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字/默实 网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手机拍摄 整理制作/默实</span></p><p><br></p> <p> 因为县城内几乎所有的地名都带“龙”字,所以,在我心中,这座小城的名字叫“龙城”。我与“龙城”之缘,我心中自然有数,但“龙”与“城”之“缘”却从未用心考证。因为此城“谜”太多,习惯了顺其自然,想由时间慢慢去解。</p> <p> 腿短,眼自然就浅。在这个时代,不会开车其实就是个“残疾人”。在龙城居住了三年有余,我这个“残疾人”仍很“外地”。“大洼”在我心中的印迹尚无深度。</p> <p> 在完全不知情和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儿子叫上车,说是去“看灯”。举家出动,入山间公路行进20公里,于“太行山高速”的一个跨山桥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此时,夜幕已降临。</p> <p> 像看一本书,第一页:大洼夜,夜大洼;车水马龙,人如潮涌。第二页:石头王国。</p><p> 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唯唯,这是什么村?”我戏逗性、试探性地问身边四岁的孙子。“石头村!”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倒觉得,孙子叫出的村名比“大洼”更为贴切。</p><p> 村庄和民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错落有致,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贴在夜幕下的太行山上,令人深感惊艳。</p><p> 深入景区,我明白了。这不是看灯,而是看霓虹灯下精美的石头,是看人征服自然、改善环境的鬼斧神工,是看人栖身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其乐融融,是看一方人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立足一方水土脱贫致富,为幸福而奋斗的实际行动,是看绿水青山演绎为金山银山的深刻涵义。</p> <p> 我掏出手机,拍下一串照片。但是,照片显示的表象却不能满足我对进一步了解大洼的渴求。回到家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网络——</p> <p> 大洼村,深藏在太行山沟里,位于河北省涉县更乐镇东部,占地25平方公里,117户,328口人。</p><p> 传说,明朝嘉靖时,有一户张姓人隐居于此,并在这里繁衍后代,根据“老案”(家谱)的记载,已经传了28代。而这个村子,从来没有过外姓来此定居,是家族式的村落。</p><p>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村子里的土地面积很小,农民们只能依山就势把房建在半山腰上,而建房的主要材料是村民们就地取材从山上取来的石头,像积木一样,一块块搭建成小路、高堰、房屋,就像童话里的“石头王国”。村内60%以上的石头房子保存完整,只有一少部分翻盖和重修。炎炎夏日,随便走进一个农户家里,都感觉凉爽极了,比空调舒服多了,可以称得上是避暑山庄。和石房一样古老的,还有很多上世纪40—50年代沿用至今的石磨、石碾、石臼等农家用具,它们和石房一起散发出古朴传统的民居气息。每当夜幕降临,石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山柴炖的饭菜清香四溢,让前来这里参观的外乡人尽情感受着山村的静谧古朴之美。大洼村周边被青阳山、砚洼崖等群山环抱,山上有孔子峰、骆驼峰、笔架山等自然山体景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村里增添浓浓的历史文化色彩。</p> <p> 大洼村地处太行山脉东麓,村庄房屋依山就势建于山坡上,古建筑保存完整,石头四合院、院叠院、院搭院,参差错落,具有很强的“布达拉宫”式建筑的立体感;</p><p> 大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因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古称凤凰窝,又名“大窝村”,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改称“大洼村”。全村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亩,非耕地面积800亩。</p><p> 受地理环境影响,村中土地稀少,最多的资源就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凿石续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建造屋院,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如今,这里石头房一座接一座,石头路一条接一条,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一家一崖,一户一峰,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矗立在“天然雕塑”孔子峰下,构成一座“悬崖石堡”。</p> <p> 在大洼村,小落子戏、社火、庙会等传统文化,深受村民的青睐。</p><p> 大洼村小落子剧团始于1945年,是该村张洪金和张贵林二人拿粮、卖地筹款聘请师傅组建的。当时,剧团成员共24人。后于1958年停办。1971年在百花齐放的精神指导下,村民张海廷、张海生重新组建剧团,逢年过节进行演出,主要剧本有《王庆明投亲》、《卧薪尝胆》、《吕蒙正赶斋》、《杭州拾印》、《跑沙滩》、《捌马》等。上世纪80年代,该剧团排练的《四个姐妹去参观》、《养猪姑娘》、《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在张家庄公社组织的文艺演出中获一等奖,并远赴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演出。</p><p> 每年元宵节,社火是村民庆祝一年丰收、祈愿来年更好的盛大狂欢,是大洼村顶热闹的习俗。你可以想象下,悬崖古堡之内,大红灯笼高挂,舞龙、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街头剧等沿街游行表演,村民载歌载舞、同舞同乐,热闹非凡。</p><p> 值得一提的是九曲。“九曲阵”是按传说中的九曲黄河而设计的,只不过大洼村的九曲只有四个斗,即四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人们纷纷转九曲,素有“转九曲,百病不欺”之说。在九曲阵中,纵横成行竖上灯桩,顶端放灯盏。大洼村每户竖一个灯桩,最后灯桩的总数和户数相等。入夜时分,华灯初上,全村扶老携幼,敲锣打鼓,一齐转九曲。早期,灯盏是由木蓼油搓捻(灯芯)放入瓷碗中,后改用彩色灯泡,更有一番风采。</p> <p> 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标志性建筑——石拱桥,人送称谓“石头立交桥”。据村支书张书生介绍,这“石头立交桥”是一户有钱人家捐资所建,距今有500年历史,属于独拱石桥,很有赵州桥的风韵。石拱桥全部由石头垒成,中间不含任何粘合剂,完全是大石头搭小石头、小石头搭大石头的积木式“力学奇迹”,令人赞叹不已。桥上有“板凳式”石栏护路,可走人过驴行车,亦可坐下休憩;桥下晴日走人过驴行车,雨天流水潺潺,加上两侧壁垒石屋,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村内像这样的石拱桥共有五座,大小规格不同。</p><p> 这些原始的建筑因闭塞而得以保存,68%以上的石头房保存完整,只有一少部分翻盖和重修。和石头房、石头桥一样古老的,还有奶奶庙、龙王庙、关帝庙、五圣庙等属于县级保护文物的古庙宇,还有很多从古沿用至今的石碾、石磨、石井、石窑、石槽、石凳、石碓臼等琳琅满目的石头杰作,它们和石头房、石头桥一起散发出古老传统的民居气息,演绎着历史文明的传承。</p><p> 也许只有那生长在崖壁和堰壁夹缝中的木了树,最是那光阴的见证,最能透过历史天窗,触摸那古老的韵味。这山、这石、这树,不经意间为世人留下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休闲旅游、写生摄影、避暑养生的好去处。</p> <p> 2016年11月9日,大洼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p> 2019年12月25日,大洼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p>