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0月4日游毕青州黄花溪返回青州市区已是傍晚时分,一天的奔波,略感乏意,寻一宾馆住下,吃了点自备食物,盘算着明天的行程安排,阵阵困意袭来,便早早歇息了。</p><p> 5日清晨早早醒来,阳光透过窗帘缝隙照射进来,映亮整个房间,昨日的疲惫一洗而去。一切准备妥当,今天的游览目标:云门山。</p> <p>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历来颇得佛、道两教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古人有诗云:“闲访云门山,悠然踏龟鳞。移步皆苍翠,招手即白云。勿扰陈抟梦,恍闻范公吟。明月照青州,仙境蜕俗痕。”</p> <p> 驱车城区南行数公里,便到了云门山脚下的停车场,偌大的停车场已是空位无几。游人或长幼偕行,或三五成群,向着千米开外的景区大门行进。也有一些游客,为了节省体力,乘坐观光车直抵入门处。停车场道路两侧,商贩云集,有的卖各种纪念品,也有卖儿童玩物的,更多的是卖各种小吃、土特产品。在一位卖石榴的年约70 的老者摊前,我停驻脚步,询问石榴价钱,答曰5元一个。感觉好多年没吃石榴了,那酸酸爽爽的味道仿佛还在儿时的记忆里。二十元买了四个,有些沉,但爬山累了,吃上一个既可口又能解渴,也是值得的。</p><p><br></p> <p> 入门处的售票口,游客排成了几列长队,但并不拥挤,旅游文明已深入人心,折射出国民素质伴随国家的发展日益提升。60元的门票很快到手,门口的工作人员大声宣讲着入山规则:戴口罩,出示健康码。才想起疫情仍在许多国家肆虐,中国却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真诚感慨为生在中国而感到幸运,真诚为祖国的强盛而感到自豪。</p> <p> 穿过雄伟壮观的进山大门,沿着蜿蜒曲折的石阶奋力向上,两边松柏叠翠,森林幽深,遮天蔽日,风清气爽。不久便到了半山腰一处平缓的台地,一处道家建筑映入眼帘,名曰“望寿阁”,后查阅资料得知,此处原为元朝时期的“灵官庙”,后毁于战火,1984年重修。因这里与山顶的“寿”字遥遥相望,于是更名为“望寿阁”。阁内的正殿建于悬崖之上,高大宏伟,古朴壮观,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东西两边的厢房里供奉关公和财神,许多游客喜欢在此进香拜神,希冀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万事如意。</p> <p> 从“望寿阁”出来,对面云门山主峰“大云顶”陡直的崖壁上,巨大的“夀”字遥遥相望。沿着石阶继续上行,几经曲折,终于来到主峰北壁巨大镌刻“夀”字脚下。据记载,这个“夀”字是明嘉靖年间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所献书,为我国摩崖“寿”字之最。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米,宽3.7米,单是下部的“寸”字就高2.22米,为大个头的汉子所不及,故当地有“寿比南山”、“人无寸高”之说。这巨大的“夀”字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殷殷之情,自古至今,朝野上下,官民游子,去云门山拜寿的人络绎不绝,已有400余年的历史了。</p> <p> 从摩崖“夀”字石刻向东不远,便看到一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据称,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p> <p> 穿过云门洞,便是云门山南坡,往西行约百米,存有大小2百余尊石龛造像,造像最早可追溯到隋朝时期,虽经1400年的沧桑变易,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然保存基本完好,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云门洞东侧凿有通向主峰数丈高的陡峭石阶,攀阶而上,如登天梯,故有“天街云衢”之称。</p> <p> 云门山主峰名“大云顶”,为横亘东西数百米的峭壁,两端建有东西阆风亭,有“云门仙境”石碑、迎旭门、天仙玉女祠、玉皇殿等景观。站在东阆风亭,极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逶迤,峰峦秀丽。东北方向,青州市区,掩映在万绿丛中,老城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一阵清风袭来,满身清爽,顿感豁然开朗,神旷神怡。倚栏凭吊,古人把酒临风,酣畅淋漓的人生快意,是否也是在登高望远之后的开怀释然呢?我想,今古之人,定有相通之处,爬的是山,观的是景,感悟的却是人生真谛。一切的艰难,都是为了一个最美的寄托:相信未来。</p> <p> 游兴未尽,不觉已是中午时分,计划还要到临近的鲁中古地、沂蒙老区临朐探游一番,即踏归程,遂不敢久留。下山路便是来时路,不断有后来游客涌上来,与他们穿插而行,我看到了一个个满是希冀的面孔,我想,云门山一游,带给他们的不只是生活的短暂休憩,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无限遐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