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红美读教学法

如风轻似云淡

<p> 邢淑红美读教学法</p><p> [玫瑰][玫瑰][玫瑰]</p><p>用美读法让语文课堂琅琅书声</p><p> [玫瑰][玫瑰][玫瑰]</p><p> 第1集 你问我答读</p><p><br></p><p> 你问我答读要与一般性的、带着问题的读区别开来,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你问我答,可以师生问答,可以生生问答,可以一问齐答,也可以男女生问答,通过这样的你问我答式的美读,可以让课堂朗读充满情趣,并富有节奏感和层次感。它通常用来梳理文章句意、突出形容词组、强调积累的词句、了解文本重要内容等,对于比较冗长枯燥的文本段落、科学小品文、古诗词也可以运用你问我答读的方法,以达到梳通句段、积累词句、了解知识、理解诗意的目的。</p><p>如: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这是整册书的第一篇课文,三个自然段的课文,要了解主要内容,感受秋天的变化与美好,朗读时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这对于刚学完的拼音走向阅读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阅读的难度,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阅读,加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熟知,可以采用你问我答读的方式展开教学。</p><p>第一自然段,你问我答读,感受秋天的变化——</p><p>师问:什么凉了?</p><p>生答:天气凉了,</p><p>师问:什么黄了?</p><p>生答:树叶黄了,</p><p>师问:什么从树上落下来?</p><p>生答: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p><p><br></p><p>第二自然段,你问我答读,感知课文内容——</p><p>师问:什么那么蓝?那么高?</p><p>生答:天空那么蓝,那么高。</p><p>师问:一群什么往哪南飞?</p><p>生答:一群大雁往南飞,</p><p>师问:一会儿怎样飞?一会儿怎样飞?</p><p>生答: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p><p><br></p><p>第三自然段,你问我答读,读出课文的情感——</p><p>师问:悄悄问一句,啊!什么来了?</p><p>生答:啊!秋天来了!</p><p>师问:兴奋问一句,啊!什么来了?</p><p>生答:啊!秋天来了!</p><p><br></p><p> 好方法与你共享![玫瑰][玫瑰]</p><p>&nbsp;</p><p>&nbsp;&nbsp;</p> <p>  邢淑红美读教学法</p><p> [玫瑰][玫瑰][玫瑰]</p><p> 第2集 描述情景读 </p><p><br></p><p> 朗读是带有个人浓厚主观色彩的个性和文本价值取向的共性表达。个性化朗读的实质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的认知和感受的基础上,将自己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既然是个性化,朗读是否就不可指导,应该随学生主观意识随性发挥,肆意朗读呢?不是的,而是老师要更加注重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书本中平面的铅字,转换成立体的、可观、可感的情景,让学生沉浸在具体、形象、鲜活的情景中,由景而发、由景而感、融景于情地朗读。</p><p> 比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常常听老师让学生说,下雪啦,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于是就出现了全班步调一致地用高兴的语气朗读,而代表高兴情绪的方法,就是整齐划一地用响亮的声音呈现,这样的朗读是最不具有个性化的。个性化除了读出不同的情绪,也指相同情绪下个体的真实体验。</p><p> 怎样丰富学生“下雪啦”的个体感受?描述情景是一种好方法,通过描述与特定语言文字应景的情境,再现文字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如临其境般体验。</p><p>片段朗读设计如下:</p><p>一、句子对比,基础性朗读。</p><p>师:同学们,请看以下两个句子,你发现有什么不同?</p><p>下雪啦,下雪啦。</p><p>下雪啦,下雪啦!</p><p>生:第二个句子有感叹号,要读得很高兴。</p><p><br></p><p>二、描述情景,个性化朗读。</p><p>1.以文带文式描述情景:</p><p>师用轻盈的声音描述:你看,纷纷扬扬的小雪花,从高高的天上,轻轻地、自由自在地飘舞下来。</p><p>生用轻盈的声音朗读:下雪啦,下雪啦!</p><p>师用兴奋热情的声音描述:我们仰着脸,不住地挥着小手,欢迎小雪花到地上来做客!</p><p>生用兴奋热情的声音朗读:下雪啦,下雪啦!</p><p>&nbsp;&nbsp;&nbsp;&nbsp;&nbsp;(设计意图:以上小片段,通过主题阅读以文带文的方法,带入《主题阅读》一书中与《雪地里的小画家》配套的一首儿歌 诗《下雪了》,采用以文解文的方式,用《下雪了》其中两个特别富有画面感的语句,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轻盈与热情两种不同的朗读表现方式。)</p><p>[玫瑰]</p><p>2.&nbsp;现场互动式描述情景:</p><p>师:把下雪的好消息,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p><p>生小声读:下雪啦,下雪啦!</p><p>师:快把下雪的好消息,告诉窗外操场上的同学们。</p><p>生大声读:下雪啦,下雪啦!</p><p>(设计意图:用悄悄话和大声宣扬的方式,能把学生的情绪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似乎就在雪地中,感受下雪的喜悦,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把内心的情绪用声音的方式倾吐出来。)</p><p>[玫瑰]</p><p>3.&nbsp;图文结合描述情景:</p><p>师:快看,小鸡看到下雪啦,从母鸡妈妈的怀抱里钻出来,</p><p>生:叽叽叽,下雪啦,下雪啦!</p><p>师:再看,小狗看到下雪啦,从屋子里窜出来,</p><p>生:汪汪汪,下雪啦,下雪啦!</p><p>师:瞧,小鸭子看到下雪啦,从窝里跑出来,</p><p>生:嘎嘎嘎,下雪啦,下雪啦!</p><p>师:哇,小马看到下雪啦,从马棚里奔出来,</p><p>生:嗒嗒嗒,下雪啦,下雪啦!</p><p>师:太好了,雪地里——</p><p>生: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p><p>(设计意图:围绕课文第2句和第3句“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展开朗读指导,用课件图文相配的方式出现对应的情景,文中静止不动的小动物形象,会跑、会跳,形象活了,学生的朗读也活了。)</p><p>&nbsp;</p><p>&nbsp;&nbsp;&nbsp;&nbsp;美读教学法,美好的课堂与你分享!</p><p> [玫瑰][玫瑰][玫瑰]</p> <p>  邢淑红美读教学法</p><p> [玫瑰][玫瑰][玫瑰]</p><p> 第3集 回环复沓读</p><p>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p><p> [玫瑰][玫瑰][玫瑰]</p><p> 回环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的形式进行说明,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同。 回环可使事句整齐匀称、语意精辟警策,能提示事物间的辩证关系。</p><p>&nbsp; &nbsp; 复沓,又叫复唱、重章、重言、重复等,指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句群,或句子之间只更换少数的词语。运用复沓,既能产生视觉上的整齐美,又能产生听觉上的音乐美,同时达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p><p>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这是一篇小小说,全文500余字,27个段落,句子短促,换行密集,情节、环境、人物形象都极具大震撼力。抓住文中某一个句子,采用回环复沓读,能较好地体现文本的表达形式,紧紧拽住读者的心,在自带震撼朗读音效的同时,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p><p>🔑🔑</p><p>片段例子:</p><p>第一步:自学提示,批注阅读</p><p>&nbsp;&nbsp; 根据课后思考题三,用“——”画出描写雨、洪水、桥、村民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表现对人物的作用。</p><p>&nbsp;&nbsp; 根据这样的批注阅读要求,在文中会画出如下语句:</p><p>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p><p>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p><p>3.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p><p>4.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p><p>5.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p><p>6.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p><p>7.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p><p>🔑🔑</p><p>第二步:回环复沓读</p><p>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p><p>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p><p>师: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p><p>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p><p>生: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p><p>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p><p>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p><p>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p><p>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p><p>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p><p>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p><p>🔑🔑</p><p> 在回环回沓读中,这一句描写环境的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就像一声声催命符,把当时的紧急与危险推上了一个高潮, “像泼。像倒”短句的不断再现,更突出了雨的急促,让读者感受洪水的速度快,不可阻挡,把人带入到一个险象环生的境地,突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渲染、烘托之作用。而回环复沓读的最后一句,“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像泼。像倒”的绝望中,当人们随着洪水的痕迹“没腿深的地方”,一路向上,看到的是自己爱戴的老支书时,心里涌过的又是怎样的惊涛骇浪:生的希望就在前方。这生的希望绝对也有着“像泼。像倒。”一般的震憾效果。</p><p>&nbsp;</p><p>美读教学法,美好课堂与你分享。</p><p><br></p><p>[玫瑰][玫瑰][玫瑰]</p> <p><br></p><p>2.解文赏析读:</p><p>读:我躺在床榻上已病入膏肓     </p><p>诵:死去元知万事空, </p><p>读:只有一件深感痛心的事情     </p><p>诵:但悲不见九州同。 </p><p>读:你们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     </p><p>诵:王师北定中原日, </p><p>读:要在家祭时了却我的心病     </p><p>诵:家祭无忘告乃翁。</p><p>3.以文带文读:</p><p>师:“但悲不见九州同”,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为什么会变成陆游唯一的痛心,读读他临死前写的另一首诗《诉衷情》,你会明白他的痛心。</p><p>(1)自由读</p><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诉衷情</p><p>[南宋]陆游     </p><p>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p><p>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p><p>(2)古今对译读:</p><p>读: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p><p>诵:当年万里觅封侯,</p><p>读: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p><p>诵:匹马戍梁州。</p><p>读: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p><p>诵:关河梦断何处?</p><p>读: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时穿的貂裘。</p><p>诵:尘暗旧貂裘。</p><p>读:胡人还未消灭,而自己的双鬓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由眼泪白白流淌。</p><p>诵: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p><p>读:这一生谁能预料,</p><p>诵:此生谁料, </p><p>读:原想一心一意在前线抗敌,如今却老死于沧州。</p><p>诵:心在天山,身老沧洲。</p><p>(3)诗句对对读:</p><p>读: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何等的激情,而今——</p><p>诵:死去元知万事空,</p><p>读: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何等的悲情,难怪——</p><p>诵:但悲不见九州同。</p><p>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何等遗憾哪,所以——</p><p>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p><p>读: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何等苍凉,真是——</p><p>诵:死去元知万事空,万事空,空——</p><p>4.在以上美读解意之后,再抓重点词 “空”、“同”“日”“告”展开品词读,入境入情。详等下回分解。</p><p><br></p><p>[玫瑰][玫瑰][玫瑰]</p><p>美读教学法,美好课堂与你分享!</p> <p><br></p><p>&nbsp;[玫瑰][玫瑰][玫瑰]</p><p>&nbsp; 学习古诗,基本的四个步骤:读好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今天讲读懂古诗,很简单,采用古今对译读,快速整体理解诗句的意思;解文赏析读既解读诗文,又站在赏析的角度,品词析句,进一步理解古句;以文带文,主题阅读,补充《你读我诵》一书中与课本《示儿》配套的陆游《诉衷情》,以诗解诗,对诗意、诗境、诗情有更深的理解。</p><p>1.古今对译读:</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