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霏霏游郴州/刘畅

阿刘

<p class="ql-block">秋雨霏霏游郴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刘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网上曾看过一篇文章《被誉为东方小马代的湖南郴州,低调了2200年,为何突然火了?》,被深深吸引,不禁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因疫情憋了大半年。很庆幸,由于今年加入了市作协,9月23日至25日,随“深圳市作家协会湖南文化交流团”,集体乘高铁,踏上郴州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闻香寻安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3日中午前抵达后,在水仙楼休闲山庄,品尝了湖南特色美食。下午第一站,便来到了安陵书院。在书院正门口,文化交流团一行40多人来了个大合影,定格了美好瞬间。院内导游介绍:郴州永兴安陵书院,始建于宋代,因永兴古号安陵,故名。清雍正九年(1731)扩建,曾有“北有岳麓,南有安陵”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书院”。</p><p class="ql-block">书院占地70余亩,湖岛形胜,书院卧波其中,恍若苏州园林。院内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有观沙洲白鹭楼、山月楼、枕江楼、明远楼、东篱堂、文泉阁、蕉雨轩、友竹轩等等。</p><p class="ql-block">宋代朱熹,明代王守仁,清代左宗棠等大家都曾在此讲学,书院独领风骚300余年,可惜在清末毁于战乱。现在的安陵书院,是2006年后,深圳元亨创投企业投资2.5亿元重现安陵原貌,可见深圳与安陵书院的缘分。</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漫步院内,看雨打芭蕉,听鸟鸣翠竹,好不惬意。大家一边观赏,一边闪动快门,要把这万种风情收入眼底,也把这人文气息存入心间。也有几位文友在茶室品茗小憩,感受书院独有风味。我想,作为深圳作协组织的文化交流团,首站来到由深圳企业投资重建的安陵书院,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显示了经济特区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初登飞天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在安陵书院感受了人文气息,又到飞天山体验大自然的雄浑魅力。景区门口一块大石上,刻着著名作家贾平凹手书飞天山三字,古朴浑厚。进入景区,相继有飞天丹霞,剪刀坳,聚仙台等景点。其中剪刀坳石壁奇特,状如剪刀,一飞冲天。似剪开绝壁,天高地阔,俯仰自得。又似剪断尘缘,忘情山水,禅机盎然。</p><p class="ql-block">而聚仙台则是典型的丹霞寨堡,系由产状近于水平的岩层组成的山块。顶部平缓,四壁陡立,呈城堡状的山体。登台而望,赤壁丹霞,碧水东流,美不胜收,传说为八仙和寿佛聚合之地。诗云:“美人山上看美人,聚仙台上聚神仙。”若在聚仙台上远看飞天峰,山峰更像一仰卧的美女,呈现一处神奇的“睡美人”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整座山又像一块圆滑的巨石,人工凿开一级级台阶,一直向上延伸。我们拾级而上,如登天梯。对首次见到丹霞地貌的我来说,异常欣喜和惊奇,同行者也都兴致勃勃。李嘉文友即兴写一首《咏飞天山》打油诗,传入采风群:“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果然大石头,石头果然大。”倒是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据悉:飞天山景区其实是近些年,经开发后才正式开放营业。当我登顶山头,极目远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p><p class="ql-block">晚餐在酒店一个能容纳五桌宾客的独立大厅就餐,大家游兴犹在,相谈甚欢。饭后,深圳著名作家孙向学向大家签名馈赠了他的新书《项雨在深圳》。接下来,市作协秘书长赵婧主持文化交流会,首先介绍了参团特邀相关领导和各区作协负责人,介绍了市作协基本情况及此次活动的主旨和目的,还请每人都做了自我介绍。随后,胡滨、吴亚丁、吴笛、孙向学等领导和名家大咖相继致辞。最后,市委宣传部调研员胡滨和市作协组联部主任李可君,还先后表演了现代京剧和传统京剧唱段。把文化交流会气氛推向高潮,引起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情迷东江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郴州采风第二天的首站,就是名闻遐迩的东江湖。由于头天导游小郭就说,游东江湖应该看雾,看雾必须起早。早上五点半,我们已吃完早餐集合,乘旅游大巴专车赶往东江湖,一路上自然是充满兴奋、期待和遐想。</p><p class="ql-block">下车一见,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东江湖畔已是游人如织。面对一群群红男绿女含情脉脉的目光,东江湖害羞了,她用薄雾轻纱蒙住了自己的俏脸。岸边绿树成荫,竹影婆娑;湖面波澜不惊,温柔娴静。一叶扁舟,泊于湖心,时见渔夫撒网,潇洒酷派。“渔夫”虽只是职业造景人,但每撒一网,都是得意之作。撒网之意不在鱼,收获的是游人的眼球,也将游人的心一网打尽。</p><p class="ql-block">过去港台恭维美人,喜称“谋杀了摄影师无数菲林(胶卷的译音)”,现在游人用的是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渔夫撒网“谋杀了”游人多少内存和流量啊。</p><p class="ql-block">亲见雾漫小东江,不禁想起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词句,也不禁想起宋代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诗句。其实,一处景点,不仅不同的季节风光不同,往往不同的时辰和气候风光也不同。</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很幸运,不光是起个大早看雾,更有细雨蒙蒙,颇有烟雨江南的意境。有雾才有诗意,有雨更添诗意。由于我们这群来采风的都是文人,有些快手,即使不是七步成诗,也是数步成诗。湖一游完就有人将现代诗,古体诗词传入群中。我们真是眼福不浅啊,其实,若是在细雨黄昏,渔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船头点亮红灯笼,一网撒去,更是一幅绝妙的画面呀。</p><p class="ql-block">正在游湖遐想,忽见一着汉服女郎飘然而来。原来是同团文友司马香,特意换汉服来东江湖取景。深情款款,仪态万方。正如同团文友陈芳路之后在文中感慨:疑似汉代司马相如的妹妹或女儿穿越而来,为今天的东江湖,又增添了亮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探秘兜率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游过东江湖,下一站就是兜率岛溶洞。兜率为知足之意,去兜率岛,需坐船。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一行40多人上了东江湖游艇。到了船上,看湖光山色,又是一番景象,文友们纷纷站在船尾甲板取景拍照。传到采风群里的有张照片,我印象最深。文化交流团中有两位七旬老人:吴希青和李中旺。他们都是当年部队转业军官,一看就能感到,仍保持军人气质。二位穿上橙色救生衣,共同手扶船尾国旗杆,威风凛凛。船后劈开层层波浪,滚滚向前。马达轰鸣,势不可挡。国旗迎风飘扬,二位好似保钓老英雄,神圣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下船,上岛,进洞。感觉一下子走进了远古时代。据洞内导游介绍,洞穴空间形成已有270万年。洞顶颇高,型似穹庐,又似进入海底龙宫。最高石柱36米,为世界之最,如定海神针。往里走,各种石壁,石柱,或自上下垂,或自下上冲,造型千姿百态。在各色灯光照射下,更显神秘,更显魔幻。</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叫陆悦的文友,年轻时从事过地质工作,走遍祖国山河,对地形地貌颇多了解。他在《亲近丹霞山》一文介绍:地球上有两种景观地貌,一是由石灰岩组成的喀斯特地貌,二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丹霞地貌。我们昨日游的飞天山,即属丹霞地貌,今天游的兜率岛溶洞,则属喀斯特地貌。对于从未见过这两种地貌地的我来说,在一时一地见到两种地貌,实在庆幸,非常欣喜,也异常惊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翻越高椅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饭后赶往下一站高椅岭,导游小郭在大巴专车上告诉我们,高椅岭与飞天山差不多,但更值得一看。只是尚未开发经营,自然也无需门票。下车一看,果然更高更大。依然沿着光滑的山体凿开的台阶一直向上,真是风光无限。山边笔直陡滑,即使岩羊也无法攀爬,形如整块巨石,寸草不生。加上一条条深深浅浅的皱褶,虽有人比作裙摆,但我觉得更像瀑布,飞流直下。而且到山脚,果然汇成处处水洼形成一体。红岩绿水,可谓险寨奇涧,更显壮美。</p><p class="ql-block">当地有摄影师用无人机为游客航拍,赵婧秘书长与何芊玥老师随后往群里上传了她俩请摄影师航拍的带表演性质的短视频,实在太美,大家纷纷点赞。但见无人机将她俩忽而做动作,忽而跑,忽而走,忽儿坐的各种姿势,用忽而近,忽而远,忽而低,忽而高的镜头,航拍下来。飞至最高处,拍出的高椅岭全景,真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不少文友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满面,知难而退,纷纷下山。文友陈芳路是个摄影发烧友,他带着专业的高像素相机,一路走,一路拍。想到最美的风景还在前面,不甘心就此打住。我想的也是好不容易来一次,不登顶不罢休,刚好结伴攀登。果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他兴奋异常,快门闪个不停。更为激动的是,大家是在登山时,都只看到一路有羊粪,而我们终于在山顶见到了一群悠闲吃草的黑山羊,只有那里才有草。我们一下子忘记了疲劳,大呼过瘾,一路满意而归。结果大部队早已在山脚下专候我们俩,真不好意思。不过事后,陈芳路在文章中谈及此事,称我为“细心的男人”,我倒很是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梦绕万华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第三日,上午,专车又将我们送往万华岩溶洞。正如高椅岭与飞天山此山非彼山,各有千秋。万华岩溶洞与兜率岛溶洞也是此洞非彼洞,各有精彩。跟着洞内导游一直向里,此洞不算高,但很长很深。更为独特的是,有一条古河道贯穿其中。洞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有的如房檐冰挂,有的如蟒蛇出洞,有的像飞禽走兽,妖魔鬼怪。在各色灯光映衬下,如水帘洞般神秘。溶洞也属喀斯特地貌,洞穴空间形成也已100万年。人在此处,不过是匆匆过客,分外渺小。我不禁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p><p class="ql-block">此时,因有的驻足细看,有的匆匆向前,人已分散。当我们几人意犹未尽,原路往洞口方向返回时,忽听天籁之音在空谷飞响,这可真是一个绝佳的音箱,非比寻常的意境,听的人如醉如痴。</p><p class="ql-block">就着昏黑的光亮,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的副领队李可君大美女。清唱京剧,字正腔圆,声如银铃,数人驻足围听。我不懂京剧,不知是不是《锁麟囊》。却又不由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听仙乐耳暂明”。我赶忙录制了一段短视频,发到朋友圈晒一晒,看到的纷纷点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魂牵苏仙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的最后一站便是苏仙岭,导游小郭在大巴专车上给我们讲了关于苏仙岭的美丽传说: 西汉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桃花洞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因是未婚生育,潘姑娘不敢带回家,心想7天后再来,若孩子还活着就带回。结果7天来后发现,白鹤正用自己的双翼为他取暖,白鹿正用奶水哺育他。感动羞愧的潘姑娘把孩子带回了家。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13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 人们为了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把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上建造了苏仙观。</p><p class="ql-block">在苏仙岭游客中心等待期间,交流团里的“一小撮美女”(可君语),摆着PS(造型)的自拍,传到了采风群,实在是秀色惊艳。可令东江湖为之仰慕,高椅岭为之俯首,这颜值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姑娘在场干劲高,虽有的腿脚不灵,体力不足者,只能选择另外购票乘游览车登山,但我及一些同伴则选择体验登山的感觉,所谓累并快乐着。其实苏仙岭就山体而言,只是常见的山。不过,唐代刘禹锡早已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虽苏仙早已羽化登仙上了天,且白鹿也不知何处去,但白鹿洞却依旧在山中。在白鹿洞前,我们纷纷拍照留念,要把这动人的故事装在心中。</p><p class="ql-block">苏仙岭有名,也因有郴州旅舍,三绝碑。北宋著名词人秦观被贬郴州时,作《踏莎行.郴州旅舍》一词,由苏轼题跋,米芾书写,刻于岩壁,世称三绝碑。</p><p class="ql-block">苏仙岭有名,还因有南禅寺,屈将室。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曾被辗转囚禁多处,其中1938年,就曾囚禁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沿着山石修砌的登山路向上攀登,先后经初登仙境亭,蓬莱在望亭,仙阙可攀亭,过南天一览,终于到达山头。导游小郭是个单纯、热情、可爱的小妹妹,是她带着我们登顶。除了乘车登顶及爬山半路折返者,最后剩下我们这一拨十来人,虽气喘吁吁,汗湿衣背,但仿佛都是勇士,与小郭来了个合影留念。在山顶,我们终于来到了屈将室,里面陈列了张学良各时期照片,还看到了他的卧室。陈设简单,仅一张床,一张桌,几张椅。旁边的南禅寺香火依然沿续,院内的红色木鱼依然悬挂。下了山,张学良当年挥笔在墙上写下的“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字,仍在脑际回旋。</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这一行40多人,又集体乘高铁返深,结束了郴州之旅。三天的郴州行,让我领略了什么叫鬼斧神工;体会了什么叫收获满满;感受了什么叫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于2020年国庆长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