p> 胡公殿:全县古往今来共四十多处,现存20多处。岩坑与横塘岸两处最为有名。</p><p><br></p> <p><br></p><p> 岩坑祭拜胡公活动:</p><p> 1、大年初一拜胡公,学家训;</p><p> 2、清明前十天,胡氏宗亲不分远近回乡祭胡相公坟(胡则祖父之坟);</p><p> 3、八月十三,迎案为胡公庆诞。</p><p> 4、十二月廿五,为胡公之母庆诞,用“酵母”“酵娘”做馒头。这是东方母亲节,范围主要在溶江乡周边。</p><p> 5、除夕夜家家户户挂“保定郡 侍郎第”大红灯笼贺岁。</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缙云胡公文化研究会</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020年10月8日</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