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就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批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风向标,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秉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认真生活每一天。</p> <p>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粮食问题都是民生大计的重中之重,可以说粮足则国安,粮贫则国危。纣王骄奢淫糜,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顾百姓民生之不顾,终诸侯纷乱起义,周代天下。骄奢不可取,勤俭为君本,农业文化在天灾面前本就不堪一击,人祸加持又何其悲哀。</p><p> 西汉汉武帝年间百姓由于饥荒更是出现了异子而食的惨剧,一时间民间食人成风,当生存无法保证,道德便如草芥。</p><p> 民国时期 ,由于连年战乱,粮食更是珍如黄金。《申报》3版有记:“1920年9月10日 天津电‘ 现每日有饥民数百人自灾区抵津,此辈散布各处,道中乞丐因以增多,常向行政者兜售其儿童,每名索价两三元……’”</p><p> 可见粮食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我们的生存之本。</p> <p> 再观近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粮食已与金融挂钩。在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印度等国家因主粮依靠进口而导致国内经济下滑,其他国家因不同程度的进口及参与国际市场的经济比例而遭到的打击自不必赘述,而中国依靠过人的政治手腕与独立的主粮供应链得以安稳度过。自此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粮食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更是国家立足、百姓安泰的重要决定因素。</p><p> 战乱有时因民生而起,而民生之本则在于粮。</p><p>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为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在中东、在东亚就有无数人因为袁老先生而食饱力足,生活得以改善。</p> <p>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干事创业、兴国兴邦的重要基石。现在,物质条件不断提升,我们更应传承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p><p><br></p><p> 同时我们更要从自身改正“好面子”、推崇浪费的不良习气,改变“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使崇简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便是勤俭节约、珍粮惜粮,而浪费铺张、注重面子则是古往今来人人所鄙弃的陋习。</p> <p>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一年餐饮行业浪费的粮食就可供两亿人食用,是世界一共70亿人口,而仅我国就浪费如此之多的粮食,久而久之人类会变成何等模样?</p> <p>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改变不难,习惯也不难。我们只要从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张纸等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成风化人,风俗自成。</p><p> 让我们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潮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心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将“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深植于心,餐饮浪费现象一定会止于民风,成为历史。</p><p> 我们要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传承艰苦朴素的民族精神,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在时代的转折点,奋发图强,逆流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