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 州 行

灵岩居士

<p>作者 殷 自 然</p> <p>启 程</p> <p>  前世不修,生在 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p><p>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p><p> ——一徽州民谣</p><p> 徽商晋商,书写了大半部清代经济史。徽州,远播闻名。对它最初认识是读了《红顶商人胡雪岩》这本书。后来又知道它还是胡锦涛主席的家乡。再就是知道它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线。但因种种原因,却至今没踏上这块神往已久的地方。</p><p> 徽州。正是在这些民谣的诱情下,怀梦于对它悠久历史文化的仲情,又醉衷于那块山水灵秀、厚土惇风的热情,在国庆丶中秋前夜,我们苏驴友友一行五人,在深山樵夫的带领下,于四月三十日上午,乘长途大巴,从苏州出发,经浙西入皖南,经过近八个小时的行程,到达歙县霞坑镇洪琴村,也是深山樵夫的家乡。</p> <p>洪琴古村深度游</p> <p>  洪琴村是一个古村落,倚伏源河北岸而卧,四面环山。寂静的夜晚,山里人家,当皎洁的月光洒落窗棂上,那流动的河水拨动了那千年琴弦,演奏出悦耳怡心醉美的琴声,伴人入梦,村庄故而得名。</p><p> 村里没有农家乐和民宿,樵夫把我们安排在他堂姐家吃住。</p><p> 堂姐家姓汪,条件不错。所建没多年的四层楼房,只有一个儿子。两口子曾在上海做过生意,是精明的庄户人,在农村算得上一个殷实人家。</p><p> 当晚樵夫领我们村里转了转,给我介绍了几个老兵,其中有位是曾任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第三任指导员。听说我是当过兵的,大家都很热情。虽然徽州历来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说法,但他(她)们带有乡音的普通话,让我与他们交流很顺畅,聊起来没有陌生感。</p><p> 一天乘车的劳顿,身体有点因乏,我也无有赏月的怡情,洗了洗躺下很快入了梦乡。</p><p> 第二天早五点,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我要把昨晚无力看的,好好看看。</p><p> 山里的中秋早晨是清爽的。东方破晓,树娑飞鸟,田禾微黄。一夜的好睡,我心清气爽,沿村边河岸大路从西向东边走边看。伏源河宽有三十多米,深也有三、四米,河上隔不远就有一座水泥桥。因到了少雨季,水流很小。早晨有村民在洗衣洗菜,演袭着久老的习俗。河道间顺躺着几棵大树的尸体,见证着雨水瀑涨时河水的凶猛。</p><p> 我绕村一周,穿街走巷,细心观察这个洪琴村,把昨晚没看清的又看了一遍。时不时和村民攀谈两句,想深度了解朋友樵夫整天在我耳边咶噪"吹嘘"的老家。</p><p> 村庄不大不小,约有二、三千人口,汪姓点七成半,淩性占二成。村庄有几处古老的徽派楼房,斑驳的房体就如古树的年轮,向后人昭示着它的身份,叙说着它辉煌的历史。樵夫家就是一处,一栋楼住着他耄耋老娘一人,守望着。</p><p> 村庄内没有街道,更不用说象我们北方农村的棋盘大街。有的只是院与院,户与户,房前房后之间弯弯绕绕的小胡同。但这些小道没有死胡同,从村西到村东,从村南到村北,象一副羊肠曲曲折折相通。不管你从那个口进入,都可穿过。正是如此,我在村住了一天两夜,走过几趟,每次自信认路,可到最后还是让村民领路回到住处。</p><p> </p><p> </p> <p>中秋月夜观舞龙(一)</p> <p>  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在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舞龙展示的是大中国民族的腾飞,傲世九重。</p><p> 观舞龙,我见过多次,但象洪琴村的舞龙表演之精彩,我还是第一次。</p><p> 我们到达的当天晚上,饭后樵夫带我们在村里游览的同时,看了三个扎龙点。看了才知道,扎龙的主要材料,是当下刚收割的稻草,所以叫草龙。这项工作从农历八月十二、三就开始了,到这时扎龙工作也仅完成一半。已是夜九点,人们借着月光还在继续工作着,以保证明晚舞龙大会顺利进行。</p><p> 当我们第二天(十五)下午四点,从徽商古道回到村里,再看,草龙已扎好,整条龙装扮齐整。龙头生动神武,龙身健壮灵光,龙尾骄纵灵活。整条龙看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看不出是条草龙,倒象条有血有肉有气有神的东海小龙王。</p><p> 樵夫介绍,洪琴村舞龙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从未中断过,上过中央和安徽电视台。他们村按生产队组和姓氏分成五个舞龙方阵,即汪姓四方,淩姓一方,组成“五龙闹中秋"龙阵。近些年青年人外出的人多,村中多是留守老人和女人,虽然过节回来人不少,但也大不如从前。现只能组成三个方阵,即汪姓两方,淩姓一方。</p><p> 晚六点,一轮中秋明月,皎洁如洗,悬挂在洪琴古村的上空。喧嚣的村庄把四周群山和伏源河水唤起,同庆这难遇的一日双佳节。</p><p> 六时舞龙头阵锣鼓敲响。人们喜笑颜开的从各个小巷走来。</p><p> 七点二阵锣鼓敲响。整条龙灯光亮起,人员按各自分工,着装丶就位。</p><p> 七点三十分,三阵锣鼓敲响。鞭炮齐鸣,龙起身。大锣大鼓开道,写着"庆国庆 金秋龙"前牌,旗帜仪仗其后,中间为四十多米的"火"龙,小锣小鼓殿后。</p><p> 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一个宽阔的晒坦。柴草堆点燃,顿时火光冲天。点燃的专制三千支龙香插满龙身。这时的龙,绝对不是条人工草龙,而是神龙下界,天降祥瑞。</p><p> 红红的火焰,照亮了山村的夜空,映红了勤劳的徽商后人,这些朴实村民的脸庞。预示着他们未来日子的红红火火。我也默默地发心的为他们祈祷,为自己祈福。</p><p> </p> <p>中秋月夜观舞龙(二)</p> <p>  "三五中秋日,清游己上元,满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史湘云之口,对诵的这首中秋诗,正应了今夜洪琴村的中秋夜景。</p><p> 舞龙的队伍穿巷走弄,分别沿设计的路线,锣鼓喧天,轰轰烈烈前行着。龙头在三个壮汉呈"众"字型赤手擎举着,龙身有几十个青年男女用木叉举着,龙尾自始至终不停摆动。孩子们手举着一两米长,精致的小彩龙,在大龙两旁奔跑摇舞着。观众两旁簇拥着,兴高采烈地紧跟着。巨龙在白墙黛瓦间游动,把一线天的夜空耀的看不见一颗星斗。</p><p> 当地有接龙的风俗。我们跟着的凌家龙,有两户人家和两家店铺接龙。接龙者在门口摆下香案,放置月饼、高升(爆竹)、喜钱等,以迎祥龙,祈降吉祥。领头人收下恭品,从祥龙身上抜下三柱龙香相赠。龙头抬起对主人家堂前三点头,以祝吉祥如意,全家安康;开店的财源广进。</p><p> 这些礼义结束后,三条龙从不同方向先后,汇集到村小学门前广场,也是本村最宽阔的空间。</p><p> 先出场的是称谓"龙孙"的方队。龙孙自是活泼调皮,憨态可掬。</p><p> 紧跟进场的就是"龙外婆"凌家方队。龙外婆大家闺秀,自是庄重漂亮。</p><p> 龙外孙跟龙外婆嘻戏撒娇,亲昵无间。舞者用情,观者动容。</p><p> 两条龙舞了很久,却迟迟不见龙王现身。四周观众翘首以盼,有了怨声:“龙王架子太大了"。</p><p> 突然,锣鼓声,鞭炮声大作,礼花在夜空绽放。龙王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来了。自是舞起,一派皇家气势,龙宫爵士舞。</p><p> 而后,各方阵退出中心场地,稍作休息。</p><p> 片刻,随着一声哨声起,旌旗挥舞,三方锣鼓大作,爆竹震耳,礼花满天,舞龙进入高潮。</p><p> 三条龙在统一指挥下,随着锣鼓节奏奔腾飞舞。忽进忽退,上下翻滚,忽快忽慢。一会儿齐头并进,一会儿追逐喜戏。忽然腾空而起,刹那又伏地潜游。从空中看,如大海潮汹涌澎湃,三龙翻滚掀起层层巨浪。</p><p> 樵夫说:五龙更好看,并每段龙舞都有名。如五龙盘月,五龙戏月,五龙拜月等等。</p><p> 现场四周挤满了观众,连房顶都站上了人。有本村的、本地的,外地的。空中无人机盘旋,地上长枪短炮,一人一手机,记录着这一古村中秋舞龙盛况。</p><p> 我从凌家方队出发,就给一位举龙身的女同志讲好,我俩替换。所以,从始至终,我参加了整个活动。一会儿拍照,一会儿跑进来舞龙。最后,舞龙队伍跑的快,动作大,女同志干脆退出了,让我过足了瘾。可谓是一生一次不寻常的旅行。</p><p> 已至深夜十点多,三个多小时的舞龙活动才落幕。中秋时节,山里的夜是凉的,我浑身的汗落去,感到有点冷意,但心里还在激动着。人们迟疑的,漫着蹒跚的脚步散去。我想他们是不舍,是对明年中秋的期盼。</p> <p>徽商古道行</p><p> 徽州因微啇名著天下。自明清以来,数百年徽商雄起商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徽州的历史文化。</p><p> 中秋节上午,为了参加晚上的舞龙活动,我们早早就出发,按这次旅行计划,徒走徽商古道。</p><p> 徽商古道是个总称,在徽州地区的古道多的数不清。今天我们走的这段叫歙绩古道,具体到这一段叫鸿(飞村)萌(坑村)挑粮古道。</p><p> 徽商人经商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名,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县人多盐商,绩溪人多菜馆业,休宁人多典当商,祁门、黟县人以经营布匹、杂货为多。可见这段主要是挑贩粮食。</p><p> 古道盘绕卧伏在崇山峻岭之中,林木茂密,阡陌羊肠,起伏坡度较大。我们轻装没走多久,就浑身是汗。可见当时人们挑上百斤重的担子,走起来是何等的艰难跋涉。抬头仰望四周的大山,使我突然明白了,当时人们为何要走出大山?因土地贫瘠稀少,养活不了命。穷则思变,尽管艰辛,尽管抛妻弃子,尽管客死他乡,人们却义无反顾,一代一代的人踏上这坎坷之道。</p><p>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p><p>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湿袖"。</p><p> 这些民谣就是当时徽商们的生动写照。男人一走就是一年,几年,甚至再没回来。女人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独守空房,一辈子给丈夫呆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足四年。甚至,丈夫一去永无音讯。所以,当地贞节牌坊特别多。</p><p>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财富,看到的是白墙黛瓦马头墙。可知它是一部血泪史。</p><p> 我们走了四个多小时,到了萌坑村。下午三点返回洪琴村住处。</p><p> 途中我们欣赏着山里的秋景,游览着古迹名胜。到了直插云霄的石壁墙,见了花轿里死去的新娘坟,拜了八位红军烈士墓,参观了徽派古建筑,吃了农家饭。</p><p> 这所有的一切,确实直得一看。但都比不上走在徽商古道上给我的触动和感受,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 人啊,只有奋斗,才会有好日子过!</p> <p>(待 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